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人和动物的粪便已成为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严重威胁着饮水安全和经济发展。水质污染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指示菌是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埃希大肠菌、肠球菌和梭菌属。经过调查发现, 上述指示菌由于在体外能存活并繁殖, 并且不同宿主之间没有差异性, 不能准确用于追踪污染粪便的来源, 因此该指标难以直接说明粪便污染源和污染程度。最近的研究表明, Faecalibaterium作为水体粪便污染来源追踪的指示微生物具有很多优点。本文综述了粪便污染指示菌以及其相关替代方法在水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对各种指示菌进行了优、缺点比较, 展望了Faecalibaterium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对2008年在甘肃省发生的一起疑似手足口病(HFMD)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的流行进行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明确引起这起传染病流行的病原体。从4名发热出疹患者采集的8份临床标本中(每个患者采集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首先将临床标本接种到RD和HEp-2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阳性的标本提取病毒核酸,然后使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人肠道病毒(HEV)核酸的检测。对HEV检测结果阴性的标本采用序列非依赖的单引物扩增技术(SISPA)进行"未知病原体"的鉴定。分离到的6株病毒均鉴定为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结合分析这起流行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HSV-1是引起这起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的病原体。6株HSV-1的gG区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差异都较小,同源性分别高达98.8%和97.9%,说明这起疫情是由同一个病毒传播链引起的。HSV-1等病毒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需要与HFMD进行鉴别诊断,由于仅从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上判断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病原体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依赖于实验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Dectin-1在真菌性足菌肿皮损中的表达,初步分析其在足菌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3组,A组8例足菌肿病例,B组为10例着色芽生菌病病例,A组和B组统称为感染组,C组为18例正常皮肤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病例的组织蜡块中Dectin-1、IL-4,IL-10,IFN-γ,TNF-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感染组皮肤的Dectin-1、IL-4、IFN-γ、TNF-α、IL-10的积分光密度增高(P0.05)。A组与B组相比,两组间Dectin-1、IL-4、IFN-γ,TNF-α的积分光密度值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真菌感染皮损中Dectin-1的表达上调,可能说明Dectin-1在足菌肿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4.
探讨冻存密度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冻存效果的影响。设定新鲜PBMC组(F组)及3个PBMC冻存密度组即2.0×10~7/mL(A组),4.0×10~7/mL(B组),6.0×10~7/mL(C组)。通过对冻存前后的PBMC活率及复苏后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的扩增倍数、淋巴细胞亚群、体外杀伤效率进行比较,验证其冻存效果。结果显示,冻存前F组与冻存后A组、B组、C组的细胞活率分别为(96.0±0.3)%、(95.6±0.4)%、(94.7±0.2)%和(94.9±0.4)%,B组与C组显著低于A组,P0.05;细胞扩增14 d后,F组与A组、B组、C组细胞扩增倍数分别为(156.4±18.2)倍、(160.2±28.4)倍、(126.1±19.8)倍和(110.4±11.3)倍,B组与C组显著低于F组(P0.05);PBMC冻存前复苏后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无显著差异。与F组相比,A组、B组、C组细胞扩增14 d后,CD3+、CD3+CD4+、CD3+CD8+、CD3-CD56+、CD3+CD56+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差异(P0.05),体外杀伤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过高的冻存密度会影响PBMC冻存效果而间接影响细胞的复苏应用,而过低的冻存密度则增加冻存体积而大大提高冻存成本,因此,选择合适的细胞冻存密度是细胞库或细胞银行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5.
鄱阳湖沙地蔓荆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灌丛沙堆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区的沙质草原和沙漠边缘,对亚热带湿润区灌丛沙堆的形成、演变过程并不清楚。以鄱阳湖沙地为研究区,通过样方调查和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不同沙化程度下蔓荆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鄱阳湖沙地蔓荆沙堆的形态以盾形为主,其冠幅变化幅度为1.2—18.2 m~2,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显著高于流动沙地;对灌丛沙堆的形态参数来说,其长轴与短轴在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流动沙地上呈二次函数关系;半固定和流动沙地上沙堆底面积与沙堆高度呈二次函数关系(r0.6);3种类型沙地上灌丛底面积与沙堆体积之间极显著线性相关,其中半固定沙地线性函数的斜率最大;除固定沙地的沙堆高度和半固定沙地的灌丛高度外,3种沙地上蔓荆灌丛与沙堆的其他形态参数间均极显著相关,说明随着沙地的固定,蔓荆灌丛有利于沙堆水平尺度的增长;3种沙地上蔓荆沙堆均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26.
全球气候变化将增加未来高温与干旱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然而高温与干旱的交互作用对农作物生长、养分含量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还不甚清楚。因此,研究高温与干旱交互作用对农作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将为准确评价农作物对未来极端气候条件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全球第四大经济作物——西红柿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智能气候箱中模拟高温和干旱环境。共设置两个水分处理(正常浇水;干旱)与两个温度处理(常温-26℃/19℃(白天/夜间);高温-42℃/35℃(白天/夜间)(7d))。主要测定指标包括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比叶面积、养分含量(全氮、全磷)、光合元素利用效率(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光合磷素利用效率)。研究表明,高温、干旱单独作用以及交互作用均显著降低了根、茎、叶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并且高温干旱交互作用使总生物量降低最多。在生物量分配方面,高温单独作用显著降低了根质量分数以及根冠比,而干旱单独作用增加了根质量分数、茎质量分数以及根冠比,但降低了叶质量分数。在养分含量方面,高温单独作用导致叶片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降低、茎全磷含量显著增加、根全磷含量显著降低。干旱单独作用导致叶片、茎全磷含量显著降低、根全氮含量显著升高。高温与干旱交互作用对生物量分配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与干旱胁迫单独作用类似。在光合元素利用效率方面,高温、干旱单独作用均降低了幼苗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光合磷素利用效率,并且高温加剧了干旱对光合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况下,高温与干旱交互作用可能会对农作物产生更大威胁。  相似文献   
27.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域由4081860km2增加至9600000km2,增加了135.00%;分布北界由38°N北移至53°29′N,北移15°29′、1700km。人口分布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该区域野生稻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而促进栽培稻的发展,必须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28.
利用封闭式箱法对玉米田N2O 排放通量的观测表明,大田种植玉米后,对N2O 排放产生了很大影响,玉米-土壤系统的N2O 排放通量大于不种玉米的土壤。此外,植物根系能明显促进土壤中N2O 的排放,特别是在玉米生长后期尤为明显。从播种开始到年底,施尿素导致N2O 排放为3.3kg·hm-2, 玉米植株为0.69kg·hm-2, 占总排放量的17.3%.  相似文献   
29.
基于SSR标记的越橘亲缘关系分析及品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SR标记对22个越橘栽培品种进行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分析,并建立一套稳定的越橘品种鉴定体系,以期为越橘种质资源评价、鉴定、管理及越橘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本试验优化了一套越橘SSR-PCR反应体系,筛选出15个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SSR标记,对22个越橘栽培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分析,聚类结果与各品种的遗传背景以及表型呈现高度的一致性。从以上15个SSR标记中筛选出可用于越橘品种鉴定的SSR核心引物NA961和NA1040,核心引物组合能够完全区分22个越橘品种。用核心引物制作了参照分子量标记,构建了22个越橘品种的指纹图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越橘品种鉴定体系。实践验证SSR标记用于越橘品种鉴别的方法可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孤儿核受体ERRα对前列腺癌细胞E-cadherin(上皮细胞钙粘蛋白)的表达水平和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介导的sh RNA构建稳定下调ERRα表达的DU145-sh ERRα和PC-3M-sh ERRα前列腺癌细胞模型,同时用ERRα特异性抑制剂XCT790抑制其活性,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检测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将PC-3M-sh ERRα细胞和PC-3M-scramble对照细胞用荧光素酶标记后原位注射小鼠前列腺,8周以后通过体内成像系统检测原位瘤的形成及其体内转移情况。结果:基因沉默ERRα表达水平和用其特异性抑制剂XCT790处理DU145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在PC-3M-sh ERRα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由其构建的6只原位前列腺癌小鼠模型中没有发生转移,而由对照组细胞构建的7只原位前列腺癌小鼠模型中有4只发生了转移。结论:在前列腺癌细胞中下调ERRα的表达水平抑制其E-cadherin的表达和体内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