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2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5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昆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其体内微生物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调节寄主的多种生命活动,例如生殖、代谢等。在黄河流域棉区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明确绿盲蝽体内共生菌的种类与群落结构,通过HiSeq平台对棉田绿盲蝽体内共生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绿盲蝽体内共生菌的种类与多样性。结果显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9.1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99%)、厚壁菌门Firmicutes(2.48%)为绿盲蝽的3个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32.86%)、欧文氏菌属Erwinia(20.21%)为优势菌群。本文初步明确了绿盲蝽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动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绿盲蝽与共生菌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为今后从共生菌出发防治绿盲蝽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2.
植物滞绿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滞绿分为功能性滞绿和非功能性滞绿。功能性滞绿与抗旱性、耐高温性紧密相关,是作物重要的抗旱机制,对于增加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非功能性滞绿与叶绿素降解早期过程受阻相关,非功能性突变体是研究叶绿素降解途径的理想材料。文中探讨了植物生理生化、叶绿素降解代谢、SGR基因、植物激素、转录因子等与植物滞绿的关系,并展望了植物滞绿特性在作物改良和农产品贮藏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研究重要的医学昆虫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触角感受器的形态,以明确不同类型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方法】采用透射电镜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明确并详细描述了毛型感受器、锥型感受器、腔锥型感受器及感觉囊的形态结构。【结论】毛型感受器和锥型感受器可能为化学感受器,腔锥型感受器可能为温湿度感受器;感觉囊中的无孔锥型感受器可能为温湿度感受器,类锥型感受器及类腔锥型感受器可能为化学感受器,各类型感受器同时行使功能,表明感觉囊为一个功能复合体。蝇类触角的感器类型多样、囊结构复杂,可作为研究昆虫触角感器形态、功能及演化的模式类群。  相似文献   
24.
【目的】为了研究槐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diadema(Motschulsky)成虫对寄主植物葡萄6种挥发物和非寄主杏5种挥发物的引诱活性。【方法】通过触角电位(EAG)和嗅觉行为测定,分析槐绿虎天牛对11种挥发物单组分和其19种组合配方的EAG和行为反应。【结果】结果显示对槐绿虎天牛具引诱活性有10种单组分和12种组合配方,EAG反应结果中,各组分反应强弱依次为:N(非寄主配方)、M(非寄主配方)、B(寄主配方)、O(非寄主配方)、反式-2-己烯-1-醇、K(非寄主配方)、反-2-己烯醛、亚油酸甲酯、A(寄主配方)、D(寄主配方)、J(非寄主配方)、丁酸丁酯、1-戊烯-3-醇、R-柠檬烯、S-柠檬烯、3-蒈烯、异戊醇、4-甲基-1-戊醇、E(寄主配方)、F(寄主配方);行为测定结果中,相对选择率在30%以上的组分是:J(非寄主配方)、F(寄主配方)、A(寄主配方)、反式-2-己烯-1-醇、反-2-己烯醛、R-柠檬烯、D(寄主配方)、N(非寄主配方)、E(寄主配方)、B(寄主配方),其它组分1-戊烯-3-醇、异戊醇、4-甲基-1-戊醇、K(非寄主配方)、亚油酸甲酯、3-蒈烯、M(非寄主配方)、丁酸丁酯、S-柠檬烯则次之。因此引诱性好的组分依次为:N(非寄主配方)、A(寄主配方)、D(寄主配方)、J(非寄主配方)、F(寄主配方)、反式-2-己烯-1-醇、反-2-己烯醛、R-柠檬烯。【结论】(1)寄主植物挥发物引诱活性不都是绝对地高于非寄主植物挥发物;(2)含有某种化合物成分的组合配方的引诱活性有时低于单一组分;(3)总体来看组合配方引诱活性高于单一组分。本研究为槐绿虎天牛植物源引诱剂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目的】绿僵菌素(Destruxins)是绿僵菌产生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本研究以家蚕Bombyx mori Bm12细胞、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血细胞(Ofh)、果蝇S2细胞和草地贪夜蛾Sf9细胞为对象,探索绿僵菌素对不同昆虫细胞的毒性差异。【方法】采用MTT法和显微观察法比较绿僵菌素A、B(DA、DB)以及两者等量混合物(DABM)对上述4种昆虫细胞的影响,比较其IC50值和形态学变化。【结果】绿僵菌素处理24 h后,在较低处理剂量(<25μg/m L)下,Ofh细胞比Bm12、S2、Sf9细胞对DA、DB和DABM更为敏感,DA、DB和DABM对Ofh细胞IC50值分别219.19、112.29和34.86μg/m L,而对Bm12、S2、Sf9细胞的IC50值均大于250μg/m L;DA和DB对Ofh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对Sf9细胞具拮抗作用,对Bm12和S2细胞具相加作用。显微观察发现,绿僵菌素处理后,6.25μg/m L的低剂量下,即可发现细胞的形态变化,剂量越高,变化越显著。Bm12细胞出现瘤状突起、细胞破碎、聚集、扩展及胞内空泡等现象,且细胞数量减少;Ofh细胞扩展,似乎回归到浆血细胞及类绛色细胞的形态,发生凝集现象,少数出现瘤状突起和细胞破碎;S2细胞出现明显的胞内空泡,少数发生扩展、破碎和聚集现象;Sf9细胞细胞膜收缩、细胞空泡、破碎,细胞数量减少等变化。【结论】玉米螟的血细胞Ofh对绿僵菌素最为敏感,而来自非寄主昆虫果蝇的S2细胞最不敏感。绿僵菌素对4种细胞的致死剂量较高,但引起细胞形态改变的剂量却非常低。  相似文献   
26.
在室内饲养的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Maulik)种群中,发现有大量甲虫被病原菌感染致死.对死虫体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依据ITS序列分析鉴定,确定该病原真菌为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anisopliae).经室内致病力测定,接种浓度分别为1...  相似文献   
27.
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与以28S rDNA和ITS-5.8S序列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对采自嘉陵江重庆市磁器口江段的黄颡单尾虫Unicauda pelteobagrusMa,1998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基于28S rDNA数据探讨了黄颡单尾虫以及单尾虫属与相邻种属粘孢子虫间的系统地位;基于5.8S rDNA数据比较分析了粘孢子虫的系统地位。补充了黄颡单尾虫重庆种群形态学信息和28S rDNA、ITS-5.8S rDNA序列的分子信息。  相似文献   
28.
报道在我国发现的针尾姬蜂属Pion Schiφdte,1839的种类:沁源针尾姬蜂P.qinyuanensis Chen,Shenget Miao,1998,宜丰针尾姬蜂,新种P.yifengensis sp.nov.。指出了新种与近似种的鉴别特征并附彩色特征图。  相似文献   
29.
描述尖瘤属Acrocyrtus印度1新种,陈氏尖瘤A.cheni sp.nov.。  相似文献   
30.
记述了采自宁夏和福建的中国雄尾螨科2新纪录种:雄尾螨属Arrenurus Duges,1834的大雪山雄尾螨A.(A.)daisetsuensis Imamura,1951和旗月雄尾螨A.(A.)velifer Lundblad,1969,并对这2个种进行描述和补充绘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