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2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5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郭英兰 《菌物学报》2018,37(2):151-156
报道生在中国梧桐科Sterculiaceae上的5种尾孢类丝孢菌(cercosporoid hyphomycetes),其中在梧桐 Firmiana simplex 上新发现的2个新种,梧桐假尾孢 Pseudocercospora firmianae,梧桐生假尾孢 P. firmianicola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野路葵假尾孢 P. corchorifoliae。提供了拉丁文特征简介、形态描述、绘图及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探讨绿木霉与褐环乳牛肝菌的互作机理,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二者生长重叠部分进行体外观察,发现二者生长无相互影响,在营养生长方面几乎不存在竞争关系。为进一步揭示绿木霉与褐环乳牛肝菌的互作机制,采用体外诱导和生物化学等方法,向褐环乳牛肝菌发酵液中加入灭活绿木霉菌丝诱导物,每天对发酵液中的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漆酶和中性蛋白酶等酶活性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绿木霉诱导褐环乳牛肝菌产漆酶能力最强;在整个共培养过程中,多酚氧化酶和漆酶活力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在诱导培养第6天,这两种酶活性升至最高,分别达到25.2U/mL和1 580U/mL;灭活绿木霉菌丝对褐环乳牛肝菌几丁质酶的诱导具有“瞬时性”,在诱导培养第2天即检测到较高的几丁质酶活性;中性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且能增大褐环乳牛肝菌中性蛋白酶的固有产量,形成“叠加效果”。综上所述,绿木霉对褐环乳牛肝菌几乎不存在营养竞争关系,但其灭活菌丝体对褐环乳牛肝菌发酵液的多种酶活性存在诱导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3.
《菌物学报》2017,(8):1164-1167
报道中国尾孢菌属和假尾孢属3个新记录种,寄生在波状补血草Limonium sinuatum上的海岛尾孢Cercospora insulana,寄生在夹竹桃Nerium indicum上的来间岛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kurimensis和匍匐假尾孢P.repens。提供了形态描述和绘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04.
2015年在海南省豇豆上发现中国新记录种暗褐露尾甲Epuraea picinus。本研究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m*/m、c、k、I、Ca)和两种回归模型(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分析法)研究分析了海南省7个乡镇8块豇豆地上的暗褐露尾甲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暗褐露尾甲成虫在海南豇豆上在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均为聚集分布,0.83头/百株时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对患病斑点叉尾鮰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为斑点叉尾鮰肠道坏死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斑点叉尾鮰病灶、肝、脾和肾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分离菌株k1为本次引发斑点叉尾鮰病害的致病菌,其对斑点叉尾鮰的LD50为2.82×10~5 CFU/g。菌株k1理化特性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基本一致,16S rRNA基因序列与普通变形杆菌相似性最高,综合判定分离菌株为普通变形杆菌。分离菌株k1对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及头孢拉定等12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及痢特灵等7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分离菌株k1是斑点叉尾鮰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06.
脂尾(臀)性状是绵羊逆境生存的必要性状, 其脂肪在尾臀部大量沉积的遗传特性与分子机制仍不明晰。为此, 文章以筛选的X染色体59383635位点SNP为候选分子标记, 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该位点在我国尾型极端差异的阿勒泰羊、小尾寒羊、湖羊、中国美利奴细毛羊以及引入品种萨福克羊群体中的多态性, 并采用模型分析其与尾(臀)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X染色体59383635位点T等位基因高频出现在表型分值较高的阿勒泰群体中, 而C等位基因则在瘦尾型绵羊品种中高频出现; 等位基因频率T/C的比值与尾臀表型分值相关性模型表明T/C比值随着尾臀表型分值增加呈指数倍增长。以上结果提示, 绵羊X染色体59383635位点多态性在脂尾(臀)与瘦尾绵羊群体中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该SNP可作为一个理想的分子标记应用于高、低脂绵羊品种选育, 但其生物功能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7.
以7 mg/L的孔雀石绿浸泡斑点叉尾 苗种5min后将其饲养于池塘的网箱中, 研究了在养殖模式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 苗种各组织中的分布及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 血液、肌肉、皮肤、肝脏、肾脏组织中的浓度水平。采用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3p97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有吸收二室模型, 动力学方程分别为: C孔雀石绿 =683.063 e-0.248 t+ 11.176 e-0.006 t- 694.239e-0.333 t, C隐色孔雀石绿 =757.240 e-0.222 t + 14.474 e-0.007 t 771.714 e-0.382 t。血液中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3.480和3.623h, 峰浓度值Cmax分别为81.560和159.619 ng/mL, 表观分布容积Vd/F分别为37.689和21.125 L/kg, 分布相的一级速率常数分别为0.248和0.222/h, 消除相的一级速率常数分别为 0.006和0.007/h, 吸收半衰期T(1/2) 分别为2.794和3.124h, 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13.068和105.841h, 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K12分别为0.020和0.015/h, 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K21分别为0.159和0.121/h,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493.944和3601.863 ngh/mL。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浓度水平的结果表明, 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 4种组织中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皮肤肌肉肾脏肝脏, 其中斑点叉尾 皮肤组织易蓄积孔雀石绿, 其残留时间最长, 肝脏组织由于对孔雀石绿有极强的代谢转化功能而浓度较低。孔雀石绿在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消除方程分别为C=5.570 e-0.009t、C=6.302 e-0.007t、C=4.791 e-0.006t和C=4.591 e-0.002t, 相关系数r20.773, 消除半衰期T1/2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分别为3.2、4.1、4.8和14.4d。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孔雀石绿分别在45、60、30和60d才未被检测到; 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 4种组织中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肝脏皮肤肌肉肾脏, 残留时间最长的组织也是皮肤组织。隐色孔雀石绿在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消除方程分别为C=6.491 e-0.004t、C=6.958 e-0.003t、C=6.722 e-0.007t和C=6.162 e-0.002t, 相关系数r20.673, 消除半衰期T1/2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分别为7.2、9.6、4.1和14.4d。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隐色孔雀石绿分别在90、90、60和90d才未被检出。试验期间(2011年5月17日至7月15日)平均水温为26.4℃, 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90d后在各组织中才未检测到, 因此, 使用7 mg/L孔雀石绿浸泡2龄斑点叉尾 苗种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至少应经过2376℃d后才能消除。    相似文献   
108.
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7的表达及气味结合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 在昆虫嗅觉识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运输外界脂溶性气味分子通过嗅觉感器淋巴液到达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s, ORs)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明确OBPs在昆虫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阐明昆虫嗅觉识别的机制, 同时可为利用干扰昆虫嗅觉识别来进行害虫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克隆了一个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7基因(GenBank登录号: JQ675724), 并进行了原核表达, 以1-NPN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研究了AlucOBP7蛋白和10种棉花挥发物及 6种性信息素类似物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 在10种棉花挥发物中, AlucOBP7能够和2 己酮及水杨酸甲酯有效结合, 结合常数分别为55.13 μmol/L和28.26 μmol/L。在6种盲蝽性信息素类似物中, 4-氧代-反-2-己烯醛和AlucOBP7 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 结合常数为23.14 μmol/L。丁酸乙酯、 丁酸丁酯及己酸己酯也能够和AlucOBP7 有效结合, 但结合能力中等, 结合常数分别为30.58, 39.26和35.81 μmol/L。初步推测, AlucOBP7 可能是绿盲蝽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s, PBPs), 并在感受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的过程中发挥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09.
<正>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的西南部,属于热带亚洲地区的最北缘,热带地区的代表性植被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地区的代表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在这一区域内镶嵌分布(ZhangCao,1995)。西双版纳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印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Myers et al.,2000),整个地区的面积仅占中国的0.2%,却承载了我国21.7%的兽类、36.2%的鸟类和16%的高等植物种类(ZhangCao,1995)。但是在最近几十年间,这里的天然森林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处于持续的面积减少和破碎化过程中(Li et al.,2009)。  相似文献   
110.
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中植物病毒组成的一个属, 病毒粒子为球状,直径80~110nm,粒体外层由一层脂质包裹.基因组属于负单链RNA,由三个片段组成,分别被称为L RNA、M RNA、和S RNA.L RNA为负链、含单个开放阅读框架(ORF),M RNA和S RNA均为双义RNA, 有2个ORF,反向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