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1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46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为了确定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与叶下珠头细蛾Epicephala sp.之间专性互利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是否主要通过彼此之间相互遏制对方对自身进行过度开采。【方法】通过对小果叶下珠上共生的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的研究,记述了叶下珠头细蛾专性寄生寄主植物时的行为特性及共生双方利益得失。【结果】叶下珠头细蛾在广西一年两代,成虫的羽化数量与寄主植物雌雄花总数峰值变化同步;幼虫对小果叶下珠果实的寄生率为96%,单个果实内幼虫寄生数量1,但平均每个果实内被取食的种子为56.9%,叶下珠头细蛾低龄幼虫相对较高的死亡率限制了其对寄主种子的过度取食;果实内种子的适度保留和低龄幼虫的高死亡率是小果叶下珠-叶下珠头细蛾互利共生体系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结论】小果叶下珠的表型性状出现了趋异性进化,叶下珠头细蛾与不同表型的小果叶下珠均有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对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果叶下珠与头细蛾共生体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进化生物学,并为探讨大戟科植物同头细蛾属昆虫协同互利共生多样性形成原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
马来甜龙竹和小叶龙竹花序和果实的补充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云南采集到的标本,对竹亚科牡竹属马来甜龙竹的花序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中文以及拉丁文补充描述,对马来甜龙竹和小叶龙竹的果实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3.
方杰  赵博光  杨振德  朱麟 《昆虫知识》2011,48(1):132-135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美洲黑杨无性系对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 L.幼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性水平不同的无性系影响分月扇舟蛾幼虫体重、相对生长率、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抗性较强的89-3号无性系对幼虫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幼虫取食后,其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在第2天有显著下降,但随后表现不明显;而感性较强的74-4号无性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幼虫取食后,其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4.
不同性诱剂诱芯对小菜蛾引诱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我国为害最严重的蔬菜害虫之一,为提高检测和诱捕效率,2009年在广东广州、云南通海和浙江上虞3个试验点测试了5种性诱剂诱芯对小菜蛾的引诱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研发的性诱剂诱芯在广东试点对小菜蛾诱捕效果最好,持效期在1个月以上,日平均诱蛾量21.3头/盆,是荷兰Koppert公司诱芯的5.3倍,适合应用于广东菜区小菜蛾田间种群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控制;北京中捷四方商贸有限公司提供的性诱剂诱芯比较适合云南试点的应用,日平均诱蛾量13.6头/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发的小菜蛾性诱剂诱芯对浙江试点小菜蛾日平均诱捕量13.6头/盆,效果最佳,适合浙江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25.
刺玛蠊属Margattina Bey-Bienko,1958是玛蠊属Margattea Shelford,1911新的同物异名。记述了产于中国的玛蠊属Margattea Shelford,1911的3新种并提出1新组合:华丽玛蠊M.speciosa sp.nov.,分布于湖南、江西;岔突玛蠊M.furcata sp.nov.,分布于贵州;无斑玛蠊M.immaculata sp.nov.,分布于浙江;三刺玛蠊M.trispinosa (Bey-Bienko,1958)comb.nov.,且附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26.
记述锦织蛾属PromalactisMeyrick4个种,包括新种掌锦织蛾P.palmata sp.nov.和仿丽头锦织蛾P.subcolacephala sp.nov.,中国新纪录种西锦织蛾P.sineviLvovsky,1986和斯锦织蛾P.svetlanaeLvovsky,1985。文中提供了每个种的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掌锦织蛾,新种Promalactis palmata sp.nov.(图1,5,9)本种外形和外生殖器特征与显锦织蛾P.epistactaMeyrick,1908近似,但本种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背基部突起呈叶状,抱器瓣端部1/3近似掌状,阳茎基环侧叶末端达背兜2/3处,阳茎具2枚角状器。显锦织蛾P.epistacta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背基部突起柳条状,抱器瓣端部钩状,阳茎基环侧叶不明显,阳茎具1枚角状器。正模♂,贵州省绥阳县宽阔水保护区,海拔1500m,2010-08-12,杨琳琳采,外生殖器玻片号DZH10243。副模:2♂♂,3♀♀,2010-08-10~13,其它资料同正模,1♂,1♀,2010-08-16,杜喜翠采,采集地点同正模(外生殖器玻片号DZH10244♀,DZH10245♀,DZH10247♂,DZH10249♀,DZH10250♂)。分布:中国(贵州)。仿丽头锦织蛾,新种Promalactis subcolacephala sp.nov.(图2,6)本种与丽头锦织蛾P.colacephalaWang,LietZheng,2000非常近似,但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末端背面有1钩状突起,阳茎末端无刺状突起。丽头锦织蛾P.colacephala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末端背面有1直的突起,阳茎末端有1弯曲的刺状突起。正模♂,贵州省绥阳县宽阔水保护区,海拔840m,2010-06-09,杨琳琳采,外生殖器玻片号DZH10335。副模1♂,2010-06-08,其它资料同正模(外生殖器玻片号DZH10253)。分布:中国(贵州)。西锦织蛾Promalactis sineviLvovsky,1986中国新纪录(图3,7,10)Promalactis sineviLvovsky,1986:39.分布:中国(北京、河北、山西、辽宁);俄罗斯(远东)。斯锦织蛾Promalactis svetlanaeLvovsky,1985中国新纪录(图4,8,11)Promalactis svetlanae Lvovsky,1985:101;ParketPark,1998:57.分布:中国(黑龙江);俄罗斯(远东)。  相似文献   
27.
记述采自云南的拟峰斑螟属Anabasis Heinrich1新种,即郑氏拟峰斑螟Anabasis zhengi sp.nov.。文中附有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提供了拟峰斑螟属包括新种在内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8.
记述中国西藏莱甲属LaenaDejean1新种Laenazhengisp nov.,提供了整体和阳茎的照片以及足、触角和肛节的线条图,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郑氏莱甲,新种Laena zhengisp.nov.(图1~9)新种与Laena hingstoniSchuster,1926(模式产地:西藏与锡金接壤的Jelap La)在外型上相似,两者的共同点是前胸背板基缘都有饰边,前胸背板盘区和鞘翅行间都有直立长毛,但前胸背板的形状不同;前者的中后足胫节端部内侧有细钩,后足胫节中部内侧有小刺,而后者没有这样的特征。正模♂,西藏墨脱县汗密,海拔2200m,2005-08-19,唐亮采。(原采集标签记录是:Hanmi Moto Coun.XizangA.R.alt.2200m,19-08-2005,TANG Liang leg.)。副模1♀,纪录同正模。词源学:新种种名以昆虫学家郑哲民教授的姓氏命名。  相似文献   
29.
记述了中国常巢蛾属Euhyponomeuta Toll,19411新种,即郑氏常巢蛾Euhyponomeuta zhengi sp.nov.,提供了新种的成虫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图。新种雄性外生殖器与圆腹常巢蛾E.rotunda Jin et Wang,2009相似,可通过尾突较宽且两侧平行、颚形突腹板宽舌状与其区分,后者尾突基部宽,端部渐窄,颚形突腹板三角形或半圆形。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30.
利用28S rDNA D1部分基因序列对直突摇蚊亚科代表性属级阶元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测定了12个内群属和2种外群的28SrDNAD1片段,并结合GenBank中3个同亚科种类该基因的同源序列进行了分析。采用2种建树方法(距离邻近法NJ和最大俭约法MP)分析了直突摇蚊亚科内属级分类单元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滨海摇蚊属Clunio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与该属营海洋生活的特殊性一致。心突摇蚊属和真开氏摇蚊属互为姐妹群,流环足摇蚊属和刀突摇蚊属互为姐妹群,此结果与基于形态学的系统发育研究相结果一致。其它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因尚无前人研究而有待做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同时证明28S rDNA D1基因片段在分析摇蚊科昆虫属级及属内阶元关系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