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构树形成层活动中内源IAA的变化及其结合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L.)Vent.)形成层活动周期中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形成层区域的内源IAA浓度的变化,并用自行发展的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测定了由此处生活细胞制得的原生质体中IAA结合蛋白的分布。结果表明,形成层旺盛形成未成熟木质部和未成熟韧皮部时期,内源IAA急剧增加,当这些细胞分化成熟时IAA浓度降低,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IAA结合蛋白主要分布于质膜、胞质、核膜及核质中  相似文献   
22.
结构植物学由植物解剖学发展而来,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文根据其近代的发展,分别就植物发育解剖学向植物发育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比较解剖学向植物系统发育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环境生态结构植物学三个主要部分简要介绍了50年来在我国的发展,并对它们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3.
在短日照下,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inn.)185品系的植株发生衰老.结构学、基因表达与系列生化分析证实:短日照启动了顶端分生组织由营养生长锥向花芽的转化,进而其组成细胞发生编程性死亡(PCD),导致顶端生长势的丧失;与长日照处理相比,短日照处理在发育晚期也引起大量叶肉细胞发生PCD,进而叶片出现衰老.核酸酶活性的高度表达是PCD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子事件.实验证实,西葫芦185品系植株衰老进程的发生与顶端分生组织和叶肉细胞中发生PC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4.
25.
26.
维管形成层发生和活动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维管形成层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普遍存在的一种侧生分生组织,它的活动促进树木不断增粗,木材和树皮大量增加。研究形成层发生和活动的机理不仅是植物学,而且是林学上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没间断过。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至今仍有许多现象无法解释。本文试图在简述过去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近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7.
木质部细胞分化的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克明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8):1735-1748
本文主要对近十几年来有关木质部细胞分化研究中使用的实验系统及用这些系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作了评述.并以作者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木质部细胞分化程序由参与细胞编程死亡(PCD)和次生壁构建的全部基因综合编制而成.以PCD过程各阶段的划分标准来看,木质部细胞分化中从IAA诱导形成层细胞平周分裂到细胞扩大前为PCD的起始阶段,其间包括死亡信号的发生、接受和传导,以及启始caspase(半胱氨酰基天门冬氨酸蛋白酶)类似物(例如caspase-8类似物)的活化;木质部母细胞的径向扩大为PCD的效应阶段,而效应caspase类似物(例如caspase-3类似物)活化DNase、DNA的片段化及次生细胞壁的构建和各种细胞器的解体则为PCD的清除降解阶段.至今还无法将DNase活化及其引起的DNA断裂过程与次生细胞壁构建过程分开.  相似文献   
28.
构树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淀粉贮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Vent.)形成层活动周期中,每年7月末以后,未成熟的木质部和韧皮部逐渐减少,成熟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急剧增多。8月初开始分化晚材。进入9月后木质部的形成逐渐停止,而一个半月以后才停止形成韧皮部。淀粉贮量的消长与形成层的活动周期有很强的相关关系。早春形成层恢复活动后,淀粉贮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尔后,形成层活动减慢,特别是木质部分化停止后,淀粉又开始积累。当韧皮部分化也停止后,淀粉又消失,直至翌年1月才重新积累,这似乎与两个休眠期的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29.
杜仲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分化中的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证明了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次生木质部的导管分子分化过程是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death,PCD)过程。它包括一系列的物质合成和细胞结构的解体和自溶:细胞核逐步变得极不规则,染色质高度凝集,有些细胞核的核周腔膨大,核周腔内存在着包裹有核物质的内膜凸起,最后,核膜消失,核解体。细胞核是PCD中最后消失的细胞器之一。线粒体有两种解体方式,一种为线粒体内部结构紊乱,嵴极不清晰,线粒体皱缩变形;另一种为线粒体出现一些电子密度低的透明区,进而裂开。内质网囊泡化,相邻的内质网槽库之间互相连接,形成分隔。内质网和液泡共同行使溶酶体功能,吞噬各种细胞器残体。解体后的物质可能有两种去向,一是通过纹孔运输到邻近的细胞中,二是转化成构建自身次生壁的物质  相似文献   
30.
杜仲休眠枝条中多糖颗粒变化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形成层休眠期枝条的超微结构研究中发现,在筛管分子的筛板附近有一种复合球形体。细胞化学研究证明,这是一种多糖颗粒,但不同于枝条其他薄壁细胞中的多糖颗粒,而与细胞壁中的多糖相似。这种复合球形体只出现于形成层生理休眠期的筛分子中,而在被动休眠期和活动的筛分子中则看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