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Protokeelia is described as a new and rare pennate diatom genus in China. Its valve includes two parts: ventral valve and dorsal valve. The ventral valve is more or less convex or concave. The raphe runs in a distinct elevated and thickened siliceous ridge. In the internal valve, beneath the raphe are fibulae or fibulae clusters which connect the ventral and dorsal valves. One species, P. spinifera Round & Basson, is observed in the water samples from a mangrove forest in Sai Kung, Hong Kong, China. Its main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long with electron microscope (EM) photos.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s are also made among several allied species. In addition, a newly recorded species for China, Rhopalodia iriomotensis Kobayasi, Nagumo & Tanaka, is discussed here. Because several key features observed in this species resemble those of some Protokeelia species, we suggest that it may actually represent a Protokeelia species.  相似文献   
22.
基于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南麂海域的调查结果,对南麂海域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南麂海域仅出现在春季(4—6月);藻细胞密度在春季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表层水体中藻细胞密度的最高值(12250 cells·L-1)出现在5月8日;塔玛亚历山大藻集中出现在水温18.5 ℃~19.5℃、盐度29.5‰~31.0‰的水体中;较高的藻细胞密度与较低的磷酸盐浓度相对应,氮盐浓度的变化与藻细胞密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逐步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密度与N∶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3.
于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之间,对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类群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共鉴定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4个门,硅藻种类最多,甲藻其次。浮游植物可划分为3个生态类群,以广温类群为主。春季和夏季分别以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为绝对优势种,秋冬季的优势种类组成多样化。共鉴定57种赤潮生物,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71.25%。调查期间,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分别于春季和夏季形成赤潮。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呈现春、夏、秋、冬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年平均值为1.03×106cells/L,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春季和夏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集中在南麂岛西北近岸海域;秋季和冬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相对集中在南麂岛东南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的三角棘原甲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升高;夏季的中肋骨条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4.
伪柔弱拟菱形藻复合群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夏季(8月)在广东省大亚湾海域观察到伪柔弱拟菱形藻复合群的6个种类:花形拟菱形藻(P.caciantha Lundholm,Moestrup Hasle)、靓纹拟菱形藻(P.calliantha Lundholm,Moestrup Hasle)、尖细拟菱形藻[P.cuspidata(Hasle)Lundholm,Moestrup Hasle]、曼氏拟菱形藻(P.mannii Amato Montresor)、伪柔弱拟菱形藻[P.pseudodelicatissima(Hasle)Lundholm,Hasle Moestrup]和中华拟菱形藻(P.sinica QiWang),其中花形拟菱形藻、靓纹拟菱形藻和曼氏拟菱形藻为我国新记录种类。对该复合群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种类之间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5.
根据GenBank中检索到的南极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psaA基因序列设计psaAL和psaAR引物,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psa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了629bp的DNA序列。应用clustal X对球形棕囊藻P1、P2株系和南极棕囊藻的psa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psaA基因片段序列无插入/缺失,核苷酸差异率为3.34%。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推断球形棕囊藻和南极棕囊藻的psaA基因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和RNA二级结构,发现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不大,序列中209个氨基酸只有1个发生了变化,其氨基酸变异率为0.48%;除部分结构域比较相似外,RNA二级结构上体现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可能对棕囊藻的分子分类研究有参考价值。因所获得的psaA基因片段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具有种的极端保守性,不适宜用作Phaeocystis属种间的分子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26.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27.
广东大亚湾甲藻孢囊及其与锥状斯氏藻赤潮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1999年12月至2001年1月,在大亚湾澳头海域用沉积物捕捉器(Sediment trap)及TFO重力采泥器对甲藻孢囊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监测,并同时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晚秋孢囊形成率最高(3.48105 cysts/m2d),冬季形成率较低,年平均为1.28105 cysts/m2d.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是大亚湾沉积物孢囊中的绝对优势种,除个别季节外,其形成率一般占孢囊总形成率的50%以上.2000年8月至9月,该海域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最高细胞密度达4.0104 cells/mL.赤潮中后期,锥状斯氏藻孢囊包括暂时性孢囊和休眠孢囊大量形成,孢囊的形成减少了水体中营养细胞数量,是赤潮消退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8.
刘涛  董宏坡  李霞  吕颂辉 《生态科学》2014,33(2):232-236
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和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是我国近海的两种赤潮藻种。研究了不同pH(8.30、7.80、6.80)值对上述两种甲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不同pH值下两种甲藻的细胞密度产生了差异, 与对照组(8.30)相比, 7.80组无显著性, 6.80组则呈现显著性下降(p<0.05)。在两种甲藻的三组实验培养结束时,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7.80组藻细胞的叶绿素a含量、最大光合效率(Fv/Fm)、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 6.80组与对照组均表现出显著性降低(p<0.05), 说明弱酸pH值条件对两种甲藻的光合特性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9.
2006年春夏期间浙江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06年春夏期间(4~6月)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共观察到68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53种,甲藻13种,金藻和蓝藻各1种。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原甲藻赤潮的形成和持续是最显著的特征,三角棘原甲藻和东海原甲藻分别在5月中、下旬先后引发赤潮。原甲藻赤潮的形成与水温有密切关系,其生消引起海水中营养盐结构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30.
溢油对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珠江口溢油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颂辉  陈翰林 《生态科学》2006,25(4):379-384
详细介绍了溢油的化学组成及其进入水体后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简述了溢油对海洋中的初级生产力、鸟类、贝类和鱼类等生物的影响,以及对红树林和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的破坏,并说明了溢油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机制.统计了近年来在珠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发生的溢油事件,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并科学阐明了溢油对南海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为相关部门研究相应的溢油应急对策及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