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9 毫秒
21.
对成都动物园2005年和2008年出生长颈鹿幼在母兽哺乳情况下的1月龄内幼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幼长颈鹿的主要行为有卧、走、站、吃奶、跑等,其中卧和站的行为分别占全天时间的61.7%和32.3%;幼长颈鹿在10 d左右开始学习采食青草,4周龄时明显能吃到一些青草.  相似文献   
22.
2007年12月—2008年4月,在冬季低温(水温3.0 ℃~4.2 ℃、盐度25~27、pH 7.90~8.16)条件下,采用饥饿时间不等、恢复投喂时间相同的方式,研究了饥饿再投喂对不同规格菲律宾蛤生长、存活及体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各试验组菲律宾蛤生长性状的差异不明显;其对饥饿的耐受能力随着蛤规格的增大而升高;存活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不可逆点.从较大规格菲律宾蛤(壳长7 mm)的体组分上看:菲律宾蛤水分、脂肪含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蛋白质含量在饥饿前期随着脂肪的消耗而上升,后期因脂肪的过度消耗开始被利用而下降;灰分含量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3.
以长吻(鱼危)鱼为实验对象, 探讨不同投喂水平对7-14日龄阶段和21-29日龄阶段的长吻(鱼危)稚鱼存活、生长以及鱼体组成的影响。7-14日龄阶段设计6个投喂水平, 分别为: 20、30、40、50、60和70 % IBW/d(IBW: initial body weight); 21-29日龄阶段设计6个投喂水平: 10、20、30、40、50、60 % IBW/d。实验结果表明: (1)投喂水平显著影响长吻(鱼危)稚鱼的存活和生长(P0.05)。7-14日龄阶段, 投喂水平为30%-60% IBW/d处理组的鱼存活率显著高于20%与70 % IBW/d投喂组(P0.05)。特定生长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显著上升, 以60% IBW/d投喂组最高(P0.05)。21-29日龄期间, 10% IBW/d投喂组存活率显著低于50% IBW/d投喂组(P0.05), 特定生长率(SGR)则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 (2)鱼体体长体重变异系数未受投喂水平的显著影响。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之比、鱼体水分含量随投喂水平升高显著下降(P0.05), 粗蛋白含量则显著上升(P0.05); 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 (3)分别通过存活率和投喂水平做一元二次回归、特定生长率与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得到7-14日龄阶段的鱼最适投喂水平为43 % IBW/d; 通过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得到21-29日龄阶段的鱼最适投喂水平分别为30.62% IBW/d和28.41% IBW/d。    相似文献   
24.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产后2 日(L2)、6 日(L6)、10 日(L10)、14 日(L14)和20 日(L20)的棕色田鼠母鼠对2 日龄、6 日龄、10 日龄和14 日龄非亲缘幼的攻击行为和衔回行为,探讨了哺乳期棕色田鼠的母性行为与非亲缘幼的发育(日龄或个体大小)及母鼠产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哺乳前期(L2,L6),非亲缘幼的日龄大小显著影响母鼠的攻击行为(P < 0.05);在哺乳中期(L10,L14)及后期(L20),非亲缘幼的日龄对母鼠的攻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P > 0. 05)。在整个哺乳期,母鼠对14 日龄非亲缘幼的攻击频次最高(P < 0.05)。产后不同时间的母鼠对同一日龄非亲缘幼的攻击频次没有显著差异(P > 0.05)。这些结果表明,哺乳期内的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的攻击与幼的发育有关,与母鼠的产后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25.
圈养条件下仔狍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 年4 月至2004 年10 月对12 只狍东北亚种雌性生产的16 只狍进行了生长发育观察。记录狍出生日期,观察生长过程的毛色变化,定期检查牙齿生长状况,测定体尺和体重,所得数据采用SPSS13. 0 软件处理,绘制生长曲线并建立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曲线方程。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狍出生主要集中在5 月中旬至6
月中旬,出生时毛色呈暗棕黄色,身体两侧分布不规则的白斑,翌年换毛后白斑消失;出生狍的齿式为(0 03 0 /4 0 3 0)×2 = 20,成年狍的齿式为(0 1 3 3/4 0 3 3)×2 = 34,乳齿6 ~7 月龄开始脱换,8 ~9 月龄完成,脱换的顺序为中央切齿→两侧切齿→隅齿;(上、下颌)后臼齿的第一后臼齿2 月龄萌发、3 ~ 4 月龄生长完成,第
二后臼齿6 ~ 7 月龄萌发,8 ~9 月龄生长完成,第三后臼齿12 ~ 13 月龄萌发,14 ~ 15 月龄生长完成;乳齿的前臼齿从12 月龄开始脱换,14 月龄完成,脱换的顺序是上颌第一前臼齿和下颌第三前臼齿→上、下颌第二前臼齿→上颌第三前臼齿和下颌第一前臼齿;狍体尺增长率顺序为体长> 臀高> 肩高> 胸围> 腰围。狍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曲线方程是Y = 63.1084 - 0.0070x + 1.1e - 6 x2 - 3e- 11 x3 ,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生长快速期、生长缓慢期和雌雄狍生长差异期3 个阶段。  相似文献   
26.
大熊猫超轻初生幼仔人工哺育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熊猫是存活率较低的动物之一 ,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幼初生体重较轻有关 ,特别是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相比 ,其幼初生重与母兽体重差异极大 ,约为母兽体重的千分之一 [1] ,加之大熊猫育幼行为高度特化 ,其幼存活更为不易。自 1 990年采用人工辅助育幼方式繁殖成活大熊猫双胞胎以来 ,人工圈养条件下 ,大熊猫的育幼方式概括起来有如下 4种 :1 )大熊猫母兽自行哺育 ,这是自 1 963年至今最常用的方式 ;2 )人工辅助大熊猫母兽育幼 [2 ] ,现已存活 5对双胞胎 [3] ;3)用大熊猫初乳与羊乳混合喂养 ,全人工育幼 [4 ,5] ,目前已育成 2只大熊猫 [5] ;…  相似文献   
27.
麋鹿幼仔的活动同步性与同性聚群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幼体从出生到性成熟这段时间存在生理和行为上的巨大变化.麋鹿幼出生1周内,与成鹿和其它鹿呈隔离状态,且藏卧于隐蔽处,母鹿哺乳是引起幼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龙  孙儒泳 《兽类学报》1993,13(2):114-122
越冬田鼠每年可繁殖3胎,第1胎幼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第2胎幼生于5月中旬到7月上旬,第3胎幼生于6月中旬到7月下旬。种群上升年份(1987)各胎幼出生高峰比1988年的提前10天左右。1987年越冬鼠第1胎集中,如4月下半月,1987年怀孕率为100%,而1988年只有44.44%。6月上半月以前越冬鼠为种群繁殖的主体,而后被当年生鼠所取代。从4月下半月到9月上半月共出生4批同龄群。K1和K2组生长发育旺盛,当年就参加种群繁殖,可怀孕1—3胎。K3组生长发育较慢,当年并不性成熟,越冬后性成熟成为种群越冬鼠的主体。K4出生晚,数量少,很少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而成为种群的无用或潜在的繁殖力量。本文还发现越冬鼠的平均胎数显著高于当年鼠:种群上升年份越冬鼠平均胎数高于种群下降年份,而当年生鼠的平均胎数年度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以2010—2020年15只母兽带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为研究对象,基于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和音频颈圈解译获得的行为资料、GPS颈圈跟踪定位采集的粪样数据,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幼的行为发育进程和食性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野化培训大熊猫幼的生长发育,与觅食和警戒相关的行为得到充分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关联性,包括食乳、爬行、走动、玩耍物品、爬树、咬玩竹子、饮水和采食竹子等。8 ~ 10月龄的大熊猫幼开始取食竹子,其发育性食性转换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食乳期 (1 ~ 7月龄)、食母乳—食竹子转换期 (8 ~ 28月龄) 和食竹期 (29 ~ 39月龄),其中转换期细分为关键期 (8 ~ 18月龄) 和过渡期 (19 ~ 28月龄)。从统计检验来看,不同食性阶段间差异显著;过渡期的大熊猫幼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此阶段大熊猫幼食物组分比例与食竹期相比无显著差异。野化培训大熊猫幼的季节性食性转换规律与带母兽和野生大熊猫具有相似的格局,即春季主要取食竹笋,夏、秋季则以嫩竹茎和竹叶为食,冬季采食竹叶与竹茎。  相似文献   
30.
为研究渤海鱼类资源早期补充过程,本文将地理加权回归法(GWR)引入栖息地指数(HSI)模型,选取海表温度、海表盐度、水深和叶绿素a浓度4个环境因子建立基于GWR的渤海沙氏下鱵鱼稚鱼的HSIGWR模型.模拟发现:在2015年8月渤海的HSIGWR模型中,海表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为全局变量,两者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7和0.006,对HSI影响较小.海表盐度和水深为局地变量,两者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075和0.129,对HSI的影响较大.其中,海表盐度在渤海中部与HSI呈负相关,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3,在三湾呈微弱正相关,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1;水深在整个渤海均与HSI呈负相关,且在三湾的负相关程度明显大于渤海中部,三湾的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16.该HSIGWR模型的泊松相关系数为0.705,拟合效果较好,可为今后的鱼类栖息地环境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