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31.
报告了寄生于蕨类植物上的枝孢属Cladosporium二新种扇蕨枝孢C.Neocheiropteridis和巢蕨枝孢C. neottopteridis.新种提供了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及形态图.模式标本收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32.
从粗枝崖摩(Amoora dasyclada (How et T.Chen)C.Y.Wu)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为:24,25-epoxy-tirucall-7-ene-3,23-dione(1),24,25,26,27-tetranortirucall-7-ene-3-oxo-23(21)-lactone(2),taraxerone(3),taraxerol(4)andβ-sitosterol(5).其中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三萜,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是首次从天然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一个四降三萜,对它的碳谱和氢谱数据进行了全归属.此外化合物2在碳7位上的双键和14位上的甲基并未发生变化,以前文献中没有报道过与此类似的四降三萜,据此进一步讨论了四降三萜的生物合成路径.  相似文献   
133.
按单叶叶面积估测法评估蒿柳第一生长季整株叶面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4.
早泥盆世始叶蕨(新属)及叶子起源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滇东南文山地区下泥盆统坡松冲组(西根阶)地层中一陆生植物新属,种-纤细始叶蕨(Eophyllophyton bellum gen.et sp.nov),植物体矮小,多次二叉分枝,远端枝二列互生长出次一级二叉分枝为主的末级枝,枝系起源叶顶生成侧生,多次分叉,缩合,扁化,蹼化并部分并合,生殖单位可下垂,由二枚顶端内卷的孢子叶组成,孢子囊圆至肾形,沿远,端加厚带开裂,成列侧生在孢子叶相对面的叶轴上,上述特征表明新植物远比同期的莱尼类,三枝蕨类和工蕨类复杂和进化,并显示出和工蕨类的某些亲缘关系,文内还探讨了枝系起源叶(大型叶)的发生和演化。  相似文献   
135.
136.
韦发南   《广西植物》1992,12(3):193-208
<正> 大戟科在广西植物区系中为大科之一,约50属,200种以上,广布区内各地,但热带性较强的种类主要见于桂东南经桂南至桂西北山区。近年来笔者在编写《广西植物志》第二卷工作中,按分工要求,对所承担的属的馆藏标本作了全面整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以资利用。本文共记载19属56种。  相似文献   
137.
吴晓敏  郝瑞娟  王丽卿  潘宏博 《生态学报》2018,38(15):5541-5553
为了解载玻片法获取的周丛生纤毛虫群落可否用于监测景观水体,于2015年利用载玻片采样法对上海东南角的一处景观水体的周丛生纤毛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周年调查,并对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共检出12目51种周丛生纤毛虫。周丛生纤毛虫的年平均密度为127.29个/cm~2,2月密度最低,为24.27个/cm~2,5月密度最高,为248.57个/cm~2;其群落结构应对水体环境的变化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动。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总磷浓度和水温(T)均是影响周丛生纤毛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作为周丛生纤毛虫最主要的类群,缘毛目纤毛虫的密度与透明度(SD)和电导率(Spc)呈显著正相关,与T呈极显著正相关;丁丁目、毛口目和侧口目纤毛虫的密度与SD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丁丁目纤毛虫的密度与T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丁丁目纤毛虫的密度与总氮(T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显示,优势种钟形钟虫、钟虫sp.2、聚缩虫sp.1、亨氏累枝虫、沟钟虫和螅状独缩虫的密度与环境因子具有较好相关性。研究表明,载玻片法采集的周丛生纤毛虫能很好的反映水质变化,该方法可以作为景观水体水质监测方法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38.
以大花蕙兰Cymbidium hybridum侧芽为外植体,以N6、B5、CC、MS为基本培养基,设计无机大量元素、无机微量元素、有机物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探究大花蕙兰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以及诱导生根的最佳生长调节剂浓度。结果显示,大花蕙兰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B5无机大量元素+ CC无机微量元素+MS有机物+蔗糖30 g·L-1 +琼脂7 g·L-1 +活性炭0.5 g·L-1(pH 5.8~6.0),诱导丛生芽增殖的适宜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为6-BA 4.0 mg·L-1 + NAA 0.2 mg·L-1,诱导生根的最佳生长调节剂浓度为NAA 1.0 mg·L-1。  相似文献   
139.
内蒙科尔沁草原的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 Tang et Tang,1978)其第二中间宿主是黑玉蚂蚁(Formica gagates),而山东滨州地区的矛形双腔吸虫(D.lanceatum Rud.,1803)和枝双腔吸虫(D.dendriticum Rud.,1819)的蚂蚁宿主是中华蚂蚁(Formica sinica)。作者用中华双腔吸虫的黏球感染山东的中华蚂蚁,同时用矛形双腔和枝双腔的黏球分别感染内蒙的黑玉蚂蚁。本文报道此试验中不同蚂蚁种类和各虫种后蚴间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情况,及矛形双腔和枝双腔在后蚴各发育期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140.
芸苔丛生芽诱导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