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周丛纤毛虫在特定海水养殖环境巾的功能与地位,作者以青岛近郊一封闭式海水对虾养殖池为采集地,采用人工基质(载玻片)法对周丛类纤毛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为期140d(以全养殖周期为时限)的调查,同时开展了环境理化因子的采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周丛纤毛虫群落结构参数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关系。本工作共涉及41种周丛纤毛虫,其中以缘毛类Zoothamnium和Pseudovorticella等属种类为优势类群。采集期间纤毛虫丰度和物种数量呈上升趋势,丰度分别在第100天和第120天达到高峰,物种数量则在第80天达最大值,缘毛类纤毛虫是微型群落中丰度/物种数量峰值的主要组成成分。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第100天出现峰值。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周丛纤毛虫群落结构中的大部分参数与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物种数量和均匀度指数均与氨态氮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与氨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丰度和物种数均与可溶性磷酸盐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样性指数与细菌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周丛纤毛虫群落具有良好的自我维持和修复能力,并能较好的响应集约化海水养殖水体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赵坤  陈皑  庞婉婷  尤庆敏  王全喜 《生态学报》2020,40(6):2149-2157
探明不同类型景观水体中环境敏感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对景观水体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十分重要。于2014年5月在上海选取具代表性的8个景观水体共设置3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并同步测定水体环境指标。本次调查采集并鉴定浮游动物40种,其中轮虫29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4种。基于浮游动物群落组成进行聚类分析,所有采样点聚为四种景观类型:天然湖泊(淀山湖)、人工湖泊(滴水湖)、AAAA级公园水体(共青森林公园和古猗园)和普通综合性公园水体(世纪公园、和平公园、长风公园和车镜公园)。两种公园水体浮游动物种类较为丰富,多样性较高,各自约有40%的种为生境特有种,而淀山湖特有种仅1种(为猛水蚤),滴水湖3种均为蛭态类。物种相似性方面,大型天然淀山湖与人工滴水湖相似性最高(37.5%),普通公园水体次之(33.3%),与AAAA公园水体相似度最低(20%)。后两者间的相似性较高(27.8%),且两者与滴水湖的相似度均较低(18.5%和12.0%)。四类水体仅有3个共有种/类群: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  相似文献   

3.
于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对苏州工业园区湖泊和河流水体的浮游甲壳动物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年度变化,探讨其分布与水体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园区水体有枝角类6科12属24种,桡足类7科13属18种,其中短尾秀体溞、长额象鼻溞、汤匙华哲水蚤及近邻剑水蚤在不同水体中不同季节均为优势种.在湖泊水体和河流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为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且在夏、秋季分别具有2个峰值.枝角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在河流水体中均高于湖泊水体,两者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在河流水体和湖泊水体间差异不显著,而平均生物量要显著高于湖泊水体.湖泊水体和河流水体在溶解氧、pH、透明度、总溶解固体、盐度、总磷、总氮及铵氮含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无论是湖泊水体还是河流水体,多数浮游甲壳动物的分布与水温、盐度、化学需氧量(CODMn)和总磷等指数呈正相关,只有枝角类中的溞属、船卵溞属种类的分布与水体溶解氧、pH值及透明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静  戴曦  孙颖  舒婷婷  刘正文  陈非洲  卢文轩 《生态学报》2014,34(16):4672-4681
用定量蛋白银染色法,对太湖浮游纤毛虫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同时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其影响。在全湖设置32个点位进行季度采样,共检出117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15目、78属,其中95种鉴定到种的水平。纤毛虫平均丰度27 170个/L(1 500—139 150个/L),平均生物量600.6μg/L(16.7—8736.0μg/L),以寡毛目、前口目、盾纤目、缘毛目和钩刺目为主。优势种包括:浮游藤壶虫、趣尾毛虫、顶口睥睨虫、银灰膜袋虫、水生钟虫复合种、钟形钟虫、杯铃壳虫、双叉弹跳虫、大弹跳虫、短列裂隙虫、小裂隙虫、圆筒状似铃壳虫。纤毛虫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较高,丰度上呈现从南向北、从敞水区向沿岸河口区逐渐增加的趋势;北部湖区以小个体的寡毛目、盾纤目、前口目为主,而南部主要以大个体的寡毛目为主;从功能摄食类群上看,北部各点以食菌种类为主,而南部以食藻种类居多。该类群季节变化明显,于夏季出现丰度峰值,生物量是冬、夏季显著高于春、秋季。通过CCA多元分析发现,太湖纤毛虫群落结构差异主要与水体营养水平、桡足类数量和pH值等有关,且在不同季节由不同的环境因子调控。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4年8月在黄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综合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黄海夏季虾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共捕获虾类20种,隶属于3目10科16属.各调查站点虾类相对资源丰度为13~45047 g·h-1,平均资源丰度为6838 g·h-1.优势种为脊腹褐虾,常见种为中华安乐虾,偶见种为戴氏赤虾、葛氏长臂虾、口虾蛄.各站点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007~1.538,平均值为0.391;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101~1.138,平均值为0.374;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006~0.947,平均值为0.298.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MDS)表明,调查范围基本以45 m等深线为界将所有站点分成两个组群:冷水团组群(Ⅰ)和沿岸组群(Ⅱ),ANOSIM分析表明两组群差异极显著.BIOENV分析表明,影响黄海夏季虾类群落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底层水温与底层盐度.黄海夏季虾类群落以冷水团组群占绝对优势,黄海冷水团对黄海夏季虾类群落的分布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苗滕  周驰  张航  胡艳欣  高健  王铭 《生态科学》2024,43(1):25-34
在汉江中下游江段干流丹江口等7个点位开展了4次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调查, 使用主成分分析、Spearman 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汉江中下游干流江段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51种, 包括枝角类16种, 桡足类16种, 轮虫19种。其中汉江干流汉川段丰度最高为1500.1 ind.·L–1, 丹江口丰度最低为31.3 ind.·L–1; 汉江干流生物量汉川段最高为1.80?mg·L–1(2018年7月), 丹江口的生物量最低为0.05 mg·L–1(2017年11月)。汉江中下游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总的趋势是沿水流方向均呈升高趋势。与过去监测资料相比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呈急剧增加和种类下降趋势。PCA分析结果显示, 氮、磷等环境因子对2018年1月站点的影响明显, 而温度与7月份站位成正相关关系; 通过冗余分析显示环境因子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 考虑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仅仅受沿江水质污染影响, 还可能受其他未调查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欣兰  巴桑  黄香 《生态学报》2019,39(9):3121-3132
为揭示中国西藏高原河流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特征及与水环境的关系,于2015—2016年的8月和11月,利用25号浮游生物网,分别在拉萨河中上游共8个代表性采样点,共采集64个水样。物种鉴定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纤毛虫91种,夏季49种,各样点物种数由小到大依次为:S2S4S8S5S1S3=S7S6。秋季64种,各样点物种数由小到大依次为:S4S3=S1=S2=S5S8S6=S7。夏季各样点丰度为1.2×10~4—5.6×10~5个/L,秋季各样点丰度在1.2×10~4—2.6×10~5个/L之间。夏、秋季的优势种均为12种且优势种组成与分布不同,表现该流域纤毛虫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群落结构分析显示:纤毛虫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多样性低而分布均匀;纤毛虫营养功能结构分析表明,夏季B、S类群的物种丰富度低于秋季;相关分析表明,总磷和总氮是影响夏季纤毛虫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并且浊度、NH_4-N和NO_3-N是影响秋季纤毛虫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2018年1月至11月对苏州城区8个片区23个监测点的河道断面进行每两月一次的后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定量采集和分析,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127种,其中,轮虫48种,枝角类41种,桡足类38种。苏州城区河道后生浮游动物的年度优势种共24种,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在0.25~0.84之间,不同片区之间的生境异质性导致优势种生态位重叠指数差异较大。各片区的年均后生浮游动物总密度为(315.2±161.4)ind/L,年均后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为(0.77±0.27)mg/L。不同片区间的生境异质性导致后生浮游动物现存量存在差异,轮虫在各片区的密度占比均达85.3%以上,成为绝对优势类群。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电导率、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叶绿素a、总氮和总磷是影响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于2006年10月—2007年9月,对上海市10个公园景观水体水质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逐月监测,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浮游植物数量与水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评价了城市水环境状况,以期为公园水体的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共鉴定公园水体浮游植物8门167种,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2.16×106~7.87×106cells·L-1,主要以蓝藻、硅藻、绿藻为主,优势种由皮状席藻(Phormidium corium)、窝形席藻(Ph.fovedarum)、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尖针杆藻(Synedraacus)、银灰平裂藻(M.glauc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等组成;公园景观水体水温变幅为7.9~29℃,水深0.79~1.05m,透明度0.5~0.70m,总氮0.896~3.9mg·L-1,铵氮0.224~1.979mg·L-1,硝酸盐0.126~0.346mg·L-1,亚硝酸盐0.015~0.140mg·L-1,总磷0.063~0.372mg·L-1,活性磷0.007~0.194mg·L-1,化学需氧量为5.418~10.685mg·L-1。PCA分析表明,水温、透明度、氮磷营养因子以及化学需氧量是影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CCA分析表明,总氮、总磷、透明度和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
安西荒漠鼠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无偏对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定震  宋志明 《兽类学报》1994,14(2):108-116
本文通过对安西荒漠鼠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无偏对应分析,得出决定鼠类群落结构的环境主导因子因季节不同而所有同;春季是地下水位、海拔高度、平均奖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夏季是植被覆盖度、植物平均高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坚实度;秋季是土壤含水率。综合主导因子。其中水是决定荒漠地区鼠类群结构的最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potential for periphyton growth on artificial surfaces using plexiglas slides exposed for different lengths of time, orientations and depths in the lower, lentic area of River Krka during the summer of 1995.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88 taxa were identified. The most abundant group was Bacillariophyceae with 57 taxa. Species Cyclotella comta (Ehr.) Kutz., Achnanthidium affine (Grunow) Czarn., Cocconeis placentula Ehr. and Eolimna minima (Grunow) Lange-Bertalot were present in all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bundance, number and composition of algae between growth surfaces and depths. The number of species present show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all three variables (days of colonization, depth and orientation), while the total number of cells per square centimeter varies with respect to the days of colonization and the depth only. The highest growth potential was observed after 60 days of exposition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horizontally placed surface at a depth of 1 m. During the same exposition time, the lowest growth potential was noted on the vertical slide at a depth of 18 m.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algal periphyton assemblages were also monitored.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解安康水库表层水质与浮游藻类群落现状以及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2年1—12月对水库表层水进行每月一次的采样,分别对浮游藻类分布状况和理化因子进行分析.利用Shannon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浮游藻类群落特征,根据理化指标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评价水体营养状态.共检测到浮游藻类7门110属,丰度为0.11×104~2.08×104 cells·L-1.藻类组成、污染指示种分布情况、多样性分析和TSI显示安康水库表层属于中污染水质,处于中营养状态.此外,高密度投饵水产养殖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库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支流岚河的水质状况也较差.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测定的8个环境因子中,不同季节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及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且氮是影响浮游藻类组成的主要营养盐因子.理化指标分析显示,安康水库表层水大体满足Ⅱ类水标准,水质良好.但部分采样点的总氮出现差于Ⅱ类水标准的现象,表明安康水库水质有变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转Bt水稻土壤跳虫群落组成及其数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祝向钰  李志毅  常亮  袁一扬  戈峰  吴刚  陈法军 《生态学报》2012,32(11):3546-3554
以转Bt水稻恢复系\"克螟稻\"(Cry1Ab纯合基因型)和\"华恢1号\"(Cry1Ab+Cry1Ac融合基因型)以及融合基因型转Bt水稻杂交系\"Bt汕忧63\",及其对照亲本水稻\"秀水11\"、\"明恢63\"和\"汕优63\"稻田土壤跳虫类群为对象,系统研究转Bt水稻种植下土壤跳虫群落组成及其数量动态变化,以评价不同基因型和不同育种品系转Bt水稻种植下稻田土壤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转Bt水稻种植导致土壤跳虫个别稀有类群的消失,并显著影响半土生和真土生类群以及土壤跳虫总量,但对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种类丰富度等影响不显著。与对照亲本相比,Cry1Ab转Bt稻田半土生类群和土壤跳虫总量及其种类丰富度指标显著增加了54.7%、44.4%和26.7%;Cry1Ab+Cry1Ac转Bt杂交稻田球角跳属百分比和真土生跳虫数量显著增加了212.3%和180.4%。就恢复系处理而言,与Cry1Ab转Bt水稻相比,Cry1Ab+Cry1Ac转Bt水稻种植导致棘跳属、球角跳属和原等跳属百分比以及半土生跳虫数量分别显著降低了62.1%、56.7%、61.8%和43.4%,同时,显著提高了裔符跳属百分比达88.2%。就Cry1Ab+Cry1Ac融合基因型转Bt水稻而言,与恢复系相比,转Bt杂交稻种植导致球角跳属和原等跳属百分比,半土生类群和土壤跳虫总量及其种类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显著增加了312.9%和171.6%,302.4%和233.2%,以及54.0%和26.7%,同时,显著降低了裔符跳属百分比达65.5%。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印江河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贵州地区水产种质资源类保护区开展相关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2020年平水期(4月)和丰水期(8月)对设置的11个断面进行浮游植物群落及水质调查,并运用冗余分析(RD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6门43属140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优势门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0.43×106cells/L和0.35mg/L,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均表明印江河水体呈贫营养型。T检验表明浮游植物种类数在平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而细胞密度表现为在丰水期显著高于平水期(P<0.05);对于环境因子,水温(WT)、溶解氧(DO)、pH、总磷(TP)和氨氮(NH4+-N)在平水期和丰水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电导率(Cond)、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CODMn)在两时期差异不显著。冗余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显示:在平水期,WT、DO、CODMn、Cond和N营养盐(TN、NH4+-N)是影响浮游植物种群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丰水期,除WT、DO、CODMn、Cond和N营养盐外,P营养盐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周丛藻类对水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可迅速而灵敏的反映水质健康状况。本研究于2019年对额尔齐斯河周丛藻类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运用周丛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Periphytic algae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P-IBI)对生态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河周丛藻类有6门41属102种,以硅藻门为主。周丛藻类密度和生物量的时间变化趋势为:9月>7月>5月,空间分布趋势为中下游>上游、支流>干流。主成分分析(PCA)与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影响周丛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氮、pH、悬浮物,不同月份的环境影响因素有所差异。额尔齐斯河周丛藻类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3.52、3.02、0.75,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整体水质为寡污或无污。P-IBI分析结果显示:5个采样点为健康状态,1个采样点为亚健康状态,3个采样点为一般状况,1个采样点极差,表明额尔齐斯河整体生态健康状况趋于良好。本研究可为额尔齐斯河的水环境监测提供...  相似文献   

17.
介绍一种估计粉虱若虫存活数的简易方法。粉虱若虫分泌的蜜露滴落在氧化镁薄板上后形成清晰的圆坑,在体视显微镜下易于观察和计数,在确定粉虱若虫数量(Nd)和平均蜜露数(Nn)存在线性相关后,相应得出若虫数量评估因子(NEF)=Nn/Nd,提出通过蜜露数和若虫数量评估因子估算若虫数量的方法。在蕃茄叶片上,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1~2龄若虫、3~4龄若虫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1~2龄若虫、3~4龄若虫的数量评估因子NEF分别为7·73,5·69,5·18和5·03。应用该方法检测吡虫啉对粉虱的毒力,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而且该方法更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8.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Chapman  B. R.  Ferry  B. W.  Ford  T. W. 《Hydrobiologia》1997,353(1-3):161-170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ciliatecommunitieswere studied at three stations along a streamlet formed bywaterdischarged from a geothermal sulphur spring. Altogether, 73specieswere identified. Ciliate coenoses were composed primarily offreshwater forms, but they were numerically dominated byeuryhalinespecies. The great fluctuation in both number of species andindividuals observed along the streamlet were due to vigorouschemical change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thewater. These changes were caused mainly by the sulphide andsaltgradient observed along the water course. The maximum value ofsulphide was observed in August with 391 µM l–1, andthehighest conductivity value was observed in April with 18 mScm–1.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and abundant species weresmall-sized bacterivorous scuticociliates which have a rapid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whose tolerance limits toenvironmentalchanges are wide. Bacterivorous scuticociliates such as Cyclidium citrullus, C. glaucoma, Cinetochilummargaritaceum, and Uronema nigricans were numericallydominant when the thermal water contained the highestconcentrationof sulphide. The diversity index values changed sharply intimeboth inside and among sampling stations, indicating unstablecommunities which depended on highly fluctuating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20.
澳门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7月、10月和2008年1月, 对澳门的湿地——筷子基湾、白鹭林、莲花大桥滩涂和南湾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3次采样共检测到76种(属), 其中, 蓝藻门藻类13种(属), 绿藻门30种(属), 硅藻门25种(属), 甲藻门2种, 裸藻门4种, 金藻门和隐藻门各1种(属)。浮游植物丰度的最高值出现在莲花大桥, 为3 922.33×104 cells·L-1; 最小值出现在南湾湖, 为1.58×104 cells·L-1。浮游植物主要是由蓝藻、绿藻、裸藻和硅藻组成。2008年1月硅藻的含量最高, 而2007年7月蓝藻的含量最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值均指示出: 筷子基湾2008年1月、莲花大桥2007年7月和10月污染最严重, 其他属于中度污染或无污染。透明度对澳门湿地浮游植物的影响较大, 与绿藻(r=0.683, p<0.05)、甲藻(r=0.715, p<0.05)、金藻(r=0.707, p<0.05)和隐藻(r=0.701, p<0.05)都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硅藻与pH值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r=–0.674, p<0.05), 与总氮(r=0.895, p<0.05)、总磷(r=0.920, p<0.05)和正磷酸(r=0.668, p<0.05)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