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分离纯化了番茄的叶绿体DNA(ct DNA)。热变性分析测得Tm=82.1℃,由此计算得(G+C)%=31.2%。热变性微分曲线表明,在番茄ct NDA分子上存在着碱基组成比例分布上的异质性。分析超离心测得沉降系数S_(20w)=62.4。据此计算出分子量为80×10~6d。用电子显微镜观索了制备的ctDNA.  相似文献   
122.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调控细胞凋亡的cDNA阵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介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凋亡双重效应的机制,采用已建立的受四环素调控的LMP1表达的鼻咽癌系统(pTet-on-LMP1 HNE2),定量诱导pTet-on-LMP1 HNE2细胞LMP1动态表达,分别与含有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为主的Atlas apoptosis cDNA expression array膜杂交,分析LMP1介导 的表达差异基因。结果表明:①LMP1介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或下调某些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②LMP1不仅介导细胞凋亡和抑制凋亡基因的表达,同时介导细胞分裂分化和增殖基因的表达,LMP1同时介导功能不同甚至功能相反的基因表达;③LMP1介导的基因表达与其表达持续时间和表达水平相关,不同表达水平和不同表达时间介导的基因表达谱不同。因此,LMP1具有介导细胞凋亡和抑制凋亡基因表达的双重生物学效应,同时介导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细胞的癌变。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大鼠牙髓修复第三期牙本质形成过程中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0只,建立实验大鼠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第三期牙本质中骨涎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盖髓2周后,在盖髓处下方有第三期牙本质形成。与原发性牙本质(PD)相比,第三期牙本质小管数目少且形态不规则。BSP在原发性牙本质中没有表达,但在盖髓下方和髓角下第三期牙本质中都有表达。结论:BSP可能通过参与羟基磷灰石(HA)的形成以及调节新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向新形成的牙本质基质的粘附来参与早期的第三期牙本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总结1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患者的资料,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61±5)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间间隔(24±4)月,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3-6枚,左室射血分数为43%-64%,其中〈50%为3例。全组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13支,静脉桥33支;围术期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4例,胸腔内出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日(13±4)天。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或(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不足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可使冠状动脉达到充分再血管化,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5.
采用分批和连续培养的方法对中华根瘤菌M6 - 3合成多聚羟基丁酸的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该菌合成多聚羟基丁酸的发酵类型属于部分生长关联型。其细胞生长速率与限制性基质葡萄糖之间的关系符合Monod方程式。其合成PHB的速率公式为 :dpdt=0 0 76 2x - 0 2 192 dxdt,细胞的生长耗糖得率系数 (yG)为 1 4 1(g干细胞 g葡萄糖 ) ,细胞的维持耗糖系数 (m)为 0 0 34 (g葡萄糖 h·g细胞 ) ,产物得率耗糖系数 (yp)为 0 133(gP(3HB) g葡萄糖 ) ;并且通过实验与回归数理分析建立了一系列发酵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6.
微滴数字PCR技术是数字PCR技术的一种,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新型革命性技术,其特点是高度灵敏、绝对定量及高效方便等。目前,该技术在微生物检测、转基因检测、疾病检测以及质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已凸显优势,随着微滴数字PCR仪的普及,该技术必将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27.
本文调查了鼻咽癌聚集的10个家系。在3个高发家族中,家系1两代11人中有4 人患鼻咽癌;家系2同代6人中有3人患鼻咽癌;家系3同胞5人中有3人患鼻咽癌。我们从肿瘤流行病学、病理类型及其血缘关系作了分析,认为鼻咽癌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家族发生 倾向,支持鼻咽癌有遗传倾向的看法。 Abstract:We studied the genealogy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and found 25 patients (18 males,7 females)with NPC in 10 families,aged from 13 to 60.The bron of the same parents were 12 patients,accounting for 48% among these patients.Both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were found in five families;the patients in four families were all male;there were all female patients in the only one family;At the sametime,21 patients with NPC were the first kinsfolk in 8 families,accounting for 84%.Besides,we looked into 3 families with high incidence;there were 4 out of 11 family members suffering from NPC in the first genealogy in 2 generations;3 of 6 brons of the same parents were ill with NPC in the third genealogy.Based on the studies of cancer epidemiology,pathology and genealogy,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family incidence of NPC ha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thndency,and that genetic factor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NPC incidence.  相似文献   
128.
研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与阴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细胞中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KR1B10)的差异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收集NPC组织并检测EBV感染情况及AKR1B10表达水平,比较EBV阳性与阴性NPC组织中AKR1B10表达水平的差异;培养EBV阳性的NPC细胞株HK-1和C666-1、EBV阴性的NPC细胞株CNE-1及CNE-2,检测AKR1B10的表达水平。HK-1和C666-1进行分组,给予10μmol/L、20μmol/L AKR1B10抑制剂处理,20μmol/L AKR1B10抑制剂联合对照溶剂或20μmol/L β-catenin激动剂处理,检测细胞增殖水平、侵袭数目及c-myc、MMP2、MMP9的mRNA表达水平,AKR1B10、总β-连环蛋白(β-catenin)、核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K-1和C666-1细胞中AKR1B10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NE-1及CNE-2;10μmol/L、20μmol/L AKR1B10抑制剂组HK-1和C666-1...  相似文献   
129.
甘肃敦煌西湖湿地芦苇群落种间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甘肃敦煌西湖湿地芦苇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在对其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通过2×2列联表,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对甘肃敦煌西湖湿地芦苇群落8个主要物种组成的28个种对间的关联性和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芦苇群落总体间的关联性表现为显著正关联。(2)在28对种对中,有20对显示为正关联,占总关联对数的71.4%;有8对显示负关联,占总关联对数的28.6%。(3)芦苇群落种对间多呈正关联,正负关联的对数比为2.5,正关联占优势,但关联性较弱,负关联数较少,但关联性较强;28种物种对之间关联程度及共同出现概率不高,多数表现为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