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我国西南地区风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10个台站日风速观测资料,对我国西南地区1969—2009年风速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9—2009年西南地区平均风速以0.24 m s-110a-1的速率显著降低,其中1969—2000年平均风速以0.37 m s-110a-1速率降低,而2001—2009年却以0.55 m s-110a-1的速率升高,各季节、非季风和季风期风速变化趋势与年序列相似。空间分布上,1969—2009年风速降低台站主要位于高海拔区,降低幅度呈现西高东低趋势。1969—2000年风速降低台站主要位于西藏高原、横断山区和云南高原。2001—2009年风速增加台站主要位于云南高原、横断山区和四川盆地。风速这种变化趋势一方面受大气环流影响,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风速的减弱可能是2000年之前风速降低的重要原因,而纬向风的加强则对2000年以来风速增强有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区域变暖是风速降低的关键诱因。  相似文献   
12.
张锋  洪波  王远征  李英梅  陈志杰 《昆虫学报》2019,62(11):1305-1314
【目的】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上探讨枣食芽象甲Scythropus yasumatsui与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枣食芽象甲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基因组序列进行拼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利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基于象甲科13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 472 bp (GenBank登录号: MF807224),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2个非编码控制区,37个基因的排列顺序与祖先昆虫的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一致。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为ATN,其中除了cob和nad1基因的完全终止密码子为TAG外,其余11个基因的完全终止密码子为TA(A)。22个tRNA基因中除了trnS1缺少DHU臂,反密码子由GCT变为TCT外,其余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象甲科8个亚科系统发育关系为:(((隐喙象亚科(Cryptorhynchinae)+(象虫亚科(Curculioninae)+魔喙象亚科(Molytinae)))+长小蠹亚科(Platypodinae))+(粗喙象亚科(Entiminae)+Cyclominae亚科))+隐颏象亚科(Dryophthorinae)+小蠹亚科(Scolytinae))。【结论】在13种象甲科昆虫物种中,同属于粗喙象亚科的枣食芽象甲与南美果树象甲Naupactus xanthographus在系统发育树中聚为同一分支,表明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张锋  张淑莲  陈志杰  赵惠燕 《生态学报》2007,27(11):4555-4562
通过对纸房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区昆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昆虫种类数以天然灌木林最高,混交林次之,单纯林分较低,个体数量以柠条林昆虫数量最高,其次为混交林和沙棘林,天然灌木林变化幅度最小。各植被昆虫种类和数量季节变化符合y=ax3 bx2 cx d函数变化规律。从特征指数来分析: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5~9月份大小次序均为天然灌木林>混交林>单纯林分,均匀度以单纯林和混交林的昆虫群落变化幅度较大,天然灌木林变化幅度最小。群落的优势度与均匀度值的变化呈相反趋势。主分量分析表明:植物类型不同的昆虫群落,其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不同,且结构越复杂,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越明显;相反,则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分化不明显;通过排序植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在各植被昆虫群落变化的不同时期占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几种杀虫剂对棉铃虫卵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志杰  张淑练 《昆虫知识》1997,34(3):141-143
4种农药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卵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及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水胺硫磷、50%对硫磷对棉铃虫卵毒力较高,2000倍液田间喷雾药效分别为98.8%和99.0%;对棉铃虫初孵幼虫24小时防效分别为98.8%和98.2%;药效7天以上。防治费用较杀虫脒降低76.0%~78.4%,完全可以替代杀虫脒,适宜在陕西棉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志杰  白永平  周亮 《生态学报》2020,40(24):9059-9069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是山区聚落空间差异性和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对聚落空间治理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采用天祝县201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利用空间"热点"探测、最小累积阻力值模型(MCR)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聚落分布整体表现为集聚型,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2)核密度估计值东南高、西北低,形成"东南密集型"和"西北稀疏型"2个典型分布区,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同时,聚落规模空间"热点"探测显示,聚落形态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华藏寺镇表现为高密度大斑块,其他乡镇表现为中低密度小斑块。(3)聚落斑块平均密度对分组分析结果作用显著,聚落类型由中低密度斑块主导,受高寒气候区分布范围较广的影响,高寒区稀疏型聚落覆盖范围较大。(4)通过聚落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定量识别出:地形条件、土地资源配置和降水条件对聚落分布疏密程度作用最显著,交通禀赋和交通可达性对县域聚落格局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柳厚壁叶蜂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及6个聚集指标,对柳厚壁叶蜂幼虫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幼虫在柳树的枝条和叶片两个空间阶元都属于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枝条上,聚集的原因是由柳厚壁叶蜂成虫集中产卵的习性与枝条上叶片空间位点共同影响所致;在叶片上,当m<2.37时,其聚集原因与春季柳树新叶空间位置有关,当m>2.37时,虫瘿聚集除与春季新叶空间位置有关外,还与柳厚壁叶蜂成虫羽化和在叶片上集中产卵的习性有关.运用Iwao 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和β值,确定了在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  相似文献   
17.
果实类蔬菜套袋技术效果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田间系统研究了不同袋型的套袋效果及不同果实类蔬菜最佳套袋的时期。室内测定分析了套袋果实蔬菜的营养物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黄瓜、番茄、西葫芦、茄子套膜袋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分别为16.4%、11.6%、10.1%、13.7%。套纸袋除番茄外亦均有明显增产效果。套膜袋VC含量增加22.0%~152.9%。畸形瓜(果)降低11.5%~32.3%,袋体有效阻隔了化学农药对果实类蔬菜直接接触污染。套膜袋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中农药残留量分别降低83.3%、84.5%、79.7%、85.7%,套纸袋依次降低73.2%、79.9%、70.9%、83.1%。套袋栽培协调了病虫防治与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温室黄瓜套袋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1 引  言黄瓜是城乡人民喜食的蔬菜,以其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而成为设施蔬菜的主栽品种,在陕西约占棚室蔬菜种植面积的6 0 %以上.病虫害是黄瓜设施栽培中重要的生物灾害[1] ,随着黄瓜种植面积的增加、连作年限的延长,导致病虫种类增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加重,每年总产量因此造成损失2 0 %以上[3 ,4]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定时期内,化学防治仍将是黄瓜病虫防治的重要技术措施[5,6] .对于连续生长连续采摘的蔬菜———黄瓜又基本无安全用药间隔期可供选择.黄瓜受农药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食用被农药污染的黄瓜导致中毒的事件时有…  相似文献   
19.
氮沉降对长白山森林土壤团聚体内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沉降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土壤团聚体碳、氮组分对氮沉降的响应,本研究在长白山选取次生杨桦林(YHL)与原始阔叶红松林(HSL)两种林型进行为期6年的氮添加试验,采集土壤样品并分析氮沉降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可溶性有机碳、氮(DOC和DO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和MBN)、颗粒有机碳、氮(POC和PON)的影响.结果表明: 除POC和PON外,两林分土壤团聚体碳、氮组分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增加;氮添加处理显著降低了HSL土壤团聚体中POC和PON含量,降幅分别达20.7%和22.6%,显著增加了DOC含量,增幅达11.6%;氮添加处理对YHL土壤团聚体的碳、氮组分均无显著影响,其中,对DOC和MBC的影响接近于显著(0.05<P<0.1).皮尔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中总碳或总氮与碳、氮活性组分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HSL土壤的POC与DOC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503),DOC又与MB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62).氮添加处理降低阔叶红松林土壤团聚体中POC和PON含量、增加DOC含量的主要原因是其促进了微生物对POM的分解,进而导致DOC的释放.阔叶红松林土壤碳、氮库对氮沉降的响应比次生杨桦林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20.
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与钩藤碱抑制甲基苯丙胺依赖斑马鱼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 place preference,CPP)作用的关系。斑马鱼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甲基苯丙胺40 mg/kg)、钩藤碱低剂量组(40 mg/kg)、钩藤碱高剂量组(80 mg/kg)、氯胺酮组(150 mg/kg)。腹腔注射甲基苯丙胺后,进行斑马鱼条件性位置偏爱训练,建立斑马鱼甲基苯丙胺CPP依赖模型,分析各组斑马鱼在CPP箱中的活动,以及各组斑马鱼脑内NR2B的表达情况。腹腔注射甲基苯丙胺40 mg/kg后,甲基苯丙胺依赖斑马鱼CPP模型成功建立。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斑马鱼在伴药箱中的时间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钩藤碱高剂量组斑马鱼在伴药箱中的时间明显减少。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斑马鱼脑内NR2B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给予钩藤碱干预后,斑马鱼脑内NR2B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斑马鱼脑内NR2B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而给予钩藤碱干预后,NR2B蛋白表达减弱。钩藤碱可抑制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斑马鱼CPP效应,其机制与抑制NR2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