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野外试验与室内模拟相结合,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和线虫种群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野外试验采用网袋法(即1mm和100μm网眼网袋,分别限制大型土壤动物和螨类的进入),室内试验采用灭菌一接种法,以观测不同生物组成条件下线虫和微生物对凋落叶的分解作用。结果表明,伴随分解进程,微生物基本呼吸速率不断下降且与分解进程正相关。利用底物诱导呼吸法测定微生物生物量以及细菌、真菌生物量的变化表明,微生物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演替遵循一定的路线。当土壤动物参与分解时,由于捕食压力的存在,微生物一般按照“双峰”型路线变化,并存在明显的生物演替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对C的利用效率也不断提高;当不存在这种捕食压力时,微生物表现为“单峰-递减”式发展模式,生物量由强到弱变化,微生物对C的利用效率持续下降。土壤动物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表现为“单峰”型变化动态,与微生物量“双峰”动态形成互补,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是一种“捕食-激发”作用下的种群消长关系,这种关系的强烈程度与捕食压力有关。“双峰”发展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凋落叶的分解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不同光照梯度的遮荫处理对绒毛番龙眼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光照梯度,即100%自然全光照(natural sunlight,NS)、37.3%NS、15.5%NS、4.2%NS、1.6%NS和0.6%NS的人工遮荫条件下,研究了西双版纳季节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幼苗的早期生长和定居后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光照是影响幼苗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生长早期的幼苗基径和复叶数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主根长、根冠比、总干重和单株叶面积均以37.3%NS处理最大;比叶面积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相对生长率则降低;幼苗株高在0.6%NS下增长最快,表明种子中贮藏的营养物质对幼苗的早期生长可能具有重要作用。37.3%NS处理对定居后绒毛番龙眼幼苗的生长最有利,幼苗的株高、基径、复叶数、叶轴长、复叶最多小叶数、单株叶面积、相对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在37.3%NS处理下获得最大增长;幼苗总干重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降低;比叶面积在15.5%NS处理时最大。幼苗比叶面积和根冠比在生长过程中的波动可能是光照和土壤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3块1 hm2 样地的调查资料,利用123株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生物量预测方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木质藤本)和样 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 获取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总生物 量为423.908±109.702 Mg•hm-2(平均值±标准差,n=3) ,其中活体植物生物量占95.28%,粗死木质残体占4.07%,地上凋落物占 0.64%。在 其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优势明显,占98.09%±0.60%;其次为木质藤本,占0.83%±0.31%;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均小于木质藤本的生物量; 附生植物最低,仅为0.06%±0.03%。总生物量的器官分配以茎所占比例最高,达68.33%;根、枝、叶的比例分别为18.91%、11.07%和1.65 %。 乔木层生物量的径级分配主要集中于中等径级和最大径级。大树(D>70 cm)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占整个乔木层的43.67%±12.67%。树种分配方 面,生物量排序前10位的树种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63.43%±4.09%,生物量集中分配于少量优势树种。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乔木层叶面积指数 为6.39±0.85。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乔木层的地上生物量位于世界热带湿润森林的中下范围。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保护区植物根际细菌的筛选及其促生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西双版纳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该区域植物根际细菌特别是放线菌及其促生能力相关报道较少。【目的】从西双版纳保护区根际土壤中筛选出植物根际促生菌,并检测其促生能力。【方法】采用5种不同培养基筛选出植物根际促生菌并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学鉴定,运用Salkowski法测定菌株产IAA的能力,CAS法测定菌株产铁载体能力,钼锑抗显色法测定菌株的解磷能力,CMC-Na法测定菌株产纤维素酶能力和改良的Young法测定产淀粉酶能力,综合评价所得菌株的促生能力。【结果】从土样中分离纯化得到14株典型促生菌,经鉴定分别归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菌属(Nocardi)、杆菌属(Bacillus)、中华根瘤菌属(Ensifer)、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和狭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其中菌株B433产吲哚乙酸的能力在培养12 d时达到最大值9.23 mg/L;菌株B351、B453、B546这3株菌株产铁载体的能力较强,其Su80%,最高可达86.67%,强度为+++++;菌株B541的解磷能力最强,磷酸根的浓度达到9.79 mg/L;菌株B442综合产纤维素酶能力最强为31.86 U/mL;菌株B412淀粉酶活力为16.07 U/mL。【结论】西双版纳保护区植物根际土壤促生细菌种类丰富,且具有较强的广谱促生能力,有潜在的开发价值,本研究可为此地的微生物资源开发提供可靠的菌株资源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云南西双版纳产三桠苦(Euodia lepta)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分离出63个峰,确认了其中的4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2.45%。三桠苦叶挥发油主要是单萜、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马鞭草烯酮的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30.05%。  相似文献   
16.
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对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传统利用的药食两用植物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通过访谈和野外调查工作,收集并记录了关于当地社区传统利用药食两用植物的传统知识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并选择了其中20种植物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共调查统计了43科95种西双版纳传统利用的药食两用植物,从分类学角度来看,以茄科(6种)和唇形科(6种)最多,其中草本植物占了最大比例,为49.5%。对其中20种植物的抗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只有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和旋花茄(Sola-humspiral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活性。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药食两用植物的利用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传统知识的急剧流失和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很多植物已经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如何保护这些传统知识并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橡胶树在西双版纳引种区的种子捕食与散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纯橡胶林、胶-竹复合林、沟谷季节雨林、次生林及毗邻次生林的橡胶林共5种不同生境中释放标记的橡胶树种子,观测种子捕食者以及种子被捕食、埋藏和扩散情况。结果表明:纯橡胶林和沟谷季节雨林内的橡胶树种子大多数都原地存留(80%和98%),而胶-竹复合林内几乎100%的种子均被捕食;次生林内释放的橡胶树种子捕食率也几为100%,而毗邻次生林的橡胶林种子捕食率约50%;卡方检验表明,胶-竹复合林的种子捕食率显著高于沟谷季节雨林和纯橡胶林,次生林内显著高于毗邻的橡胶林(P0.001)。绝大多数橡胶树种子被捕食者原地或搬运后取食,仅有少量种子被埋藏。大多数种子(80%)被搬运距离在10 m以内。红外感应相机拍摄和饲喂实验发现,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和红刺鼠(Rattus surifer)为主要的种子捕食者。可见,在西双版纳引种区橡胶树种子主要是被小型鼠类取食,但捕食强度较大,而被埋藏种子比例很低,散布距离较短(10 m)。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先锋植物野芭蕉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9.
李庆军  Lee  F.KLINGER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10):1065-1071
从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演替的角度对中国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生态系统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通量的研究表明,异戊二烯通量呈现出在生态系统演替的早期到中期阶段随着演替的的进行而升高,在先锋性灌木和乔木阶段达到高峰,然后又随着演替的发展而逐渐下降的演替格局,而其他VOC通量则有随着演替的进行而上升的趋势。生态系统不同演替阶段异戊二烯通量的变化可能与植物获取养分氮有关,根据植物VOC释放通量的生态演替格局,可以建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VOC模型,对大气化学过程中的VOC时空动态进行很好的模拟。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澜沧江河谷竹林蚊类群落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热带竹林的蚊类群落学特征和继续探讨蚊类群落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随意全捕积水较久树桩内蚊幼,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群落学特征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共发现库蚊亚科和巨蚊亚科的8属,14亚属,23种蚊虫;分析显示各蚊各上的优势度均较低;优势种侧白伊蚊、圆斑伊蚊和幼小库蚊的优热度仅分别是26.22、25.26和23.74;群薄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2.45和0.78。结论为此群薄蚊种丰富,但无任何蚊种占绝对优势,群落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