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自然界中鱼类的捕食者种类繁多,为验证猎物鱼针对不同捕食者是否会做出相异的反捕食策略选择,选取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猎物鱼,乌鳢(Channa argus)和胡子鲶(Clarias fuscus)为捕食者,将鲫幼鱼分别暴露于空白(对照)、乌鳢、胡子鲶和双捕食者(同时存在乌鳢和胡子鲶)环境中持续2个月,随后考查不同组鲫幼鱼的生长、行为特征、形态和运动能力等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捕食胁迫处理,鲫幼鱼的自发运动、隐蔽场所利用率和勇敢性等行为指标在4个组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相比对照组,乌鳢、胡子鲶和双捕食者暴露组鲫幼鱼的快速启动反应时滞显著缩短(P<0.05);但所有处理组中仅乌鳢暴露组鲫幼鱼的快速启动120ms移动距离(S120ms)和体高(B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鲫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活跃代谢率(MO2active)在各组之间也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乌鳢暴露组鲫幼鱼快速启动能力的提升可能与形态上体高的提高有关;另外相比临界游泳能力,快速启动能力可能在鱼类逃避捕食者过程中更为关键;鲫幼鱼表现出对乌鳢的反应最为明显,可能与乌鳢口裂较大,给鲫幼鱼带来的威胁更大有关。整体而言,应对捕食胁迫时,鲫幼鱼仅表现出形态和快速启动能力的反捕食响应,其行为特征的保守性可能是对生长作出的妥协,这对于鱼类适应生境中长期存在的捕食胁迫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2.
转化的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与p53val135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A1-5是一株典型的温度敏感的p53^val135细胞系,许多实验室用它来研究p53的功能,我们首次报道了A1-5细胞表现出非常强的抗辐射性并伴随不同寻常强的G2延迟效应,B4是另一株温度敏感的p53^val135细胞系,A1-5与B4细胞都 是来源于同样的原代转化的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只是来自不同的转染实验,本阐明了A1-5细胞非常强的抗辐射性及不同寻常强的G2停滞效应与p53val135的功能无关,A1-5细胞系具有的特殊表型是研究放射敏感性新性质的独特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克隆植物可通过克隆整合较好地适应逆境胁迫,克隆整合对克隆植物忍耐逆境胁迫能力的促进作用可能随环境条件而异。本文以海南恶性入侵植物薇甘菊为对象,通过温室盆栽实验,研究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低或高)克隆整合对薇甘菊匍匐茎克隆片段(具2个节)忍耐部分分株被埋藏(仅远端分株被埋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远端分株被埋藏3 cm时,无论有无克隆整合,其均有较高的出苗率;当远端分株被埋藏入土壤6 cm时,克隆整合显著提高了其出苗率(从不足17%提高到67%),且这些结果不受土壤养分条件的影响。对于近远端均出苗的克隆片段,埋藏深度、是否保持克隆连接对克隆片段的总生物量未见显著影响,尽管近端或远端分株生物量可能受到影响。即便是对远端分株埋藏6cm的处理,克隆整合也可使克隆片段的总生物量维持在和远端分株没有被埋藏时克隆片段总生物量相当的水平,且这些结果也不受土壤养分条件的影响。因此,克隆整合是薇甘菊对局部埋藏胁迫的生态适应对策之一,它能够提高薇甘菊被埋藏分株的存活,提高薇甘菊在局部埋藏胁迫下的适合度。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克隆整合对出苗率和生物量的影响差异不大,可能是因为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克隆分株间的资源输送并没有差别,或埋藏深度(6 cm)不足以使植物生长表现出差别。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海南岛不同海拔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现状,在鹦哥岭山地雨林的择伐林中按高、中、低3个海拔区分别设立50个10m×10m的固定样方,并对植被、土壤、凋落物等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鹦哥岭山地雨林的生物量较低,地上生物量仅为152.6 t hm-2,乔木层生物量为142.6 t hm-2;乔木层的生物量,高海拔区明显高于中、低海拔区,分别为197.6 t hm-2,112.2 t hm-2和117.8 t hm-2;生物量的分配规律是乔木层>枯倒木>凋落物,分配比例为94.22%:2.90%:2.88%,树干>树枝>树皮>树叶,分配比例为72.63%:15.35%:9.23%:2.79%;因择伐林的原因,大径级和特大径级木的比例偏低,小(5cm~19.9cm)、中(20cm~35.9cm)、大(36cm~47.9cm)、特大径木(≥48cm)生物量分配比例为35.89%:26.24%:16.01%:21.86%;鹦哥岭山地雨林经过30多年的恢复,仍然处于演替的中期阶段,因此固碳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pMD-xsB/xsT/xsBT/xsBTT)4个克隆载体进行PCR,在(xsB/xsT/xsBT/xsBTT)目的基因前接入引导肽序列(用Y表示),克隆中间载体(pM D-xsY B/xsYT/xsYBT/xsYBTT),再利用同尾酶的酶切及连接得到4个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BI-xsYB/xsYT/xsYBT/xsYBTT).经限制性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证实表达载体构建正确,为下一步热研2号柱花草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鹌鹑和三黄鸡IFN-α 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已登录的鸡和鹌鹑IFN-α基因序列,用Oligo6.0设计一对能同时扩增鸡和鹌鹑INF-α基因的共用引物,利用RT-PCR方法从经ConA诱导培养的三黄鸡、鹌鹑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别扩增到IFN-αORF全长cDNA,并克隆到pET-28a( )载体上。将测序结果分别与GenBank中已收录的家禽类IFN-α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鸡、鹌鹑IFN-αcDNA遗传进化稳定,与GenBank中收录的鸡、鹌鹑IFN-α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6%~99.8%、99.8%。鸡与其它家禽类的IFN-α核苷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与鹌鹑亲缘性较高,同源性达86.9%~87.1%,但与家水禽(鸭、鹅)差距较大,同源性最高也只有67.6%;鹌鹑IFN-α核苷酸序列与家水禽同源性在也只在62.7%~62.9%之间;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可见家禽类IFN-α被分成两个大分枝,分别是由鸡和鹌鹑两个小分支组成的一个大分支与家水禽独立分支组成。  相似文献   
17.
有关对虾属(Penaeus)的设置及其相互亲缘关系一直是分类学争论的焦点,利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及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的方法,以长臂虾科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为外群,对对虾属的6亚属23种对虾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经ClustalX多重比对和MEGA4.0软件分析,得到种间序列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最大简约(MP)系统树。结果表明:分子系统学数据支持Perez F等将对虾属的6个亚属提升为属级阶元的观点。囊对虾属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沟对虾属(Melicertus)的深沟对虾(Melicertus canaliculatus)之间的16S遗传距离只有0.007,而且COI遗传距离仅有0.065,比深沟对虾与同为沟对虾属的其他虾类遗传距离还小,说明囊对虾亚属(Marsupenaeus)和沟对虾亚属之间亲缘关系较近。另外美对虾亚属的褐美对虾(Farfantepenaeus aztec-us)和巴西美对虾(Farfantepenaeus brasiliensis)之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遗传距离仅为0.012,但是与其他同亚属的虾类遗传距离相对较大,推测美对虾亚属(Farfantepenaeus)中的虾类根据亲缘关系远近和地理分布可以分为2大类群:墨西哥湾类群和南美洲类群。可以为对虾属的6个亚属的分类问题及演化提供一定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环境对假高粱(Sorghumhalepense)种子萌发的影响,对海南岛假高粱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假高粱种子的萌发率较高,均在85%以上,在昼夜温度35℃/25℃下的萌发时间最短(2.64 d);浓硫酸处理可提高种子萌发率;浓硫酸处理、赤霉素浸泡和研磨均能缩短种子萌发时间;种子在土壤表层的萌发率最高,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种子萌发率下降,萌发时间增加。灾变区与非灾变区种子在不同温度、打破休眠方式、埋藏深度的萌发率和萌发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可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假高粱种子的萌发,高温和土壤表层的种子有较高的萌发率和较快的萌发速度。海南岛的假高粱种子萌发率较高且萌发生态幅较宽,是近年来其在海南突发成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假高粱花果期之前加强控制,减少种子的成熟和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双功能褐藻胶裂解酶既能降解聚β-D-甘露糖醛酸,又能降解聚α-L-古罗糖醛酸,可以用一种酶来制备不同结构的褐藻胶寡糖。本文的目的是筛选能产生双功能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对其产酶曲线和降解产物作初步研究。方法:利用唯一碳源培养基筛选产生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通过16SrDNA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在凝胶上检测褐藻胶裂解酶活性来判断发酵上清液中褐藻胶裂解酶的数量及分子量,利用薄层层析确定降解褐藻胶的终产物组成。结果:从褐藻上筛选到一株海洋细菌QY107,鉴定为弧菌属细菌。发酵120h时褐藻胶裂解酶产量为12.32U/mL,其发酵液上清中只含有一种褐藻胶裂解酶,分子量在28kDa左右,并且对聚β—D-甘露糖醛酸和聚α-L-古罗糖醛酸都能降解,降解褐藻胶的终产物主要为三糖。结论:本文筛选到一株弧菌QY107,其发酵液上清中只有一种双功能褐藻胶裂解酶,可用于大量制备褐藻胶三糖。推测该酶具有特殊的催化腔结构,对其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的研究可能会发现新的底物结合与催化机制。酶解制备褐藻胶寡糖因其环保高效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该菌株能促进海洋寡糖类生物制品的开发,在医药、食品、农业、生物燃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兰甜五号是针对退化的麻醉瓜进行选育出 的新品种,它具有早熟、耐病毒病、抗其它真菌 病害,抗逆性强,含一可溶性固形物质达11多左 右,并具有麻醉瓜的酒味,亩产2000斤左右,远 远优于亲本,在生产上已占有一定面积。同时 结合这一过程,我们对杂交亲本及其后代— 兰甜五号进行了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 的同工酶分析,以期探索同工酶谱及酶活性的 变化与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亲本和 兰甜五号之间差异的分子基础。现将试脸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