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5篇
  免费   718篇
  国内免费   64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308篇
  2019年   339篇
  2018年   251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492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336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354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292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84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73篇
  1984年   72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35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19篇
  1973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秦岭森林鼠类对华山松种子捕食及其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罡  王开锋  王智 《生态学报》2012,32(10):3177-3181
森林鼠类的种子贮藏行为对植物的扩散和自然更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塑料片标记法,2008和2009年的9月—11月分别在秦岭南坡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了森林鼠类对华山松(Pinus armandii)种子的捕食和扩散,结果显示:森林鼠类对华山松种子有着非常大的捕食压力。在2008年,几乎所有的种子(96.4%)在第3天后就被全部取食,而在2009年,也有将近一半的种子(49.6%)在第3天后被取食。但与此同时,鼠类对华山松种子的扩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2009年,第3天时鼠类最高分散贮藏了17.75%的种子,而且直到第19天后仍然有12.25%被贮藏的种子存活下来。华山松种子在两个年份间的扩散历程有很大差异。在2008年,几乎所有的种子都被鼠类取食,贮藏量非常小;而在2009年,种子被贮藏的比例显著的增加。这个结果可能与种子大小年现象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2008年是华山松种子的小年,产量非常低。鼠类为了满足其日常的能量需求,只能大量的取食有限的种子,而减少其贮藏量。而2009年是华山松种子的大年,产量非常高。鼠类在满足其日常能量需求的同时,还有大量剩余的种子供其贮藏。  相似文献   
99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烯效唑干拌种剂量对3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烯效唑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效应依次减小,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三者的互作效应较小。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不同生态点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处理后的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增加,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干拌种增加了开花期各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含量和单株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总转移量、总转移率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极显著提高,且处理后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花后15 d内均显著高于对照;对籽粒中氮含量而言,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灌浆初期籽粒中的非蛋白氮含量,花后5—20 d内均高于对照,灌浆期间籽粒蛋白氮含量均高于对照,因而处理后的粗蛋白质含量变化动态特点为谷底高、回升快。研究认为,烯效唑处理如同基因、环境一样独立影响小麦籽粒品质,而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开花初期旗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花前营养器官中氮素含量及花后氮素转运量,可能是其提高籽粒非蛋白氮含量、促进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蛋白质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改善具有广适性。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增补和滤除掉部分自然UV-B辐射的模拟试验,研究了增强和近环境UV-B辐射对高寒草甸一年生牧草窄叶野豌豆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增补UV-B辐射处理后,窄叶野豌豆的株高、生物量、分配向果实的生物量、总花数和种子百粒重均显著下降,花期延迟,开花集中度和繁殖成功率有所提高,而种子产量无显著变化.相对于减弱UV-B辐射处理,近环境UV-B辐射使窄叶野豌豆的株高先降后升,分配向果实的生物量减少,花期、花数和种子产量无显著变化,种子百粒重减小.增强和近环境UV-B辐射对窄叶野豌豆的生长和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增强UV-B辐射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94.
中国西南地区与台湾种子植物间断分布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地区和台湾植物的间断分布是东亚生物地理学上一个十分有趣的研究课题。该文对种子植物进行了统计,发现有50属具有该分布式样的种对或种(包括变种和亚种);30属呈台-琼(至粤南)-西南间断分布,而其中大多数类群的分布区在粤南-桂南-滇南,即中国热带线以南。统计结果显示,有41属被子植物在台湾和西南之间呈连续分布;有35属从台湾分布至海南(和/或华南)或至福建(和华南)。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类群的连续分布,以及两者植物区系的巨大相似性表明,台湾作为大陆性岛屿,与中国大陆曾经属于一个统一的植物区系。新近纪以来台湾中央山脉和中国西南至东喜马拉雅地区均经历了海拔升高的过程,形成相似的低至中、高山生境;在第四纪冰期,一些类群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形成连续的分布区。后来全球气温升高,这些植物类群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山区迁移,由于华东至华中和华南缺少高山生境,使得原来连续分布的某些类群或其祖先类群在中国西南和台湾两地之间灭绝,从而形成间断分布。同时,台湾与大陆失去陆地连接后造成分类群在台湾和西南地区的隔离分化,以及中国南端热带生境的不连续性导致热带植物属种分布区的破碎也是形成台湾和西南间断分布的重要因素。最后将西南和台湾间断分布类群归纳为3种类型:孑遗型、分化型和热带型。  相似文献   
995.
花颜色和花气味的量化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颜色和花气味是花部构成的重要内容。在已开展的传粉生态学研究中对二者的报道主要是描述性的,而其量化研究可以为揭示传粉机制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本文主要介绍了花颜色的测量和标定方法,包括比色卡、分光色差仪和便携式光谱仪等;花气味的采集方法,包括动态顶空套袋-吸附采集法、吸附-溶剂洗脱法和固相微萃取法等;花气味的检测和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和电子鼻型超速气相色谱仪分析等;以及昆虫行为学实验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昆虫触角电位联用技术、Y型嗅觉仪和飞行箱实验等。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实验材料的特点和实验目的选择适合的量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幼苗萌发法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平原不同演替恢复阶段的种子库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开垦湿地、不同演替恢复阶段湿地以及天然湿地不同土壤层次(0-5、5-10 cm和根茎)的种子库在两种水分条件下(湿润、淹水10 cm)进行萌发处理。结果表明: 随着演替恢复阶段的进行, 种子库的结构和规模逐渐扩大, 地表群落表现出由旱生物种占优势的群落逐渐演变成以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占优势的湿生群落的演替趋势。恢复7年湿地、恢复14年湿地、天然湿地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数分别为24种、29种、39种, 植被物种数为21种、25种、14种。湿地类型、水分条件和土壤层次均显著影响种子库萌发的物种数及幼苗数(p < 0.01)。种子库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天然湿地0-5 cm土层种子库种子萌发密度是5-10 cm土层的4倍左右, 而恢复湿地仅1.3倍左右, 且土层间萌发物种相似性系数较低。湿润条件下的萌发物种数显著高于淹水条件, 且两种水分条件下萌发物种的生活型不同。由于恢复时间较短, 不同演替恢复阶段的种子库与植被相似性维持在30%以下。湿地中根茎分蘖出大量的湿地物种, 对于小叶章等优势物种的繁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在开垦湿地退耕后的次生演替阶段, 种子库能够保持大量的湿地物种, 通过对湿地种子库与植被的关系研究, 能够为三江平原湿地群落演替与湿地恢复提供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997.
研究了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根、枝、叶、果实不同浓度水提取物及枝叶挥发油对油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他感效应。结果表明:侧柏各器官及挥发油都含有化感物质,均对油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表现出“高抑低促”效应,而且低浓度时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高浓度时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在浓度为2 mg·mL-1时,侧柏根水提取物对油松幼苗根长和鲜重的促进能力最强,其根长和鲜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9.78%和376.60%;侧柏叶水提取物对油松幼苗苗高促进能力最强,比对照提高了102.41%;侧柏枝水提取物对油松种子发芽的促进能力最强,发芽率比对照提高了65.63%。而在浓度为30 mg·mL-1时,除了侧柏根和枝水提取物对油松种子萌发(87.50%)和鲜重(85.11%)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外,其它提取物对油松幼苗根长和苗高生长的抑制作用均不明显。侧柏枝叶挥发油对油松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均表现为促进作用,特别对油松种子萌发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促进率达70.37%。说明侧柏和油松混交,可能有利于油松树木生长及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8.
松墨天牛成虫对寄主颜色的视觉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视觉信息在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成虫寄主选择中的作用,并探索其对寄主健康状况的偏好,本文通过林间对寄主云南松针叶的色彩比对,选取国际标准色卡对应卡色作为视觉信号源,对松墨天牛雌、雄成虫的视觉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松墨天牛雌虫选择最多的颜色分别是:棕红色(选择率26.67%),赭石棕(选择率20.00%),栗棕色(选择率16.67%);松墨天牛雄虫选择最多的颜色为:信号褐(选择率26.67%),棕红色(选择率23.33%),栗棕色(选择率20.00%)。雌、雄成虫均偏好选择棕褐色系,对应于林间衰弱和濒死寄主针叶呈现的颜色,说明松墨天牛成虫通过视觉判断偏好攻击长势衰弱的林木,属于次期性蛀干害虫。  相似文献   
999.
The present study relates to a methanol extract of the seed coat of Ginkgo biloba, and tested particularly on the third instar larvae of Spodoptera exigua. The extract was found to have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the larvae besides bringing a change in the nutrient reserves in the body of the insect. Topical application of five different doses of the methanol extract resulted in a mortal effect to third instar larvae of S. exigua that is very much dependent on the dose as well as duration of exposure. Lower doses revealed lower mortality after 24 h of application. At doses of 1.00, 2.00, 4.00, 8.00 and 16.00 ng/larva, mortalities were 9.25, 26.07, 50.32, 56.28 and 92.44%, respectively. The dose for 50% mortality (LD50) of methanol extracts by applied by a topical method with 1 µL of acetone solution was 1.92 ng/larva. Nutrient reserves like protein, glycogen and lipid are known to regulate pupation and adult emergence. These reserves have been found to be lower in treated larvae, indicating the insecticidal role of methanol extracts from G. biloba against third instar larvae of S. exigua.  相似文献   
1000.
Investigat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universal and culturally specific influences on color categorization across individuals and cultures has proven to be a challenge for human color categorization and naming research. The present article simulates the evolution of color lexicons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two realistic constraints found in the human phenomenon: (i) heterogeneous observer populations and (ii) heterogeneous color stimuli. Such constraints, idealized and implemented as agent categor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games, produce interesting and unexpected consequences for stable categorization solutions evolved and shared by agent populations. We find that the presence of a small fraction of color deficient agents in a population, or the presence of a “region of increased salience” in the color stimulus space, break rotational symmetry in population categorization solutions, and confine color category boundaries to a subset of available locations. Further, these heterogeneities, each in a different, predictable, way, might lead to a change of category number and size. In addition, the concurrent presence of both types of heterogeneity gives rise to novel constrained solutions which optimize the success rate of categor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games. Implications of these agent-based results for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color categor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color naming systems in human societ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