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洞庭湖光泽黄颡鱼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在洞庭湖逐月采集到的胃含物样品,对光泽黄颡鱼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泽黄颡鱼全年摄食,在繁殖期摄食强度下降。共鉴定17类饵料生物,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水生昆虫幼虫和甲壳类为其主要食物,二者在食物中所占重量百分比为90.6%。摄食的水生昆虫主要为蜉蝣目稚虫(数量百分比:24.2%;重量百分比:41.1%)、双翅目幼虫(数量百分比:58.4%;重量百分比:7.5%)和蜻蜓目稚虫(数量百分比:3.2%;重量百分比:22.8%)。光泽黄颡鱼的食物组成在季节上存在明显差异。从数量百分比看,春季和冬季均以双翅目(秋季64.6%;85.0%)为主,夏季以双翅目(28.2%)和蜻蜓目(22.3%)为主,秋季以蜉蝣目(45.7%)为主;从重量百分比看,春季以双翅目(53.0%)为主,夏季以蜻蜓目(55.7%)为主,秋季和冬季以蜉蝣目(秋季53.7%;冬季76.6%)为主。分析表明,光泽黄颡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差异与食物资源的季节动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2.
镉对黄颡鱼鳃线粒体结构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重金属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鳃线粒体结构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50 μg·L-1组黄颡鱼鳃线粒体结构未受损,且各项测定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500 μg·L-1组黄颡鱼鳃线粒体严重受损,除LD、MDA、ADP、AMP和血浆K+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检测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镉短期暴露将降低鱼鳃线粒体SOD活性而导致线粒体氧化损伤,同时抑制PFK和ATP酶活性, 影响鳃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最终降低鳃血浆渗透压和离子浓度调节能力可能是其毒性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3.
黄颡前驼形线虫发生和成熟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寄生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胃、肠中的黄颡前驼形线虫(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的成熟和感染丰度的季节动态。从2001年2月到2002年7月的18个月中,对来自于湖北省梁子湖的900尾黄颡鱼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线虫的感染率除在2002年1月比较低(32%)外,其他月份都在90%以上,且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G=16.9620.0517=27.58);平均丰度也是在2002年1月较低(0.46),其他月份都高于6.32,但感染丰度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F=12.58>F0.0117,882=1.98)。在对黄颡前驼形线虫雌虫成虫的三个阶段(成熟期、怀卵期和怀幼期)和雄虫成虫的季节变化分析中发现:该线虫的生命周期为一周年;处于成熟期的雌虫在2-3月达到高峰,怀卵期雌虫在5-7月达到高峰,怀幼期雌虫则在6-9月达到高峰。因此推测:雌虫从第一期幼虫发育到成熟期(显隐前期)可能需要5-6个月,成熟期到怀卵期需要4-5个月,怀卵期到怀幼期需要1-2个月;第一期幼虫的释放应该在秋季,第三期幼虫的感染主要发生在晚冬和早春。本文还讨论了引起黄颡前驼形线虫在黄颡鱼中高感染率和高感染强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64.
黄颡鱼肠道内寄生棘头虫位置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丽棘虫和黄颡异1钩棘头虫单独在黄颡鱼肠中分布的相似性比例PS=0.684。它们共同寄生在黄颡鱼肠道内,长江丽棘虫的寄生部位向前移,黄颡异钩棘头虫的寄生部位明显向后移,生态位宽度变窄,生态位重叠值下降。但是,它们的平均感染强度并未降低,种间正关联显著。  相似文献   
65.
黄颡鱼肠道病原拮抗性芽孢杆菌的筛选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80℃水浴法从黄颡鱼肠道分离到65 株芽孢杆菌, 牛津杯法拮抗试验筛选到3 株抑菌活性很强的菌株, API 50CHB 试剂盒鉴定它们为枯草芽孢杆菌。选取抑菌活性最强的F14 进行特性研究。结果显示: F14在80℃、90℃和沸水浴中处理5min 后的存活率分别为96.7%、95.3%、52.9%。随时间的延长, F14 在90℃和沸水浴中的存活率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沸水浴处理10min 时, 其存活率减少至8.3%。在pH 3.0—5.0的范围内, 处理F14 1h、2h 后的存活率分别在98%、87%以上。F14 代谢粗提物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病原性嗜水气单胞菌在粗提物中培养2h, 细菌数量就开始急剧下降, 至 24h 时已检测不到活的细菌。此外, 喷洒在饲料中的F14 在室温、4℃和?20℃条件下储存, 细菌数量在4℃和?20℃存储20d 均无显著变化, 仅在室温下存储至第20 天时显著减少。研究表明, F14 抗菌谱较广, 抑菌作用强, 耐高温和酸性环境, 在饲料中稳定性好, 具有作为水产益生菌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66.
用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StreptAvidinBiotin peroxidaseComplex ,S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onadotropin releasinghormone ,GnRH)以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GnRHR) 2种抗血清对性成熟前后的黄颡鱼 (Pelteobagrusfulvidraco)和鲇鱼 (Silurusasotus)的脑、垂体、卵巢中的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GnRH和GnRHR免疫活性在两种鱼的各脑区、垂体、卵巢中均有分布 ;两种鱼在性成熟时它们的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中的GnRH和GnRHR免疫反应细胞数目和免疫反应强度明显高于性成熟前。本文讨论了GnRH、GnRHR直接或间接参与黄颡鱼和鲇鱼性腺发育成熟调节的可能性及形态学证据。可为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神经 内分泌、GnRH功能的多样性等研究领域提供新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7.
生长激素在渔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制备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同源重组生长激素并用于促生长实验, 从而为建立鱼苗快速培育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已知黄颡鱼生长激素(PfGH)基因cDNA序列, 利用IPTG诱导和SDS-PAGE分析方法, Western印迹表明在IPTG终浓度1.0 mmol/L、温度17℃和培养时间14h的条件下, 黄颡鱼生长激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 获得重组生长激素蛋白。然后, 随机选取黄颡鱼分为4组放入室内水族箱中进行养殖, 每箱35尾, 体质量为(0.850.01) g, 每组设3个平行, 水体循环净化。用制备的重组生长激素浓度分别为0、1、5和10 mg/L对黄颡鱼进行浸泡处理, 每周一次, 0为对照组。在养殖4周后, 对各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1 mg/L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9.67% (P0.05)和11.90% (P0.05), 5 mg/L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1.32% (P0.05)和8.83% (P0.05), 各组间体成分等均无明显差异。停用生长激素4周后, 各组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体成分等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通过原核表达可以获得黄颡鱼重组生长激素, 用于促进鱼苗生长培育的最佳浸泡浓度为1 mg/L。    相似文献   
68.
1龄黄颡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69.
为研究不同棕榈油替代水平对黄颡鱼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形体指标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实验采用5组等氮(400 g/kg)等脂(100 g/kg)等能(15.70 MJ/kg)饲料饲喂黄颡鱼[(16.15±0.04) g], 对照饲料以鱼油鲶豆油1鲶2混合为脂肪源, 实验饲料以棕榈油分别替代10、25、40和55 g/kg的混合脂肪源。经过8周的养殖实验, 结果表明棕榈油替代水平对黄颡鱼的摄食量、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未产生显著性的影响(P>0.05), 但是上述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略微下降的趋势, 并在25 g/kg替代组达到最大值。背肌肌肉中亚油酸和n-3HUFA含量随着棕榈油替代水平的上升而显著下降(P<0.05), 但n-3/n-6比值随着棕榈油替代水平的上升而显著上升(P<0.05), 棕榈油替代水平对各组黄颡鱼的肥满度和脏体比未产生显著性的影响(P>0.05), 但是55 g/kg棕榈油替代水平组肝体比显著高于25 g/kg棕榈油添加组(P<0.05), 且55 g/kg棕榈油替代水平组黄颡鱼的肝脏组织出现细胞肿胀, 细胞核移位, 肝血窦和脂肪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等不良影响。据上所述: 对于黄颡鱼幼鱼, 棕榈油可以替代25 g/kg的混合脂肪源(鱼油鲶豆油=1鲶2)不影响鱼体生长性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背肌肌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植物油替代鱼油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生长及肌肉脂肪组成的影响及重投喂鱼油对瓦氏黄颡鱼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实验以大豆油分别替代饲料中的0(FO)、50(S1)、75(S2)和100%(SO)的鱼油配制等氮、等能的颗粒饲料,每组设置3个平行,养殖80d后,再投喂鱼油30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豆油不会显著影响瓦氏黄颡鱼的增重率、肝体指数和体成分(P>0.05)。随着饲料中大豆油含量的增加,S2和SO组肌肉中C18:1n-9、C18:2n-6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增加(P < 0.05),而C20:5n-3,C22:5n-3及n-3/n-6比例显著下降(P < 0.05)。再投喂鱼油30d后,SO组肌肉中C18:3n-6、C20:4n-6、Σ n-9、Σ n-6和S2组中C18:1n-9、Σ n-6比例显著下降(P < 0.05),而S2和SO组肌肉中Σn-3多不饱和脂肪酸、C20:5n-3和C22:5n-3比例显著增加(P < 0.05)。在生产中,可采用先植物油饲料、后鱼油饲料的养殖方式提高瓦氏黄颡鱼肌肉品质(增加有益人类健康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