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6篇
  免费   848篇
  国内免费   1869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349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350篇
  2019年   302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260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56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387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291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蜕皮是罗氏沼虾重要的生理过程,为了探究罗氏沼虾蜕皮周期中内分泌调控与蜕皮通路中相关基因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模式,阐明罗氏沼虾蜕皮的分子调节通路。本研究测定了罗氏沼虾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周期内蜕皮相关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几丁质酶)与蜕皮激素含量,并通过RT-qPCR分析了蜕皮信号通路中Mr-ETHR、MrFTZ-F1以及RXR、ECR和MIH基因在罗氏沼虾不同蜕皮周期内的表达模式。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谷氨酰胺合成酶在血淋巴组织中活力高于肝胰腺组织(P<0.05);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在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前期的活力远高于蜕皮后期(P<0.05)。在肝胰腺中几丁质酶在蜕皮后期活力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激素含量在蜕皮间期最低,蜕皮后期达到最高,呈上升趋势。通过PCR扩增与测序验证获得了Mr-ETHR、Mr-FTZ-F1基因ORF全长序列,Mr-ETHR基因ORF全长1 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Mr-FTZ-F1基因ORF全长为1 206 bp,编码401个氨基酸。荧光定量结果表明Mr-ETH...  相似文献   
82.
类器官(organoid)是由干细胞在体外培育而成的一种三维(3D)细胞培养物,其中包含多种细胞类型的自组装。类器官是生物医学领域内近年来的热门前沿技术之一,可用于发育、内稳态、再生、疾病建模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不同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存在差异,因此了解相关进展对成功构建合适的类器官模型非常重要。家畜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构建类器官的方式以其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的饮食安全、医疗保健、精神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评述了类器官的培养方式及家畜类器官研究方面的进展,以便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以下简称ZEN)被证明具有动物雌性激素的作用(Mirocha等 1967),并且是某些真菌的一种性激素(Mirocha等1968)。李季伦等首次报道ZEN与高等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有关(1980)。现已证实ZEN与植物的春化作用(孟繁静等1986)、短日光周期诱导(韩玉珍和孟繁静1990)、以及花器官的发生、分化乃至开花和受精等(阙月美等1990)  相似文献   
84.
番茄感染TMV诱导的β-1,3-葡聚糖酶的纯化和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系统感染TMV诱导对胞外β—1,3—葡聚糖酶活性升高。番茄叶胞外提取液经冰冻干燥浓缩、-20℃丙酮沉淀、CM-Sephadex C-25离子交换层析和PBE 94聚焦层析纯化,获得PAGE和SDS-PAGE均一的β—1,3—葡聚糖酶。测得该酶的分子量为22kD;以昆布多糖为底物,该酶的最适pH5.4,最适温度30~40℃;K_m和V_(max)值分别为5.64mg/ml和 0.328nmol/s。在感染TMV的番茄叶中,β—1,3—葡聚糖酶活力大部分位于胞外,它是番茄叶胞外提取液中主要的病原相关蛋白。  相似文献   
85.
摘要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对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血清五聚素3(PTX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以及微栓子信号(M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LAA型脑卒中患者,根据其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6例),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单独治疗,和观察组(64例),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脑卒中量表(NIHSS)及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状态、炎症因子[血清五聚素3(PTX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及脑血流微栓子信号(MES)阳性率变化。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1%,高于对照组的78.57%(χ2=7.653 ,P=0.006);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S-100β及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TX3、Lp-PLA2水平及MES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6.25 % vs 5.36 %)(Fisher=1.000)。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老年LAA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PTX3、lp-PLA2水平及MES阳性率,控制病情发展,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6.
摘要 目的:为了探究长非编码RNA SNAI3-AS1(LncRNA SNAI3-AS1,即SNAI3-AS1)在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进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通过全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在OA中差异表达的lncRNA SNAI3-AS1,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SNAI3-AS1在软骨细胞退变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在软骨细胞C28/I2中分别转染SNAI3-AS1特异性siRNA或真核过表达质粒,分别敲低或过表达SNAI3-AS1,通过MTT、平板克隆形成和EdU掺入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检测炎症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SNAI3-AS1相互作用的miRNA和下游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RIP实验进行验证。结果:相较于正常软骨细胞, SNAI3-AS1的表达水平在OA中显著下调。敲低正常软骨细胞中SNAI3-AS1的表达后,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并促进了软骨细胞的退变,而在OA模型的软骨细胞中过表达SNAI3-AS1后,软骨细胞的增殖活力加强并抑制了软骨细胞的退变。在机制上,SNAI3-AS1可充当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经海绵吸附miR-2278间接上调PRELP,发挥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抑制其退变的作用。结论:LncRNA SNAI3-AS1通过LncRNA SNAI3-AS1/ miR-2278/PRELP轴参与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7.
摘要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患儿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B7-H3(solu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7-H3, sB7-H3)含量与细胞因子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MPP患儿共96例,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MPP组和重症MPP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对各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P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NE)、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a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sB7-H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白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均较高(P<0.05);与轻症MPP组患儿相比,重症MPP组患儿的WBC、NE、ESR、CRP、sB7-H3、GM-CSF、IFN-γ、IL-10和IL-17A均较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B7-H3与WBC、NE、ESR、CRP、GM-CSF、IFN-γ、IL-10和IL-17A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M-CSF(β=0.103,P<0.001)、IFN-γ(β=0.121,P<0.001)、IL-10(β=0.026,P<0.001)和IL-17A(β=0.093,P<0.001)是sB7-H3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PP患儿血清sB7-H3、GM-CSF、IFN-γ、IL-10和IL-17A与MPP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sB7-H3的表达水平与GM-CSF、IFN-γ、IL-10和IL-17A的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8.
摘要 目的:观察阿达木单抗治疗重度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h1/Th2平衡和单核细胞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9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18例重度银屑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9例)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阿达木单抗治疗,59例)。观察两组疗效、症状评分变化、外周血Th1/Th2平衡和单核细胞p38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变化,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Th1、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Th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p38MAPK、NF-κB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阿达木单抗治疗重度银屑病的疗效较好,可能与调节外周血Th1/Th2平衡和单核细胞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9.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脑啡肽酶(NEP)、正五聚蛋白3(PTX3)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慢性心力衰竭(CH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入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10例CHF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另取同期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观察组不同心功能分级之间的血清NEP、PTX3及H-FAB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三者与CHF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出院后随访90 d,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NEP和LVE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PTX3、H-FABP及LVED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NYHA分级升高,NEP和LVEF逐渐降低(P<0.05),PTX3、H-FABP及LVEDD逐渐提高(P<0.05),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X3、H-FABP与NYHA分级和LVEDD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P<0.05),NEP与NYHA分级、LVEF和LVEDD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MACE患者血清NEP水平显著低于非MACE患者,血清PTX3和H-FABP水平显著高于非MACE患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NEP、PTX3和H-FABP均是CHF诊断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尤其是PTX3和H-FABP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存在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对CHF早期诊断、病情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摘要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TP53、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3(STAT3)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1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R-CHOP方案进行治疗,记录患者外周血NETs、TP53、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DLBCL患者外周血NETs、TP53、STAT3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髓细胞组织增生蛋白(MYC)阳性在TP53阳性中的占比显著高于TP53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844,P<0.001);Hans分型生发中心B细胞(GCB)在STAT3阳性中的占比显著高于STAT3阴性(x2=4.331,P=0.037),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截止至2022年6月,随访时长8~28个月,71例患者中共53例缓解DLBCL患者,其余18例为R/R DLBCL患者;NETs阳性、TP53阳性、STAT3阳性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低于NETs阴性、TP53阴性、STAT3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ETs阳性、TP53阳性、STAT3阳性患者存活率均低于NETs阴性、TP53阴性、STAT3阴性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NETs、TP53、STAT3为DLBCL患者的影响因素(P<0.05);以患者预后情况(R/R DLBCL=1,缓解DLBCL=0)为因变量,将Ann Arbor分期、NETs、TP53、STAT3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NETs、TP53、STAT3为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P53、STAT3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应对DLBCL患者TP53、STAT3表达情况引起重视;NETs、TP53、STAT3表达为DLBCL预后的危险因素,可作为DLBCL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