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1篇
  免费   571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7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摘要 目的:探讨和总结使用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及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到2020年6月3年时间内,使用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共计112例。统计和比较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分析穿刺失败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2例患者共涉及138个椎体。其中一期穿刺失败率(骨水泥分布不佳)为47个,占34.0%。骨水泥注入3 mL以下者为19个,占13.8%。骨水泥渗漏为36个,占26.1%。所有患者在术后3天及3月复查, VAS评分和ODI评分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P>0.05)。结论: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中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但在具体过程中仍有相关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整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2.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A组47例(采用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和B组43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情况、围术期指标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B组的优良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术中失血量少于A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均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其中闭合复位在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减少术中失血量方面更具备优势。  相似文献   
103.
摘要 目的:分析腔镜下腺体切除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TNF-α、IL-10水平的影响,从而对其优势评估。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20年2月于本院实施乳腺癌手术患者100例,根据其选择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A组(腔镜下腺体切除术,59例)和B组(开放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41例),分别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取患者外周血,离心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免疫功能相关指标IgM和IgG含量、采用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反应指标TNF-α和IL-10含量、统计术后两组患者出现术野皮下出血、皮下积液、乳头乳晕坏死等并发症的例数;术后一年,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等现象的例数。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B组,而其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5.00 %)显著高于B组(25.71%)(P<0.05)。术前1 d,两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IgM和IgG水平和炎症反应指标TNF-α和IL-10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 d~术后1 m,A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IgM和IgG水平以及抗炎因子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促炎因子TNF-α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年内乳腺癌复发率(3.3%)与B组(10.0%)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下腺体切除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拔管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其原因可能与该手术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和IgG及炎症因子TNF-α、IL-10水平影响程度较小、术后恢复较快有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三重措施预防为基础,联合非阿片镇痛药复合静脉全麻在行鼾症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鼾症手术男性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吸入麻醉组(inhalation group, IHLA组)和静脉麻醉组(intravenous group, TIVA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三重措施预防恶心呕吐,IHLA组采用以舒芬太尼为基础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TIVA组以氯胺酮和右美托咪定镇痛基础上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评估两组病人恶心呕吐危险系数,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6~8 h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及病房24 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补救用药用量。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恶心呕吐风险评分、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期补救用药量人数无显著差异(P>0.05);IHLA组在PACU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9.5%,TIVA组发生率为18.9%,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IHLA组病房24 h恶心呕吐严重程度高于TIVA组,两组术后需要补救应用抗呕吐药物用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三重措施预防为基础,与吸入麻醉相比,非阿片类镇痛药复合静脉麻醉可以减少肥胖病人鼾症手术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低围术期风险,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05.
摘要 目的:探讨切开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98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50,切开复位)和B组(n=48,闭合复位),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为78.00%(39/50),高于B组的58.33%(28/48)(P<0.05)。两组术后负重下地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A组高于B组(P<0.05)。两组二次手术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A组Ⅰ型、Ⅱ型的例数均多于B组,Ⅲ型例数少于B组(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相比,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虽损伤较大,但其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6.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肪因子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促代谢因子(Betatrophin)、腹腔脂肪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与血糖、血脂、下肢血管病变(LVD)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老年T2DM患者108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LVD,分成LVD组(n=38)和无LVD组(n=70),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清ANGPTL4、Betatrophin、Vaspin水平、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患者血清ANGPTL4、Betatrophin、Vaspin水平与血糖、血脂指标相关性。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患者LV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LVD组舒张压、收缩压均高于无LVD组(P<0.05)。LVD组血清Betatrophin水平及TC、TG、LDL-C、FPG、2hPG、HbA1c高于无LVD组,血清ANGPTL4、Vaspin水平及HDL-C低于无LVD组(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ANGPTL4、Vaspin与TC、TG、LDL-C、FPG、2hPG、HbA1c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0.05)。血清Betatrophin与TC、TG、LDL-C、FPG、2hPG、HbA1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NGPTL4、Betatrophin、Vaspin以及舒张压、TC、TG、HDL-C、LDL-C、FPG、2hPG、HbA1c是患者LVD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LVD患者的血清ANGPTL4、Vaspin水平明显下降,而血清Betatrophin水平升高,且三者与血糖、血脂指标均存在相关性,并且是患者发生LVD的影响因素,临床可考虑通过检测血清ANGPTL4、Betatrophin、Vaspin水平,辅助评估LVD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7.
《Palaeoworld》2021,30(3):461-494
The paper describes new Lower Jurassic corals from the South-Eastern Pamir Mountains (Tajikistan) and interprets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ontemporaneous West Tethyan corals. Taxonomic similarities with Pliensbachia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faunas indicate a Pliensbachian age for this fauna, which was previously considered to be of Hettangian/Sinemurian age. Together with the taxa earlier described from the Pamirs, this fauna consists of 30 species of 25 genera, including Triassic holdover genera such as Stylophyllopsis, Phacelostylophyllum and Eocomoseris. The bulk of the fauna represents new Jurassic genera: Alichurastrea, Eomicrophyllia, Guembelastreomorpha, Gurumdynia, Pinacomorpha, Protostephanastrea, Psenophyllia, Sedekastrea and Stylimorpha. Earlier coral studies of the region concerned the genera: Archaeosmilia Melnikova, 1975, Archaeosmiliopsis Melnikova, 1975, Cylismilia Roniewicz, 1988, Pachysmilia Melnikova, 1989, and Prodonacosmilia Melnikova in Melnikova and Roniewicz, 1976. Two species that were considered to belong to the genus Cylismilia, are redescribed and reclassified in the genera Psenophyllia, and Archaeosmilia Melnikova,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究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其感染高危因素,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行胃肠道手术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同时检测感染与非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情况,分析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06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感染18例(16.98%),共分离出病原菌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2.17%(12/23),以大肠埃希菌(34.78%,8/23)为主;革兰阳性菌占43.48%(10/2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6.09%,6/23)为主;真菌占4.35%(1/23)。感染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杆菌数量均明显高于未感染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未感染患者(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急诊手术、普通手术室、参观手术人数3人、手术时间2 h、接台手术均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风险较高,同时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衡。重视患者高危因素对提高患者手术效果,调整肠道菌群失衡和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究心脏术后患者视幻觉症状发生情况及体内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接受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次或第2次排便、术后6~8 d进行微生物分析和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浓度测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菌群组成,高效液相色谱检测SCFAs。术后1周进行视幻觉评价。结果21例患者中,视幻觉3例。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和第2份粪便样本的微生物总数显著降低(P<0.05)。在专性厌氧菌中,第一次术后粪便样本中的球形梭菌数量、柔嫩梭菌数量显著低于术前样本。兼性厌氧菌中,术后第1次和第2次标本的乳酸杆菌总数均显著降低。植物乳杆菌数量在第1次术后粪便样本中较低。L. sakei数量在第2次术后标本中明显下降。术后第1次粪便样本中肠杆菌科的数量明显高于术前样本。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次粪便样本中的肠球菌数量显著升高。术后第2次粪便标本中葡萄球菌数量明显高于术前标本。术后视幻觉组葡萄球菌数量明显高于非视幻觉组,第2次术后粪便样本中术后视幻觉组葡萄球菌数量也明显高于非幻视觉组。视幻觉组的假单胞菌数量明显高于非视幻觉组和术后第2次粪便样本。术后第1次粪便标本中,视幻觉组肠杆菌数量高于非视幻觉组。视幻觉组术后第一次粪便样本中总SCFAs浓度显著低于非视幻觉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手术后视幻觉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变化存在一定联系,表现为肠道内肠杆菌科和肠球菌属数量增多,乳杆菌数量降低,同时还伴随着SCFAs浓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0.
为揭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季节性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等环境影响下,菌根树木优势度变化趋势机理,对3种优势EM树木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锥(Castanopsis chinensis)、黧蒴锥(C. fissa)和3种优势AM树木云南银柴(Aporusa yunnanensis)、山蒲桃(Syzygium levinei)、广东金叶子(Craibiodendron scleranthum var. kwangtungense)的水力性状和养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M树木叶片导水率下降50%和88%时的水势(P50P88)和膨压丧失点(Ψtlp)均低于AM树木,边材比导水率(KS)、叶片比导水率(KL)、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和光合磷利用效率(PPUE)均高于AM树木。可见,EM树木比AM树木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以及更高的导水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这可能是在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背景下EM树木优势度增加而AM树木优势度减少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