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A组47例(采用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和B组43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情况、围术期指标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B组的优良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术中失血量少于A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均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其中闭合复位在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减少术中失血量方面更具备优势。  相似文献   
2.
端粒与端粒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波 《生物学通报》1994,29(6):13-14
端粒与端粒酶任波(湖北医学院生物教研室武汉430071)染色体在细胞世代中保持其稳定性应起码具备3个结构要素,即DNA复制起点,着丝粒以及端粒(tdomere)。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蛋白质与DNA构成。其中的DNA在结构与功能上与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全麻行肝叶切除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效果.方法:85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术前常规麻醉手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于气管插管后进行预先镇痛.结果:研究组患者复苏阶段躁动评分先提升后下降,以T3时最高,对照组患者躁动评分逐渐下降,T1为高峰.两组比较,研究组在各时间点的躁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有利于全麻行肝叶切除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躁动稳定,减少中枢神经兴奋,从而减少并发症等,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适合于临床用药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评估发光管芯在感染手术患者麻醉常规气管内插管和预测困难气管内插管的适用性与安全性,并比较改变光棒前端弯曲角度的临床实用效果。方法:选择136例ASA I~Ⅲ级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正常气道120例,可顺利气管插管,120例患者按照插管时弯曲光棒角度不同随机分为A组(60°)和B组(90°);困难气道插管患者分为C组(90°)。分别记录各组插管时间、插管次数、插管的成功率、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测量医生与患者呼吸道之间的距离。结果:A、B和C组的一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100%、96.6%和81.2%,时间分别为(12.3±3.8)s、(13.2±4.1)s和(18.2±5.5)s,三组各自的插管总成功率均为100%。而且改变光棒前端角度的A组插管时间均较B、C组短,发现光棒插管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医生与患者呼吸道之间的距离为(34±4)cm。结论:在感染手术患者气管插管过程中使用发光管芯引导插管成功率高、对患者的循环影响低且术后并发症少,更为重要的是降低了医务人员与传染性患者近距离接触的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肝硬化及肝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64例肝硬化、肝癌接受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32例和单纯静脉麻醉组32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靶控输注异丙酚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前、术毕和手术后72h应用细胞流式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Child分级及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毕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数量较麻醉前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2 h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数量均恢复术前水平(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和单纯静脉麻醉均可影响肝癌和肝硬化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但对患者免疫功能均为一过性,术后72 h可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下腔静脉逆灌注法与常规门静脉正向灌注法应用于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两种灌注法对新肝期再灌注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手术的患者60例,按照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下腔静脉逆灌注法;B组(30例)采用门静脉正向灌注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体温、内环境的改变等情况。结果:①分别在新肝开放即刻、新肝期5分钟及15分钟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肺动脉压楔压、心率变化程度及心脏指数,A组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别于新肝期5分钟及15分钟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A组低于B组(P0.01);③观察开放时两组患者的最低温度,A组高于B组(P0.01);④观察血管活性药物用量,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中,采取逆灌注方法可减少术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两种灌注方式均需要加强对血流动力学、体温、酸碱平衡的监测与调整,做到针对性的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7.
任波  赵斌  陈惠兰  王春  吴宏  吴怀安 《遗传》1991,13(2):17-18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在x连锁隐性鱼鳞病家系中有一例女患者,其性染色体数目畸变,核型为45,x。我们认为,女患者在x连锁隐性遗传病方式中产生,除致病基因纯合原因外,还因一条x染色体丧失而致这种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变化,评估患者的抗肿瘤免疫能力是否有所影响,及机体的免疫系统有何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肝硬化患者20名,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前(T1)、脾切除即刻(T2)、脾切除后1h(T3)、手术完毕(T4)、手术后1d(T5)、手术后7d(T6)时抽取病人外周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9+B细胞、CD3-56+(NK细胞)绝对数量.结果:与麻醉前相比,切皮前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NK细胞均明显的降低,而在脾脏切除即刻各系细胞又明显恢复,基本与麻醉前水平相当.然而随着手术继续,在脾脏切除后1h,仅B细胞低于术前,一直持续到手术完毕,但是,此时B细胞与麻醉前比已没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完毕时T、B细胞和NK细胞再次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切皮前水平.手术后1d时,CD4+T细胞与NK细胞仍然低于麻醉前,CD3T细胞、CD3+CD8+T细胞和B细胞已经恢复到麻醉前水平.术后7d时,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及B细胞不仅得到恢复,而且还比麻醉前明显升高,但是NK细胞仍与麻醉前的水平相当.结论: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门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患者的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有快速、短期的降低作用,术后7d人体淋巴细胞数量不仅得到恢复,并且反馈性地升高,提示脾脏切除手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在X连锁隐性鱼鳞病家系中有一例女患者,其性染色体数目畸变,核型为45,X。我们认为,女患者在X连锁隐性遗传病方式中产生,除致病基因纯合原因外,还因一条X染色体丧失而致这种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肝功能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79例在我院接受肝叶切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常规麻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异丙酚,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肝门阻断末,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IL-1、IL-10、TNF-α水平均较肝门阻断前明显增加,实验组患者ALT、AST、IL-1及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IL-10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4天,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IL-1、1L-10、TNF-α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肝门阻断前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应用于肝叶切除术可有效减轻肝功能的损害,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生成,这可能是其保护肝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