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Cholangiocarcinoma (CCA) represents a diverse group of epithelial cancers associated with the biliary tract, and can best be stratified anatomically into intrahepatic (iCCA), perihilar (pCCA) and distal (dCCA) subsets. Molecular profiling has identified genetic aberr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se anatomic subsets. For example, IDH catalytic site mutations and constitutively active FGFR2 fusion genes are predominantly identified in iCCA, whereas KRAS mutations and PRKACB fusions genes are identified in pCCA and dCCA. Clinical trials targeting these specific driver mutations are in progress. However, The Tumor Genome Atlas (TCGA) marker analysis of CCA also highlights the tremendous molecular heterogeneity of this cancer rendering comprehensive employment of targeted therapies challenging. CCA also display a rich tumor microenvironment which may be easier to target. For example, targeting 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 for apoptosis with BH3-mimetics and/or and reversing T-cell exhaustion with immune check point inhibitors may help aid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otherwise devastating malignancy. Combinatorial therapy attacking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plus targeted therapy may help advance treatment for CCA. This article is part of a Special Issue entitled: Cholangiocytes in Health and Disease edited by Jesus Banales, Marco Marzioni, Nicholas LaRusso and Peter Jansen.  相似文献   
62.
用基因产物直接测序法对2个遗传性胰腺炎家系中胰腺炎患者(共有4例成员)的胰蛋白酶原基因(cationic trypsinogen,PRSS1)5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并分析其各自的临床特征.在4例胰腺炎患者中均出现了PRSS1基因杂合突变,但两家系PRSS1基因突变的位点不同,且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其中家系1出现6例糖尿病患者且发病年龄较家系2明显延迟,平均发病年龄为29岁,分析其PRSS1基因发现3号外显子336位碱基存在G→A杂合性突变,为中性突变,表达的氨基酸从赖氨酸(Lys)→赖氨酸(Lys),同时在同一外显子的361位碱基还存在另一个G→A杂合性突变,造成121位的丙氨酸(Ala)被苏氨酸(Thr)所取代,胰蛋白酶原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其与抑制因子的结合位点消失,"保护失败"而产生有活性的胰蛋白酶,造成胰腺自身的消化.而家系2未发现糖尿病患者,其胰腺炎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不增高,先证者(Ⅲ8)在胰腺炎发病过程中表现为CD4 T/CD8 Tcell和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随病程进展逐渐降低,而Ⅲ7不表现出此现象,分析其PRSS1基因发现3号外显子361位碱基同样存在G→A(c.361G→A)突变,而且在415位还存在一个杂合性突变点T→A(c.415T→A),其中c.415T→A不存在于Ⅲ7.胰蛋白酶原基因存在多种形式的突变,而且与临床表型相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肝损伤中TLR-2、TLR4的表达水平,分析TLR2和TLR4在AHNP肝损伤中的表达意义。方法:48只成年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各24只,造模组利用牛磺胆酸钠建立AHNP模型,在造模后3 h、12 h以及24 h时,每组分别各取8只大鼠,应用RT-PCR法检测TLR2、TLR4mRNA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TLR2、TL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造模组TLR2mRNA、TLR4mRNA、TLR2蛋白、TLR4蛋白显著升高,且在造模后12 h出现峰值,与同时段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肝损伤组织中TLR2、TLR4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异常升高,TLR2、TLR4可能参与了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肝损伤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且既往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特征与转归。结果:研究共纳入314例患者,以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占比最高,共110例(35%),胆源性胰腺炎和混合性胰腺炎分别为107例(32%)、96例(31%),酒精性仅7例(2%)。轻症215例,中度31例,重度68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重症率(36%)、胰腺及胰周坏死率(28%)、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率(36%)、呼吸衰竭率(41%)、ICU转入率(26%)均显著高于胆源性组和混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切除后的急性胰腺炎以胆源性胰腺炎和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居多,其中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病情更严重。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胆道支架置入联合介入化疗对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30例,Ⅰ组给予胆道支架置入联合介入化疗,Ⅱ组给予单纯胆道支架置入,Ⅲ组给予保守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并发症、支架通畅率及生存期。结果:治疗前三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r-G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Ⅰ组和Ⅱ组AST、ALT和r-GT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和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组显著优于Ⅱ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治疗后AST、ALT和r-G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支架通畅率均显著高于Ⅱ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生存期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Ⅱ组高于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支架置入联合介入化疗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具有较好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原(PCT)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ABP患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ABP(MABP组)38例及重症ABP(SABP组)18例,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52例和死亡组4例,另选42例单纯胆囊结石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入院第1、3、7 d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hs-CRP和PCT水平,对患者进行改良Ranson评分、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价,分析血清hs-CRP及PCT水平与两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入院后三组血清hs-CRP、PCT逐渐升高,第3 d到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但第7 d时仍较第1 d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MABP组、SABP组患者血清中hs-CRP、PCT水平明显升高,且SABP组患者血清hs-CRP、PCT水平显著高于MABP组(P0.05);存活组患者血清hs-CRP、PCT水平较死亡组明显较低(P0.05);患者血清hs-CRP、PCT水平改变与改良Ranson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ABP患者血清hs-CRP和PCT水平呈高表达,检测两指标可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在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效果,分析其临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7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曲肽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乌司他丁与奥曲肽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APACHEⅡ评分和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入院时,两组血清CRP、IL-1、IL-6、TNF-α、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CRP、IL-1、IL-6、TNF-α、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CRP、IL-1、IL-6、TNF-α、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6.52%)显著高于参照组(71.91%),观察组并发症(12.36%)明显低于参照组(24.72%),P0.05,组间有统计差异。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显著提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TLR4、白介素及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接诊的7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并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和乌司他丁治疗,而实验组还要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记录治疗后APACHEⅡ评分、住院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测量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周后的TLR4、血浆炎症因子及白介素水平。结果:(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APACHEⅡ评分、腹痛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或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2)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一周后的TLR4、CRP、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一周后的TLR4、CRP、IL-6和TNF-α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的治愈率(34.29%)和总有效率(74.2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14.29%)和总有效率(48.57%)。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抗炎效果相较于单独使用乌司他丁疗效显著,能更好地降低炎症反应,使得TLR4、血浆炎症因子及白介素等炎症因子降低。  相似文献   
69.
普遍认为,急性胰腺炎起始于腺泡细胞内的胰蛋白酶原激活,随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加剧病情,也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引起的炎症反应是不依赖于胰蛋白酶原激活的独立病理过程。趋化因子作为能引起细胞趋化的细胞因子,通过与趋化因子受体作用,不但能调控淋巴细胞的生长、成熟和迁移,也参与多种炎症疾病与癌症的病理过程。近年来,多项研究已经阐述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CC,CXC和CX3C趋化因子家族成员在参与急性胰腺炎的炎症反应及对胰腺损伤的修复的研究进展,这将为AP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0.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is a highly dynamic organelle. It is composed of four subcompartments including nuclear envelope (NE), rough ER (rER), smooth ER (sER) and transitional ER (tER). The subcompartments are interconnected, can fragment and dissociate and are able to reassemble again. They coordinate with cell function by way of protein regulators in the surrounding cytosol. The activity of the many associated molecular machines of the ER as well as the fluid nature of the limiting membrane of the ER contribute extensively to the dynamics of the ER.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properties of the ER that permit its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and the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that permit reconstitution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in normal and in diseas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