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PTBD(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术中金属支架置入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搜集2010年10月-2017年1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因患有近端恶性胆道梗阻行PTBD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原发病因患者支架置入情况。根据患者支架置入是否成功将其分为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比较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结果:胰腺癌、胃癌和胆囊癌为本研究中数量上前3位的肿瘤,将以上3组分别按照支架置入数行x~2检验,其中胰腺癌(n=18,支架=6)和胃癌(n=14,支架=11)有统计学意义。将50例患者分为支架组(n=28)和非支架组(n=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支架组=6.40±3.40×10~9/L,非支架组=10.74±6.4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支架组=4.90±3.06×10~9/L,非支架组=8.92±6.25×10~9/L),胆道感染(支架组=9,非支架组=15)。进一步将该50例患者分为6组:胰腺癌-胆道感染组、胃癌-胆道感染组、其他肿瘤-胆道感染组、胰腺癌+胆道感染组、胃癌+胆道感染组、其他肿瘤+胆道感染组。将以上6组分别按照支架置入数行x~2检验,胰腺癌+胆道感染组(n=11,支架=1,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TBD术对于恶性胆道梗阻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胆道感染是PTBD术中支架置入成功的不利因素,胰腺癌合并胆道感染会显著降低PTBD术中支架置入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合并胆道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和危险因素,并分析胆道感染与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胆道梗阻合并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胆道梗阻合并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各组的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和肝纤维化指标[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结果:250例胆道梗阻中共有132例合并胆道感染,感染率为52.80%,共分离出病原菌150株,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粪肠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屎肠球菌对林可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均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对妥布霉素的耐药率最低。年龄≥60岁、有胆道手术史、肝功能Child-Pugh评分≥11分是胆道梗阻合并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胆道感染组的AST、ALT、GGT、DBIL、LN、HA、PCⅢ、Ⅳ-C水平高于无胆道感染组和对照组,且无胆道感染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道梗阻患者胆道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并且胆道感染会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患者的肝脏损伤,临床应根据其病原学特征和危险因素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置放胆道支架对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无法手术切除或不愿手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98例,通过放置内置支架引流观察其操作成功率、支架通畅期和退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效果和患者生存期等。结果:98例患者中有88例成功通过置入胆道内置引流管,成功率为89.8%,并发症发生率为11.22%,所有成功患者术后1周黄疸明显减退,支架平均通畅期137天,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63天。结论:行胆道内置支架引流创伤小,并发症少,通畅性能好,可持久有效地控制黄疸,有效缓解病情,改善全身情况,明显延长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两组均继续行抗结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研究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保肝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r-谷氨酰转移酶(r-GT)。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8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ST、ALT以及r-GT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AST、ALT以及r-G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具有较好临床疗效,能增强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AOSC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与患者的意愿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研究组采用腹腔镜和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及胆道探查术。观察两组的生化指标、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率、术后残石率。结果:研究组白细胞计数(WBC)、血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年残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和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AOSC患者具有创伤小、愈合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支架置入法对食道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食道癌患者共104例,根据治疗手段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2例采用70 Gγ7/周治疗方案;实验组52例给予支架置入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梗阻改善情况、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梗阻情况以及生存质量均得到有效改善,实验组患者的梗阻总缓解率为92.31%,生存质量评分为42.61±5.23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6.54%)与对照组(38.4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的3个月及6个月时的生存率相接近,但是实验组患者12个月生存率(71.7%)显著低于对照组(8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法能够显著改善食道癌患者的梗阻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较为安全可靠的缓解食道狭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情况,探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06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共53例,采取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共53例,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情况,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实验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7%,显著低于对照组(35.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镜联合腹腔镜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营养素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支架植入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到2016年1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56例,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两组均行PTCD~+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观察组入院当日开始给予免疫营养制剂(在普通低脂饮食基础上添加鱼油脂肪酸和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口服,对照组入院当日开始给予普通低脂饮食,两组均治疗5 d,观察两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5 d的CD4~+值都明显高于术后1 d(P0.05),观察组术后15 d的CD4~+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的CD8~+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5 d的血清IL-6和TNF-α值都明显低于术后1 d(P0.05),观察组术后15 d的血清IL-6和TNF-α值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P0.05)。结论:胆道支架植入术术前应用免疫营养素可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RCP组(n=63,采用ERCP联合金属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和PTCD组(n=64,采用PTCD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d黄疸缓解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量表评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黄疸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D组低位梗阻患者黄疸缓解率低于ERCP组,而高位梗阻患者黄疸缓解率高于ERCP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TBIL、ALT、D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TBIL、ALT、DBIL水平较术前比较均下降(P0.05)。ERCP组患者术后舒适度量表评分总分低于PT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D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4.06%(9/64),低于ERCP组的41.27%(26/63)(P0.05)。结论:ERCP与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均可改善患者肝脏功能、疗效满意,但ERCP对低位梗阻患者治疗效果优于PTCD,且术后舒适度优于PTCD,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具体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PCI治疗且年龄≥80岁的冠心病患者237例,按照患者入院PCI治疗途径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组(Ⅰ组,n=114)和经股动脉途径组(Ⅱ组,n=123)。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置入支架数、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对比剂肾病和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11.4%患者PCI过程中需更改介入路径,发生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8±1.4)h和(1.7±1.1)d,均显著短于Ⅱ组患者(P<0.05);Ⅰ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围术期TIMI小出血和围术期TIMI大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Ⅱ组患者(P<0.05);随访12个月和24个月时,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高龄(≥80岁)冠心病患者具有时间短、出血等并发症少的优势,近期效果优于股动脉径路,但远期临床效果与股动脉径路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对比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聚桂醇注射液与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纯性肝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在超声引导下给予聚桂醇注射液进行硬化治疗,对照组30例在超声引导下给予无水乙醇进行硬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于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水平;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月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及白蛋白(ALB)。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4 h两组各项血常规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实验组患者血清TBIL、ALT、AST、ALP、CHE及ALB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ALT和AST升高(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1个月实验组患者血清ALT、ALP降低,CHE升高(P0.05),对照组ALT、AST及ALP降低,CHE升高(P0.05)。术后1周实验组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BIL、ALP、CHE及ALB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月实验组患者血清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BIL、AST、ALP及CHE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聚桂醇注射液与无水乙醇治疗单纯性肝囊肿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聚桂醇注射液作为硬化剂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无水乙醇,对肝功能的损伤也较无水乙醇小。因此对于单纯性肝囊肿的硬化治疗,聚桂醇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硬化剂,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分析熊去氧胆酸联合非诺贝特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无熊去氧胆酸生化反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1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无熊去氧胆酸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73例对照组和78例研究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安慰剂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非诺贝特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血脂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瘙痒及乏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纤维化指标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G、IgM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瘙痒、乏力评分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非诺贝特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无熊去氧胆酸生化反应的疗效较好,能够改善肝功能,且未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VTQ测量肝硬度与血清AST/ALT比值对肝硬化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来我院诊治的肝硬化患者80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将80例患者分为Child-Push A级30例、B级25例、C级25级,根据是否存在并发症将80例患者分为并发症组(45例)与非并发症组(35例),80例患者均用VTQ法检测VTQ值,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ALT、AST水平,计算ALT/AST比值。对比不同Child-Push分级患者不同部位的VTQ值,对比不同Child-Push分级患者的AST、ALT水平及AST/ALT比值,对比有无并发症组的不同部位VTQ值,对比有无并发症组患者的AST、ALT水平及AST/ALT比值,分析80例患者不同部位VTQ值与AST、ALT、AST/ALT比值的相关性。结果:C组患者不同肝脏部位的VTQ值明显较A组及B组高,B组患者不同肝脏部位的VTQ值较A组高(P<0.05)。C组的AST水平、AST/ALT值明显较A组、B组高,B组的AST水平、AST/ALT值明显较A组高(P<0.05),C组的ALT水平较A组、B组高,B组的ALT水平较A组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不同肝脏部位的VTQ值明显较无并发症组高(P<0.05)。并发症组的AST、AST/ALT比值明显较无并发症组高(P<0.05),并发症组的ALT较无并发症组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肝硬化患者的AST、AST/ALT比值与不同部位的VTQ值正相关(P<0.05),ALT水平与不同部位的VTQ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VTQ测量肝硬度与血清AST/ALT比值可用于评价肝硬化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0例肝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4例,观察组10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采取PE治疗方案,观察组采取DPMAS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电解质水平、WBC和NLR值。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的血清ALT、AST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TBIL的表达水平较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T和PTA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Na+和K+水平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l-水平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K+和Cl-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WB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LR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和DPMAS对肝衰竭均具有显著的的临床疗效,均可显著改善肝功能,降低NLR,但两种治疗方案对凝血功能、电解质等部分指标的影响不一,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权衡利弊,选取应用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与逆行胰腺胆管造影术(ERCP)对结石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于2016年3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结石性梗阻性黄疸患者80例。按照介入治疗术式的异同将患者分为ERCP组(n=40,给予ERCP治疗)和PTCD组(n=40,给予PTCD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治疗成功率、黄疸缓解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肝功能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成功率、黄疸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患者住院费用少于PTCD组患者,住院时间亦短于PTCD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7 d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两组患者术后7 d上述指标水平低于术后1 d(P0.05),ERCP组术后1 d、术后7 d ALT、TBIL、DBIL水平与PT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D、ERCP治疗结石性梗阻性黄疸,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且手术安全性相当,但ERCP可明显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脉养心丸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伴慢性病贫血(ACD)患者铁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4月-2016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0例年龄≥40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5人,分别服用通脉养心丸(II组)或未服用通脉养心丸(III组)。同时选取冠心病患者不伴有慢性病贫血40人为对照组(I组),该组患者服用通脉养心丸。观察比较三组服药8周前后的血铁调素及血红蛋白、铁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服药前,II、III组的血Hepc水平均明显高于I组(P0.05)。8周治疗后,II组患者血Hepc表达明显下降,H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其余两组血Hepc表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组、III组血Hepc水平显著高于I组(P0.05),III组的血Hepc水平显著高于II组;III组患者的Hb水平明显低于I组、II组(P0.05)。结论:通脉养心丸能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的铁调素水平,提高该类患者的血红蛋白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尤其是轻度贫血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兔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45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给予皮下注射葡萄籽油稀释的50%CCL4,1次/4天,前4次剂量为1.0 m L/kg,第5次剂量为1.35 m L/kg,共注射20次。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只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每注射4次后分别对实验组兔7只和正常对照组兔2只做螺旋CT灌注扫描,分析灌注参数,同时做相应的病理学观察,将二者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注药4次末,兔血清ALT及AST明显高于注药前,注药8次末,兔血清ALT及AST最高,之后兔血清ALT及AST轻度减低,注药前后兔血清ALT及AST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ALB)水平变化不明显,仅在注药16次末后,ALB水平稍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肝脏灌注参数正常,实验组从注药4次开始,HAP呈上升趋势,但注药4次末及注药8次末,实验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注药12次末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PP、HBF及HBV呈下降趋势,MTT逐渐延长,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兔血清ALT及AST的升高,HAP逐渐升高,MTT逐渐延长,而HPP、HBF及HBV逐渐减低。实验组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肝实质被纤维组织分割成大小不一、圆形或近圆形结节(假小叶),间隔较窄,炎症轻,结节边界尚整齐;汇管区内门脉小支扩张,壁增厚。对照组肝小叶结构规整,肝板排列有序,汇管区无扩大,其内个别炎细胞浸润,肝小叶内偶见点灶状坏死。结论:全肝CT灌注功能成像可为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将灌注征象与病理学变化结合有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