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43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991.
武亮  卜庆云  周明  杨世湖  万建民 《遗传》2006,28(3):261-267
以不同启动子驱动的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Ⅱ基因(Pin-2x ,Pin-4x)转基因水稻为材料,经潮霉素抗性、PCR和Southern blot等检测对转基因水稻后代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外源基因在68.4%的转基因植株中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单拷贝植株率为63.6%。转基因植株后代的PinⅡ蛋白活性测定结果表明:ActI和Ubi驱动的Pin-2x转基因水稻植株中,每克鲜叶片的PinⅡ蛋白含量为160μg和176μg,而由PIN5′驱动的Pin-4x为104μg,对照水稻仅为20μg。ActI和Ubi驱动的Pin表达产物对胰蛋白酶活性抑制程度分别达到37.7%和43.1%,明显高于Pin自身启动子PIN5′(29.2%)。叶片饲养粘虫幼虫的实验表明:转基因植株叶片对粘虫有抗性,但抗性达不到显著水平,且启动子效率、Pin表达量与抗粘虫   相似文献   
992.
三大不同品种马mtDNA Cytb基因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BamHⅠ、TaqⅠ、HaeⅢ、RsaⅠ和HincⅡ5种限制性内切酶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了包括引入品种、培育品种和地方品种的6个类型共256匹马的mtDNA Cytb基因部分序列多态性。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酶切产物分离,并用银染法显色。结果BamHⅠ和TaqⅠ表现出多态,5种酶共检测到7种态型,归纳为3种单倍型,以单倍型Ⅰ和Ⅲ为主体单倍型,但通过一个特殊的酶型BamHⅠ-B分析推测所研究的马起源于一个母系祖先。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发根农杆菌A4转化甘薯品种徐薯18和胡萝卜品种天红2号的发根,建立甘薯茎线虫病病原线虫(马铃薯腐烂线虫)的单寄主培养体系。通过该体系对马铃薯腐烂线虫的行为进行观察以及繁殖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马铃薯腐烂线虫在甘薯和胡萝卜发根上都能正常发育和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2)培养4周和8周后,在甘薯发根上线虫繁殖倍数分别为2.6和50.6倍;在胡萝卜发根上线虫繁殖倍数分别为1.7和9.9倍;相同培养时间内,线虫在甘薯发根上的繁殖数极显著高于在胡萝卜发根上的繁殖数。(3)利用发根系统繁殖马铃薯腐烂线虫,便于研究其行为,在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线虫在发根上活动情况,这对研究发根和线虫相互关系十分有利。基于上述结果,初步证实构建甘薯发根单寄主培养体系繁殖马铃薯腐烂线虫是可行的,且优于胡萝卜发根繁殖马铃薯腐烂线虫体系。  相似文献   
994.
使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粳稻品种中花11,构建了在第4号染色体不同位置插入了Ds(dissociation)因子的水稻转化群体和带有Ac(activator)转座酶基因的转化植株。将携带了Ac转座酶基因的植株与不同Ds转化植株杂交,杂交F1代同时带有Ac转座酶和Ds因子(Ac/Ds植株)。用PCR方法检测了杂交F1代Ds的切离频率,结果发现靠近第4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Ds转座子切离频率低,而靠近第4号染色体末端区域的Ds转座子切离频率高,这表明Ds转座子的原始插入位置对其杂交后代的切离频率有很大的影响,推测与原始插入位点附近的染色体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995.
利用采集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中部(Middle Anatolia) 的切叶蜂科6个种92头标本,选取虫体上的30个特征点(landmarks)(其中前翅16个,后翅6个,头部8个),利用UPGMA等数值分类方法对不同属和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据此对一些种的归属和一些属的划分提出了一些与传统分类观点相同或不同的见解,但各种分析方法的结果都支持切叶蜂族Megachilini起源的单系性。  相似文献   
996.
马铃薯晚疫病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霉(Phytophthora spp.)引起的严重的真菌病.马铃薯晚疫菌因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而成为马铃薯疫灾中危害最大的病原菌,目前关于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方兴未艾.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描述和菌的分离,分析了马铃薯的抗病机制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研究进展,并提出建议,以便在育种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997.
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重组DNA技术的产生过程;侧重介绍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运载工具的发现,以及科学家运用这些发现进行重组DNA实验的过程,并以此阐述生物学发展与生物技术进步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98.
丙酮酸对陈化马铃薯块茎切片线粒体抗氰呼吸的激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从陈化马铃薯切片纯化的线粒体进行实验发现:丙酮酸对总呼吸只有微弱的刺激作用,但可明显激活抗氰呼吸,并显著增强抗氰呼吸对总呼吸的贡献;丙酮酸对抗氰呼吸的激活作用可通过洗涤线粒体除去,重新加入丙酮酸又对抗氰呼吸产生激活作用;丙酮酸对抗氰呼吸的半最大激活浓度约为1.0mmol/L。上述结果表明丙酮酸对植物线粒体抗氰呼吸的激活作用可能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999.
DNA of Syngrapha falcife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D-clone(Sfa-D clone) was extracted and digested by three kinds of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We calculated its molecular weight and measure its melting temperature,G C%, virus particle and polyhedrin were purified.The structural polypeptides and polyhedrin are analysed by SDS-PAGE.  相似文献   
1000.
用分光光度法在体外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马铃薯'转心乌'块茎花色苷颜色呈现和降解速率的变化,以探讨马铃薯'转心乌,块茎颜色呈现的机理.结果显示:在pH 2.0时,该花色苷呈现最强烈的红色.随着pH从0增加到13.0,该花色苷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λvis max)依次出现红移、蓝移,然后消失,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值(Aλ,vis max)呈现为一条单峰曲线,峰值在pH 2.0处.当原始pH值被恢复到2.0后,如果原始pH小于或等于5.0,花色苷的红色均被恢复得更浓烈,λvis max不同程度地趋向537 nm,Aλ,vis max增加;如果原始pH大于或等于6.0,花色苷的红色根本不能被恢复,λvis max几乎不变,Aλ,vis max仍然维持低水平.在15℃、黑暗中,该花色苷在pH 0~5.0条件下均随时间推移而降解,在pH 2.0时的降解速度最慢;当pH小于或等于3.0时,该花色苷总体上降解缓慢,而且降解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转心乌'块茎花色苷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和在15℃、黑暗中的降解速度均具pH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