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Stra 8基因的激活与精原干细胞的特异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黄酸对维持正常的雄性睾丸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来的研究发现,在雄性生殖腺发育过程中有一组基因,它们可以被视黄酸特异性的诱导活化,称为Stra(Stimulated by Retinoic Acid)基因。从鼠源分离得到的Stra8基因编码一种细胞质蛋白,该基因只特异性的在成熟雄性生殖细胞中表达,其功能被认为与精子形成有关。为研究Stra8基因的表达特性,我们从小鼠的基因组中克隆了Stra8基因的启动子序列(1.4kb)。将Stra8基因的1.4kb启动子序列克隆到pEGFP-1载体的EGFP基因之前,构建成由Stra8基因1.4kb启动子序列调控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pStra8-EGFP载体。将其分别转化到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如小鼠ES-129细胞、人胎儿胰腺干细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小鼠精原干细胞等,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绿色荧光蛋白只在小鼠精原干细胞中表达,表明Stra8基因是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将pStra8-EGFP转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G418筛选2周后,用视黄酸诱导,12h培养后,有一部分转化pStra8-EGFP载体的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RT-PCR证明这些细胞中有精原干细胞特异表达基因Stra8的转录,还有生殖细胞特异表达基因CyclinA8和Oct4的转录,这些结果说明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经视黄酸的诱导可以向生殖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42.
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研究MSCs的生物学特性,为血管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方法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MTT法测定MSCs的生长曲线;行免疫组化方法鉴定MSCs膜抗原;分别加成骨、成脂肪诱导剂后MSCs体外培养1到3周,分别做碱性磷酸酶(ALP)、VonKossa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成骨及成脂肪分化结果。结果MSCs体外培养生长状况良好,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不表达层粘连蛋白(Laminin)、CD34、VIII因子相关抗原(VIII)。经体外诱导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MSCs,用此方法培养的细胞生长稳定,增殖能力活跃,具有MSCs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为其成为血管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方法及脑内移植治疗大鼠癫痫模型的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纯化BMSCs,用bFGF 10ng/ml、RA0.5μmol/L的DMEM/F12诱导72h后,部分用于免疫荧光检测nestin,其余的继续用bFGF 10ng/ml、RA 0.5μmol/L及神经营养因子NT-3 20ng/ml、BDNF 20ng/ml的DMEM/F12诱导4d,检测GAD67。皮下注射匹罗卡品建立癫痫大鼠模型,采用行为学分析筛选模型。通过立体定位仪,用微量注射器将BMSCs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移植入癫痫鼠海马内,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存活2、4周后,心脏灌注取脑,冰冻切片免疫组化双标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情况。结果BMSCs诱导72h后,nestin表达阳性,4d后GAD67检测60%阳性。采用匹罗卡品造模,方法简便,但死亡率较高,仅15%-20%的动物造模成功。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在海马内存活,向周围的脑区内迁移和整合。结论BMSCs源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并且对慢性癫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4.
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糖尿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方法试治疗大鼠糖尿病。方法 贴壁生长的MSC与大鼠胰腺的细胞共培养以检测其向胰岛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将体外培养扩增的MSC移植入糖尿病大鼠体内,观测其能否改善糖尿病病情及其在大鼠体内微环境中的分化情况。结果 共培养法可使MSC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对大鼠的MSC移植能明显缓解糖尿病病情。结论 MSC移植的方法对大鼠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5.
束缚蛋白(tetherin)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它可抑制包膜病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研究发现,人的束缚蛋白可将新生的HIV-1病毒颗粒固定在细胞表面,同时,它还可以减小HIV-1子代病毒的传染性。本文将主要从分子结构、抗HIV-1病毒的作用机制和在HIV传播中的作用三方面来阐述束缚蛋白抗病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6.
戴杰  陈蓝  黄志东  黄怀宇 《生物磁学》2011,(21):4030-4032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分离MSCs后,连续传代培养、扩增,Brdu标记的MSCs通过颈动脉、侧脑室2种途径移植入脑出血大鼠模型体内,采用爬行计分法评估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并观察脑部Brdu阳性细胞的分布。结果:通过侧脑室、颈动脉移植后大鼠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颈动脉注射组较经侧脑室注射组爬杆实验评分低(P〈0.05)。移植的MSCs主要迁移到出血灶、大脑皮层、海马区等处。结论:MSCs移植对脑出血具有保护作用,而经颈动脉给药疗效优于经侧脑室给药。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在缺血缺氧条件下发生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取大鼠骨髓,以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s),于体外培养并由牛垂体提取物(PEX)诱导扩增传代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标志物鉴定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缺血缺氧条件下培养,通过Annexin V/PI双染细胞凋亡检测比较不同组别细胞的凋亡率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来观察细胞中蛋白的变化。结果:①经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标志物鉴定,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成功。②对照组(无缺血缺氧)与缺血缺氧组比较,缺血缺氧组的凋亡率显著性增加,而通过磷酸化Akt的表达量显著性增加提示PI3K(Phosphoinositide-3kinase)/Akt(ProteinkinaseB,PKB)信号通路被激活(P〈0.05);同时缺血缺氧组与缺血缺氧+PI3K/Akt抑制剂(LY294002)组比较,缺血缺氧+PI3K/Akt抑制剂(LY294002)组的凋亡率显著降低,而通过磷酸化Akt的表达量显著减少提示PI3K/Akt信号通路被抑制(P〈0.05)。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对体外缺血缺氧条件下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发生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48.
武妍  周罗  刘瑞琪  黎明 《生物磁学》2011,(2):368-370
孕期应激对子代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种影响是复杂的。研究表明,出生前的应激经历可导致出生后子代长期的免疫功能改变。这些改变追其根源与骨髓淋巴干细胞的改变有关。本文综述了大鼠孕期经历应激的子代骨髓淋巴干细胞所受的影响及免疫系统的相关改变,并根据现有的研究提出假说,为进一步研究孕期应激导致子代免疫系统改变的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移植途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归巢及促进肝切除大鼠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肝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 组,即肝切除对照组、尾静脉移植组和门静脉移植组.移植组分别经尾静脉和门静脉注射DAPI 标记的MSCs 约1.5×106/ 只,分别于第3 天和第9 天后采血清检测肝功能,第9 天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2003年11月至2008年8月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254例,经动员后采集及分离自体骨髓,行下肢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随访时间为1年。术后随访指标:3、6、12个月后复查皮温、深感觉、经皮氧分压和踝肱比,随访疼痛、冷感和跛行距离,观察溃疡和坏疽情况。采用F检验分析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完成随访254例患者。(1)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61.8%(157例/254例),冷感缓解率缓解率74.0%(188例/254例),跛行好转率40.2%(102例/254例),溃疡好转率59.0%(36例/61例),坏疽截肢6例,脱落愈合5例,无变化8例,扩大7例;(2)患者下肢皮温由32.89℃±2.19℃上升至35.52℃±2.26℃(t=13.32,P=0.000),深感觉缓解由(26.20±15.78)mV下降至(20.34±10.86)mV(t=4.901,P=0.000),经皮氧分压由(26.46±18.49)mmHg上升至(34.14±14.99)mmHg(t=5.157,P=0.000),踝肱比由0.62±0.36上升至0.84±0.24(t=8.104,P=0.000)。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血管病有效,是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