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乔琦  肖娅萍 《广西植物》2008,28(1):113-116
采用石蜡切片和半薄切片法研究组织培养中防风体细胞胚发生和发育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以了解体细胞再生形成胚胎结构的细胞分化和形态发生特征。结果表明:(1)胚性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淀粉体,随细胞分裂和分化逐渐减少;(2)体细胞胚的发生发育经历了类似合子胚的各阶段;(3)多细胞原胚形成的分裂方式以平周分裂为主,并由此表现出有序生长;(4)在体细胞胚迅速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体细胞胚始终与周围细胞存在明显界限;(5)胚柄发育不明显;(6)畸形胚常见,其中连体胚是胚性细胞发生密度过高造成的,而次生胚则在原来胚的基础上又产生新的胚的发生中心。  相似文献   
12.
13.
梨树县结合本县自然地理特点,总结了"十一五"期间防风治沙的经验,总结了防风治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为避免连续继代造成的愈伤组织变异,探索新的种质资源保存方法,对防风愈伤组织进行了超低温冷冻保存及植株再生研究。以关防风3周龄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单一变量法研究适宜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程序。结果显示:(1)防风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的最佳方案为:4℃条件下于MS+1.0mg/L 6-BA+1.0mg/L NAA+5%DMSO的继代培养基中预培养3d,60%PVS2常温装载20min,100%PVS2于2℃脱水45min后直接投入液氮。(2)防风愈伤组织经超低温保存后的相对存活率最高为79.24%,其中预培养和脱水是实现超低温冻存的关键环节,且1.0mol/L蔗糖的MS溶液洗涤、暗培养14d以上有助于冻后愈伤组织恢复生长。研究表明,玻璃化超低温冻存可以作为防风愈伤组织的保存方法,冻后愈伤可以恢复生长并再生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5.
低覆盖度固沙林的乔木分布格局与防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覆盖度植被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且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前人研究认为,植被覆盖度达到40%为固定沙地,40%-20%为半固定-半流动沙地。但在实践观察中发现:在低密度(或覆盖度)时,灌丛的水平分布格局对固定流沙和阻止风沙流的作用差异显著。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存在着大量天然的乔木疏林,其覆盖度均在低于40%,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即使覆盖度降低到20%时,地面也不会出现风蚀现象。因此,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针对覆盖度在20%左右的乔木疏林,同时测定了随机与行带式两种分布格局的防风阻沙效果。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对照风速下,行带式配置的林内的相对风速均低于随机分布,其中在200 cm高度处行带式配置的平均相对风速比随机分布的低53.89%,在50 cm高度处低36.82%;(2)行带式林内的水平风速流场变化有一定规律,而随机分布林内风速流场变化主要受树冠在空间的分布影响,变化非常复杂;(3)随机分布的疏林内出现风速超过旷野对照的现象,在50 cm和200 cm的两个观测高度上分别有约27.45%和22.55%的风速测定值超过对照风速,说明出现明显的局部风速"抬升"现象,形成了强的涡流;(4)行带式配置林内的平均地表粗糙度达到1.01 cm,比随机分布的疏林内增大约5倍之多;(5)总体而论,行带式分布格局第1带降低风速的作用最显著,第2带及其以后各带间的风速均比第1带后的风速小,但逐带降低的叠加效益不明显;(6)由于乔木基本(枝下高)没有枝条对风的阻碍,乔木行带式固沙林在迎风面的第1林带的基部有一定的风力"抬升"作用,对林带基部地面产生较强的侵蚀作用,多数第1带树木的根系被侵蚀裸露,过境的风沙流只能在林带后树冠外侧堆积;(7)随机分布林内在许多位置出现了非常低的地表粗糙度,地表粗糙度低的位置基本与风速"抬升"区相吻合,这种"抬升"区形成的强的涡流是疏林内出现风蚀坑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浑善达克沙地出现榆树与风蚀坑相间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农田林网地区风速减弱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利用风洞实验资料和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林网地区动量通量(或动力速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林网地区与旷野的动力速度之比关系式:并据此分析了林网地区的风速减弱规律。  相似文献   
17.
防风胚状体的发生体系为材料,利用半薄切片技术研究了培养物中淀粉体的组织化学定位,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培养阶段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胚性细胞内积累了大量的淀粉体;在4%蔗糖浓度培养基中培养的胚性愈伤组织多糖含量最高。研究表明多糖为胚性细胞的分化和发育直接提供了物质和能源;胚性愈伤组织可以推荐为药性成分多糖的提取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松叶防风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松叶防风Seseli yunnanense Franch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金腰乙素(1),槲皮素(2),异槲皮苷(3),金丝桃苷(4),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5),芹菜苷(6),芦丁(7),欧前胡素(8),蛇床子素(9),伞形花内酯(10),阿魏酸(11),falcarind iol(12),二十二烷醇(13),硬脂酸(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表明松叶防风地上和地下部分共同的成分仅有8,12和15,地上和地下部分在化学成分方面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9.
竹叶防风中的香豆素类及其抑制DNA拓朴异构酶Ⅱ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从竹叶防风(Seseli mairei Wolff)的根中分得7种香豆素类成分,经光谱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它们的结构为:异爱得尔庭(isoedultin)、前胡亭(peucendin)、哥伦比亚内酯(columbianadin)、5-甲氧基补骨脂素(5-methoxypsoralen)、补骨脂素(psoralen)、乙酰伞形花内酯(ace-tylumbelliferone)和表迪可醇(3’-epidecursinol)。其中哥伦比亚内酯、5-甲氧基补骨脂素、补骨脂素和乙酰伞形花内酯在剂量10μm时显示一定的抑制DNA拓朴异构酶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辽北平原防护林体系区域性防风效应的地转偏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东亚地面天气图和地面风的资料,用地转偏差方法,计算了辽河平原北部4县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区域性防风效应,结果表明,随着防护林面积的增大,其防风效应增大;每天不同时间防风效应不同,14:00最大,2:00最小,平均为13.3%.还对地转偏差方法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