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不同因素对杜仲叶绿原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纸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采收期、不同性别、不同干燥方法及不同贮藏时间杜仲叶绿原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2.
不同成熟期栀子果实有效成分累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果实颜色可以将栀子成熟期划分为全青期、2/3青1/3黄期、半青半黄期、1/3青2/3黄期、全黄期、枯黄期.采用HPLC法测定栀子果实在不同成熟时期3种主要有效成分栀子苷、绿原酸、西红花苷-1的含量.结果表明:栀子苷、绿原酸、西红花苷-1含量均出现两个高峰期,峰形陡峭;高峰出现的时期不完全一致.栀子苷的含量在全青期和1/3青2/3黄期最高,而西红花苷-1的含量在全青期和全黄期最高.全青期为栀子苷和西红花苷-1的最佳采收期.根据果实颜色及时采收才能获得高含量的目标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33.
山银花不同发育阶段花结构与绿原酸含量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HPLC测定了山银花不同发育阶段花中绿原酸的含量变化,同时采用荧光显微镜和石蜡制片法观察了花器官中绿原酸的分布部位及其在花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以探讨绿原酸含量变化与花结构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绿原酸主要分布于萼筒和花冠筒的内、外表皮细胞及外表皮下的几层细胞中;在花发育过程中,当花蕾外观上呈绿色时含绿原酸细胞处于分化之中,而呈白色时则分化成熟,至花开放呈白色和黄色时则趋于衰亡;花中绿原酸含量在细胞分化早期较高,在细胞分化接近成熟时则开始急剧减少,至细胞趋于衰老时,绿原酸含量最低。这些结果说明,花中绿原酸含量的变化与花的发育过程密切相关;推测可能是花发育过程中的叶绿体变化直接影响了淀粉合成,进而对绿原酸含量积累产生了影响;本研靠结果为制定金银花药材的合理采收期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采收期对猕猴桃果实品质及其耐贮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选用海沃德猕猴桃为试验材料,对8个不同采收期(盛花后151、155、159、163、167、171、175和179 d,采收Ⅰ~Ⅷ期)猕猴桃果实在(0±1)℃冷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采收Ⅰ、Ⅱ期果实采收时具有较高的硬度、淀粉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则低于6%,贮藏期间出现的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均比其它采收期高;采收Ⅶ、Ⅷ期果实采收时硬度明显低于前面的采收期,淀粉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8%以上,贮藏期间乙烯释放速率高峰比其它采收期提前10 d,果实衰老过程明显提前;(2)入贮150 d后,采收Ⅰ、Ⅱ、Ⅶ和Ⅷ期果实的失重率差异不显著,采收Ⅰ期与采收Ⅷ期果实的腐烂率差异不显著,但均与其它采收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盛花后第159~171天采收猕猴桃,果实采收时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6.5%以上,贮藏120 d后与其它采收期相比仍保持相对较高的硬度、淀粉含量、Vc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而且贮藏150 d后失重率和腐烂率都比较低,表明该期间为海沃德"猕猴桃的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35.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不同采收期及不同部位中桃叶珊瑚苷的含量。结果发现4~9月采集的样品中桃叶珊瑚苷的含量以4月份最高,以后逐渐降低。杜仲各部位桃叶珊瑚苷含量:内皮>叶>枝>栓皮,内皮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36.
为确定牛油果的最佳采收期,阐明牛油果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累积变化规律。该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灼烧法、茚三酮柱后衍生离子交换色谱法、回流提取法和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HASS''‘V3''和‘V4'' 3个品种牛油果果实中粗脂肪、氨基酸、矿质元素以及灰分在6—12月间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3个品种牛油果中油脂的主要成分均为油酸,其中‘HASS''和‘V4''果实中的粗脂肪含量在12月达到峰值,而‘V3''果实中的粗脂肪含量则在10月达到峰值,之后有所下降。(2)3个品种牛油果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2种儿童必需氨基酸以及8种人体非必需氨基酸,其中‘HASS''和‘V3''果实中的17种氨基酸含量在11月达到峰值,而V4的则在10月达到峰值。(3)3个品种牛油果中均含有磷(P)、钾(K)、钙(Ca)、镁(Mg)、锌(Zn)、铁(Fe)、锰(Mn)、铜(Cu)、钠(Na)9种矿质元素,其中P、K、Zn、Fe、Na含量在10—12月累积至最大,其余4种矿质元素变化规律不明显。(4)灰分含量变化规律与粗脂肪相似。综上认为,3个品种牛油果的营养物质均在10月达到最佳值,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采收。该研究结果为确定牛油果的最佳采收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为甘草属(Glycyrrhiza L.)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药用甘草的原植物之一[1].甘草属植物所含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增加白细胞、抗动脉硬化、抗心律失常和抑制HIV等作用[2-5];光果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光甘草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及抗菌作用,应用前景广阔[6].目前关于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已有一些报道[7-8],但有关生长年限对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却很少报道[9-10],尤其是对不同栽培龄期光果甘草在不同采集时间各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缺乏较全面的研究,致使光果甘草药材生产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8.
黄永林  龚受基  阮俊  徐庆 《广西植物》2007,27(5):801-802
对不同采收期紫玉盘植物提取物,采用SRB法观察其对人口腔上皮癌细胞株(KB)生长的影响进行抗癌活性检测,结果发现抗癌活性物质随采收期的不同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10月份采收的紫玉盘植物提取物体外抗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39.
1998~1999年在成都、万县两地时1996~1997年在三峡库区的云阳、涪陵等10县市考察采集的翅果菊属植物进行了种植观察,对部分翅果菊植物进行了营养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的多裂翅果菊、翅果菊和大头翅果菊营养价值高,产量不低,抗逆力强,主要采收食用期在盛夏绿叶类蔬菜十分缺乏的季节(7~8月),其应用价值高。鉴于口感性原因,大头翅果菊应用价值最高,可在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究忍冬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干物质积累动态规律,为忍冬的繁育以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理论支撑.方法:选用6年生忍冬植株,对发育状态基本相同忍冬花蕾进行标记,自开花第7d后每隔2d进行一次采样,对其种子生长动态进行测定.结果:在开花后37 d左右千粒鲜重达到最大值为3.1424 g/千粒,之后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忍冬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