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盐胁迫及增强的UV-B辐射(280~320 nm)是影响干旱地区植物生长及生存的重要环境因子。在本研究中,研究单独的UV-B辐射和不同浓度盐胁迫及其复合作用对两种甘草属盐生植物(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和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种子萌发、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脯氨酸、酚类物质含量以及生长相关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UV-B辐射对两种植物的种子萌发都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是高盐胁迫的存在明显降低了它们的3种萌发相关参数,而胀果甘草表现出比光果甘草更快的萌发速率;两种甘草属植物除了地上及地下部分的干重外,其根长、株高、地上、地下部分鲜重都明显受高盐胁迫及其与UV-B复合作用的影响而降低。在本研究中所有的胁迫条件下,尤其是UV-B强辐射,都造成了胀果甘草的脂质过氧化,而光果甘草的脂质过氧化仅受到UV-B和高盐复合胁迫的影响。所有的胁迫条件都增加了两种植物的脯氨酸含量,而最高含量出现在两种植物的高盐胁迫组和UV-B处理的胀果甘草组中。不同胁迫处理对两种甘草的抗氧化酶系统有不同的效应,盐胁迫明显提高两种甘草的POD活性及光果甘草的SOD活性,但使光果甘草CAT活性明显降低。所有胁迫条件下植物的花青素及类黄酮类物质含量都得到了提升,而增强的UV-B辐射条件下最明显。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两种甘草的生物量都没有受到胁迫环境的影响,这可能和脯氨酸、酚类物质及抗氧化酶所发挥的保护效应有关。此外,胀果甘草对盐胁迫以及UV-B胁迫的耐受性要高于光果甘草。  相似文献   

2.
甘草中光甘草定的提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单体成分-光甘草定(Glabridin),并对其抗氧化生物活性进行观察研究。以肝脏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NADPH氧化系统作为体外抗氧化实验模型。微粒体中自由基诱发程度由探针物DCFH-DA的氧化产物DCF的浓度进行检测。以银杏叶提取物EGB761用作阳性对照物。结果显示,光甘草定以0.10,0.25和0.5 mg/mL浓度,分别抑制自由基浓度67%、73%和83%。在较低浓度时,其抗氧化活性强度与EGB761类似。以上结果说明,光甘草定在细胞色素P450/NADPH氧化系统中具有强抗自由基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光果甘草营养器官不同季节总黄酮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不同营养器官、不同季节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光果甘草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为生产中确定合理的采收期及其采收部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不同营养器官中,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的高低顺序为:上部叶>中部叶>毛状根>水平根茎>侧根>主根、垂直根茎、上部茎>中部茎、下部茎;4~11月,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波动较大,6、9、10月含量较高。综合分析表明:叶和毛状根是总黄酮含量最高的部位,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最佳采收期为早秋;建议对叶采收入药,综合利用光果甘草资源。  相似文献   

4.
光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清除活性氧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与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 Fisch.)中总黄酮和总皂甙对3种重要活性氧(O2^-、OH和H2O2)的清除能力,其中光果甘草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超过乌拉尔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3种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强于皂甙类化合物。因此,若以清除活性氧为应用目标,应尽量使用光果甘草。  相似文献   

5.
多花野牡丹的抑菌活性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花野牡丹(Melastoma affine D.Don)又名炸腰果、野广石榴等[1],属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野牡丹属(Melastoma L.)植物,在福建主要分布于南靖、华安、龙岩、漳平、永泰、福清、福州等地,资源丰富[2].多花野牡丹全株可供药用,有消除积滞、收敛止血、散淤消肿等功效,捣烂外敷,可治外伤出血、刀枪伤[3].其叶片中含有水不溶性黄酮、水溶性黄酮苷,具有抗炎、抗菌及抗病毒的作用[1].临床报道多花野牡丹已在治疗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烧伤、宫颈糜烂、皮肤感染等多方面取得效果[1,4].预实验证实[5],多花野牡丹提取物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香豆素与萜类内酯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和鞣质、有机酸等,不含生物碱.本文对多花野牡丹枝条和叶片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测定其1 a内的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甘草是重要的资源植物。我国甘草属植物有:乌拉尔甘草(G. uralensis Fisch.)、光果甘草(G. glabra L.)、胀果甘草(G. inflata Bat.)、黄甘草(G. eurycarpa P. C. Li)、粗毛甘草(G. aspera Bat.)、云南甘草(G. yunnanensis Cheng f. et L. K. Tai ex P. C. Li)、刺果甘草(G. pallidiflora Maxim.)和圆果甘草(G. squamulosa Franch.)。甘草的种子大小相似,均为3.0—4.0mm,但形状和颜色差异较大,其中乌拉尔甘草、光果甘  相似文献   

7.
以种植于新疆石河子的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inn.)、胀果甘草( G. inflata Batal.)、乌拉尔甘草( G. uralensis Fisch.)、黄甘草( G. eurycarpa P. C. Li)和蜜腺甘草( G. glabra var. glandulosa X. Y. Li)为研究对象,对植株不同部位的花序数量、花序正常发育率、每花序单花数量和果穗干质量,以及植株不同部位和花序不同部位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结籽率、种子投影面积和种子千粒质量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对供试5种甘草属( Glycyrrhiza Linn.)植物的繁殖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植株内,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黄甘草和蜜腺甘草的花序数量、花序正常发育率、每花序单花数量和果穗干质量从植株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而胀果甘草植株不同部位间这4项指标总体上无显著差异。同一植株内,胀果甘草植株中部的生物量投入比和座果率均较高,但其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在植株不同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而供试另4种植物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从植株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同一花序内,胀果甘草花序中部的生物量投入比明显高于花序上部和下部,座果率从花序下部到上部依次递减,结籽率则在花序不同部位间无显著差异,而供试另4种植物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从花序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供试5种植物的种子投影面积和种子千粒质量在植株不同部位间和花序不同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在资源竞争、结构效应和花粉限制的影响下,供试5种甘草属植物存在2种不同的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格局。其中,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黄甘草和蜜腺甘草通过减少对晚发育的花或果实的资源投入来保障早发育的花或果实获得较多的资源,达到繁殖成功的目的;而胀果甘草则采取对花和果实随机败育的方式减小资源竞争的压力,这2种繁殖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策略对提高甘草属植物的繁殖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胀果甘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从甘肃产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中分出12种成分,其中8种为黄酮类化合物,即甘草查尔酮甲(licochalcona A.),甘草查尔酮乙(licochalcone B),甘草黄酮(licoflavone),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芒柄花甙(ononin)和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另外3种为三萜类化合物,即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和11-脱氧甘草次酸(11-deoxyglycyrrhetinic acid)以及β-谷甾醇(-sitosterol)。其中除甘草查尔酮甲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胀果甘草中分得,4,7-二羟基黄酮和芒柄花甙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胀果甘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从甘肃产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中分出12种成分,其中8种为黄酮类化合物,即甘草查尔酮甲(licochalcona A.),甘草查尔酮乙(licochalcone B),甘草黄酮(licoflavone),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芒柄花甙(ononin)和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另外3种为三萜类化合物,即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和11-脱氧甘草次酸(11-deoxyglycyrrhetinic acid)以及β-谷甾醇(-sitosterol)。其中除甘草查尔酮甲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胀果甘草中分得,4,7-二羟基黄酮和芒柄花甙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红凤菜(Gynura bicolor DC.)为菊科(Compositae)菊三七属(Gynura Cass.)植物,别名血皮菜、观音菜、观音苋、紫背天葵等,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全草均可入药[1];也可作为蔬菜食用,在国内多个地区均有栽培和销售。目前已知红凤菜含有黄酮类、酚性酸类、萜类、甾醇类、脂肪酸类、生物碱类及花青素类等[2-7]成分。由于黄酮类成分多具有保护心血管、抗肿瘤、抗糖尿病、抗氧化、抗炎和抗病毒等作用[8],因此对红凤菜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具有深度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Houtt.)Nakai〕又称铁狼萁,为里白科(Gleicheniaceae)芒萁属(Dicranopteris Bernh.)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是常用药用蕨类植物,也是林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1-2]。黄酮类成分是芒萁的主要药用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降压、清热解毒、防止血管增生和抑制脂肪氧化酶等多种活性[3-7],在治疗冠心病、抗癌防癌和消除自由基等方面[8-11]也有显著功效,  相似文献   

12.
温室内长春花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长春花为试材,应用超声提取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发育阶段长春花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春花不同时期各部位总黄酮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果、叶、花、茎、根;不同叶位总黄酮含量是花叶大于果叶,果叶大于营养叶,不同枝位总黄酮含量是果枝大于叶枝,叶枝大于茎,形成由上到下的递减趋势;侧枝各部位总黄酮含量高于主枝,须根总黄酮含量高于主根,形成由外到内的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3.
十四种金花茶组植物叶总黄酮含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花茶叶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以70%乙醇为提取溶剂,对14种金花茶叶中的黄酮进行超声波提取,并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273 nm处测定吸光度,得出各种金花茶叶总黄酮的含量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种金花茶叶黄酮的含量差异较大,平果金花茶中新叶的总黄酮含量(22.011%)最高,而东兴金花茶中一年叶龄...  相似文献   

14.
板桥党参最佳采收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二年生、三年生板桥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O liv.)的产量、多糖含量以及总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二年生、三年生党参产量在8~10月份都较高,与相同月份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二年生、三年生党参多糖含量在7~9月份都较高,与相同月份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二年生的党参总皂苷含量在11月份最高(1.11%),6月份次之(0.90%),9月份最低(0.77%);三年生的党参总皂苷含量在6月份最高(1.07%),8、9、10月份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7月份最低(0.72%)。综合考虑产量、多糖及总皂苷含量,板桥党参于栽培第三年8、9月份采收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5.
人为扰动对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均有较大的影响。即使是轻度的人为扰动 (土壤翻松 1次 )也会导致野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明显下降 ,尤其对地下根茎 (兼有运输和储存功能 )中的甘草酸的积累影响最大。重度扰动栽培甘草各部位的甘草酸含量均较低 ,相对而言黄酮类物质的积累速率高于甘草酸 ,表明土壤扰动因素对甘草酸的形成与积累的影响大于总黄酮的形成与积累。无扰动野生甘草和轻度扰动野生甘草总黄酮含量从地上到地下呈下降趋势 ,而重度扰动栽培甘草的叶和不定根各有一个含量较高的部位 ,据此推断叶和不定根 (含毛状根 )是黄酮类物质的主要产生部位 ;具有输导功能的地上茎、复叶柄中总黄酮含量较低且波动较大。人为扰动对不同土壤深度甘草主根中甘草酸含量和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影响较小。无扰动野生甘草和轻度扰动野生甘草主根在 1.0~ 2 .0 m深度甘草酸含量分布较高是对该生境不同土壤深度长期适应的结果 ,而重度扰动栽培甘草主根可能尚未达到相应的土壤深度 ,因而表现为 1.0 m以下深层土壤中甘草酸含量较高。总之 ,旨在改善甘草生长条件的人为扰动对甘草酸和总黄酮的积累具有消极影响 ,适当的胁迫环境条件对提高药用植物的品质有益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模式对滇龙胆草总裂环烯醚萜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龙胆草(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 ex Hemsl.)为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 Linn.)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生长于山坡、草地、灌丛、林下及山谷中。该种为传统中药龙胆的基源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均可入药,具有清热燥湿和泻肝胆火的功效。因其资源需求量逐年增加,滇龙胆草的人工种植越来越普遍,并出现了多种种植模式。目前滇龙胆草主要种植模式有单一种植和林药复合种植,常见的有滇龙胆草与茶树也Camellia sinensis (Linn.) Kuntze页、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Smith)、木瓜也Chaenomeles sinensis ( Thouin ) Koehne 页和旱冬瓜( Alnus nepalensis D. Don)的复合种植模式。与传统林业系统相比,林药复合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周幸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山地林药复合种植模式中,分布于土壤表层的药用植物浅根系对表层土有加筋固着作用,可减少水土流失。 Sujatha 等认为:在槟榔(Areca catechu Linn.)园间作芳香药用植物有助于提高其产量并增加单位面积收入。目前有关林药复合种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复合种植模式下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变化的研究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7.
影响九华山千层塔石杉碱甲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九华山千层塔[Huperzia serrata(Thunb.)Trev.]的最佳采收期和采收部位,根据千层塔不同部位的石杉碱甲含量及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九华山千层塔石杉碱甲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千层塔各部位的石杉碱甲含量不同,其中根中的含量最低,叶和茎中的含量较高;4月份叶和茎中的石杉碱甲含量最高,分别为0.0559%和0.0444%。影响九华山千层塔石杉碱甲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温度和降水量与石杉碱甲含量变化的相关性最小。研究结果表明,在九华山,千层塔的最佳采收期为4月份,最佳采收部位是叶和茎。  相似文献   

18.
红凤菜和白子菜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凤菜[Gynura bicolor (Willd. ) DC. ]和白子菜[G. divaricata (L. ) DC. ]均为菊三七属(Gynura Cass. )植物~([1]).红凤菜的嫩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作蔬菜食用~([2]);白子菜叶片在民间用于治疗糖尿病,动物实验证明其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3]).  相似文献   

19.
该文采用HPLC法,分析测定一年生罂粟植株体开花后不同生育期根、茎、叶、果壳中的蒂巴因含量,研究了罂粟体内蒂巴因的变化规律和水氮耦合对蒂巴因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年生罂粟植株体的蒂巴因含量的变化范围在果壳中为1.81%~4.54%,成熟期达到最高;叶片中为0.30%~0.68%,膨大后期最高,采收期最低;根中为0.03%~0.28%,膨大前期最高,采收期最低;茎秆中为0.23%~0.60%,呈递减趋势,采收期最低,茎上、中、下部的蒂巴因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2%~0.97%、0.15%~0.60%、0.13%~0.37%。滴灌量和施氮量对一年生罂粟果壳中蒂巴因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罂粟壳质量最佳的水氮偶合条件为I_(130)N_(14),即滴灌量为130 m~3·667 m~(-2),施氮量为14 kg·667 m~(-2)时,蒂巴因含量达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