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贵州疣螈D-loop区和tRNAPhe序列变异及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是我国特有的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分布面积极为狭窄。为了解其遗传多样性现状,作者采获了几乎覆盖其分布范围的12群体的58个体的材料,测定了线粒体D-loop区(mtDNA控制区)及tRNAPhe基因全序列共808bp,发现16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6个单元型。遗传多样性检测显示,贵州疣螈种群具有高的单元型多样性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Tajima’s D和Fuand Li’s D值检测结果均表明,贵州疣螈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系统发育及网络进化分析没有显示出单元型和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各群体的单元型都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水城群体与其他任一群体间基因流Nm1,有分化的迹象。总的来说,贵州疣螈各群体之间没有发生极显著的遗传分化,因此建议将贵州疣螈所有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管理单元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52.
描述了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石蝴蝶属(Petrocosmea Oliv.)一新种——黄斑石蝴蝶(P.xanthomaculata G.Q.Gou et X.Y.Wang)。新种与贵州石蝴蝶(P.cavaleriei Lévl.)相近,但叶多数,20~40枚,叶基心形,花冠白色,在裂片之间具明显黄色斑纹,苞片小,长约1 mm,花柱除上部外密被开展的白色长柔毛而不同。  相似文献   
53.
对贵阳地区碳酸盐岩表生地衣资源进行初步调查,鉴定出4科,4属,共计7个种。其中两个是中国新记录种,即:蓝藻橙衣和石灰瓶口衣。瓶口衣属、黄烛衣属、凹盘衣属以及该文所描述的7个种都是贵州首次报道。对壳状地衣体在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4.
贵州剑河革东镇八郎村南甲劳组中部钙质白云岩中新近发现的具有粗强放射状辐管的水母状化石和其下凯里组中具细辐管及同心环的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有明显区别,属于伊尔东钵科(Eldoniidae)。其层位晚于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生物群中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层位1个化石带,属中寒武世中期,是该类化石在中国的最高层位,相当于北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Eldonia化石层位。  相似文献   
55.
王怿  蔡重阳 《古生物学报》2007,46(3):269-277
简要论述贵州凤冈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黔羽枝)的研究历史、地层时代、主要特征、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演化意义、争议焦点及其今后的研究途径和展望。P.qianensis代表了一类目前仍鲜为人知、由水生藻类植物向陆生环境过渡的植物类群,具有陆生维管植物某些重要特征,在后续演化过程中,可能是一类不成功的灭绝类群。由于P.qianensis的特有外部形态和复杂的内部解剖特征,对其认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焦点集中在是否属于真正的志留纪植物(产出地层是否为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是否属于这个时期的早期维管植物或植物根系)。作者认为:我国西南地区是探索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地区,通过一系列野外和室内研究,进一步强化对P.qianensis及其共生植物群的研究,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揭示P.qianensis的生物学属性、分类系统及其生态环境,在早期植物演化上提出新观点和演化模式,推进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演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6.
报道了贵州壳斗科植物一新记录种——西畴青冈,并进行了补充描述,同时对该种的生存现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7.
贵州黄喉鹀繁殖生态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年和2013年4~8月,在贵州贵定县境内采用定点观察法对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的繁殖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并测量了雏鸟的体重和体长,第5飞羽、尾长、嘴峰长、跗跖等生长情况,用Logistic方程对体重和体长进行拟合。黄喉鹀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于山间溪流平缓处的阔叶林间以及山间的草甸和灌丛,极少活动于针叶林带。其种群遇见率为3.13只/km,种群密度为7.82只/km2。繁殖期是4~7月份。共发现17巢,地面巢11个,树上巢6个。营巢期6~8 d(n=9),巢分为外中内3层。巢外径(10.8±0.6)cm×(10.7±0.7)cm,内径(7.2±0.3)cm×(7.0±0.4)cm,巢深(6.1±0.4)cm,巢高(7.4±0.2)cm。卵有褐色斑点,卵重(2.20±0.01)g,卵长径(18.34±0.45)mm,卵短径(15.03±0.05)mm。窝卵数(3.6±0.4)枚(3~6枚)(n=9)。对2巢亲鸟(2♀,2♂)13 d白天坐巢时间统计,雌鸟坐巢时间9.69 h/d,雄鸟3.49 h/d。孵卵期12~14 d(n=8),孵化率84.37%。雏鸟留巢11~12 d(n=6),雏鸟离巢率74.07%。雏鸟的外部器官的生长发育符合雀形目外部器官发育规律。体重和体长生长的Logistic拟合方程分别为W=18.03/1+e3.06-0.27t和L=15.60/1+e1.21-0.17t。  相似文献   
58.
本文报道了贵州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乌木蕨属Blechnidium Moore,该属为乌毛蕨科Blechnaceae一单种属,仅乌木蕨Blechnidium melanopus(Hook.)Moore一种。此物种分布区狭窄,数量有限,在贵州的发现对研究其地理与区系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9.
本文报道中国南方广西、贵州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钙质微体古生物,描述红藻新属Yishanella及其二个新种(Yishanelle filosasp.nov.,Y.multitubalasp.nov.),一个绿藻新种(Pseudokamaenaregularissp.nov.)和一种分类位置未定化石(Menselina nanasp.nov.)。该微体植物群繁衍于透光带中。识别出三个组合,分别代表清洁水体的Girvanella,泥质的Issinella和介于二者之间的Menselina环境。  相似文献   
60.
从贵州鼠尾草95%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正三十三烷(1),十二烷酸十四烷酯(2),β-谷甾醇(3),胡萝卜苷(4),乌苏酸(5),2 a,3β-二羟基乌苏酸(6),白桦酸(7)和迷迭香酸(8)。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