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7篇
  免费   369篇
  国内免费   1227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962.
用水和木瓜蛋白酶提取的两种大麦β-淀粉酶同工酶在薄层等电聚焦电泳中能分辨出30条酶带,它们的pI在4.4—6.5之间,可以分成3个区(Ⅰ、Ⅱ、Ⅲ区)。水提取的游离态β-淀粉酶同工酶主要集中在Ⅰ区。而用木瓜蛋白酶提取的总β-淀粉酶同工酶主要分布在Ⅱ、Ⅲ区,Ⅰ区较少,它的分布区域与游离态酶的活性有关。37个二棱大麦品种的β-淀粉酶活性差异较大,但根据同工酶的电泳图谱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即Ⅰ型和Ⅱ型,两者在酶带数和分布上都有差异。 同一类型的不同品种之间杂交后,酶活性出现明显的杂种优势,但其同工酶的电泳图谱不发生改变。 对β-淀粉酶同工酶电泳类型的多型性及高β-淀粉酶活性在育种上的应用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63.
穗花玄参的环烯醚萜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964.
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北京地区180人进行红细胞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_1)遗传表型的分析鉴定。共检测出九个PGM_1亚型,可能由于检测样本数还不够多,目前尚未检测到PGM_1 2-亚型。根据测定结果,观察了我国人群中PGM_1亚型的分布情况,并计算出决定PGM_1亚型的四个等位基因频率为:PGM~(1+)_10617,PGM~(1-)_1 0.100,PGM~(2+)_1 0.236,PGM~(2-)_10.047。采用等电聚焦电泳可将PGM_1的个体识别能力(DP值)由用普通淀粉胶电泳分型的0.558提高到0.742。结果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人群相似,PGM_1在我国人群中同样是一个个体识别能力很高的多态性酶类。  相似文献   
965.
从蚯蚓中分离出一种能增强离体豚鼠心耳收缩作用的物质。用分子筛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纯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它是分子量约为30,000daltons的多肽(称为蚯这多肽制剂),可被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对抗,能竞争性抑制~3H标记心得舒与大鼠心肌膜制剂内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结合,为一种新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相似文献   
966.
在20只麻醉的杂种狗身上对高温中暑时产生循环衰竭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对照组当直肠温度升至41℃以上时,心搏量与心输出量明显降低(P<0.05)。但在40.5℃静脉注射纳洛酮的动物,41℃时的心搏量与心输出量却明显增加(P<0.05),同时中心静脉压较对照组下降得更多,平均动脉压在注射后稍有升高。此外,在对照组的6只动物上于体温38℃与42.5℃时,分别测定了血清钠与钾的浓度。血清钠增加36.3±12.32mg%(P<0.05),血清钾增加6.3±1.61mg%(P<0.01)。结果提示;高温中暑时的循环衰竭可能与β—内啡肽有关;在体温42℃以上时出现的心律不齐,可能与血清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67.
目的:探讨补锌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IL-6、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接诊的9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葡萄糖酸锌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TNF-α、IL-6、IL-17水平的变化,治疗后第3d、5d、7d时的病毒转阴率,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浆TNF-α、IL-6、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浆TNF-α、IL-6、IL-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9.45±3.12)ng/L vs.(47.83±3.91)ng/L,(24.56±3.05)μg/L vs.(36.12±3.28)μg/L,(9.74±1.14)pg/ml vs.(18.45±2.02)pg/ml](P0.05)。观察组在第3d、5d、7d时的病毒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6.25%(27/48)vs.29.17%(14/48),72.92%(35/48)vs.50.00%(24/48),95.83%(46/48)vs.75.00%(36/48)](P0.05)。观察组止吐时间、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1.28±0.30)d vs.(2.34±0.38)d,(2.12±0.32)d vs.(3.53±0.40)d,(1.23±0.25)d vs.(2.45±0.32)d,(2.07±0.30)d vs.(3.12±0.36)d,(4.85±0.56)d vs.(6.13±0.70)d](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75%(45/48)vs.70.83%(34/48)](P0.05)。结论:补锌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其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可能与有效降低血浆TNF-α、IL-6、IL-17的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96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1 beta,IL-1β)、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热休克蛋白(HSP)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上采用乌司他丁联合前列地尔加入葡萄糖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β、HMGB1、HSP水平的变化及血淀粉酶水平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多个体征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TNF-α、IL-1β、HMGB1、HS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淀粉酶水平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胰腺炎能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显著缩短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1β、HMGB1、HSP水平。  相似文献   
969.
摘要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向周细胞分化的作用,揭示中药黄芪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全骨髓培养法,从SD大鼠乳鼠(5d-7d)股骨提取原代细胞,体外传代纯化,P4-P5代用于实验。实验分阴性对照组,大鼠BMSCs 15%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 FBS)向周细胞分化的作用,揭示中药黄芪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以大鼠骨髓间培养基培养,不给予药物干预;阳性对照组,给予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5 ng/mL干预3天;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Ast) 组,给予黄芪甲苷4 μg/mL分别干预1 d、2 d、3 d、5 d、7 d;阻断剂组,TGF-β1 受体阻断剂 sb431542 预处理后,再加入黄芪甲苷4 μg/mL分别诱导1 d、2 d、3 d。实时定量PCR( RT-PCR) 检测神经元-胶质细胞抗原2(Neuron-glial antigen 2,NG2)、α-平滑肌肌动蛋白( 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 )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印迹法(Western blot) 检测NG2、α-SMA、Smad2/3、p-Smad2蛋白表达。结果:经黄芪甲苷诱导刺激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NG2、α-SMA 的表达量均升高;Ast 3d组,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相比,NG2、?-SMA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黄芪甲苷刺激细胞后,TGF-β1/Smad2信号传导通路被激活,从第一天开始,p-Smad2蛋白表达量升高,第3天到达顶峰,随后降低;其中第三天,p-Smad2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Ast 0d组(p<0.01) 。加入阻断剂后,黄芪甲苷受到 sb431542影响,对细胞的作用减弱,NG2、α-SMA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下调;sb431542+Ast 3d组,与Ast 3d组相比,NG2、α-SMA 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01)。受阻断剂的影响,黄芪甲苷对TGF-β1/Smad2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减弱,前三天p-Smad2蛋白的表达量均降低,sb431542+Ast 3d组,与Ast 3d组相比,p-Smad2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01)。结论:黄芪甲苷具有促进大鼠BMSCs向周细胞分化的作用,其机制与激活TGF-β1/Smad2信号传导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970.
【目的】从经过全基因组测序的链霉菌GXT6中克隆、表达一个编码糖基水解酶家族3的新β-葡萄糖苷酶基因,研究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并进行相关葡萄糖耐受性的氨基酸残基的分子改造,提高其对葡萄糖的耐受性。【方法】根据链霉菌GXT6的全基因测序结果,对其中一个注释为糖基水解酶的基因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以p SE380为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采用镍亲和层析技术纯化重组蛋白质,对目的蛋白质进行酶学性质研究;采用定点饱和突变的方法对重组酶进行相关氨基酸残基的分子改造。【结果】从链霉菌GXT6中克隆到一个编码糖基水解酶家族3的新β-葡萄糖苷酶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温度为40°C,最适p H为6.0,Km值为(0.4712±0.0180) mmol/L,Vmax值为(128.000±1.741)μmol/(min·mg),葡萄糖抑制常数Ki值为(1.8880±0.1307)mmol/L。该BGL3-GXT6能够水解黄豆苷、染料木苷、甜茶苷、虎杖苷、淫羊藿苷。还对BGL3-GXT6中与葡萄糖耐受性可能相关的氨基酸残基位点81-Trp和233-Trp进行了定点饱和突变,获得了25个具有酶活的突变酶并对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其中W233位点饱和突变后获得的突变酶的Km和葡萄糖抑制常数Ki值与重组酶BGL3-GXT6相比均发生明显变化,葡萄糖耐受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高的提高了209倍。【结论】本研究获得的BGL3-GXT6对天然底物甜茶苷、黄豆苷、染料木苷、虎杖苷和淫羊藿苷具有水解功能,这些特性表明该β-葡萄糖苷酶在理论研究及在工业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