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4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聂铭  李振轮 《生物工程学报》2020,36(8):1493-1503
亚硝酸盐是氮循环过程的中间产物,其积累超过一定量则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也会给人与水生生物带来健康风险。而在高氮污水生物脱氮工艺中,持续维持亚硝酸盐的积累能实现短程硝化过程,降低生物脱氮的能耗进而降低运营成本。本文综述了在水环境中亚硝酸盐积累的生物过程与积累原因,并对影响亚硝酸盐积累的因素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提高污水处理过程中氮的去除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排放污水及自然水体中亚硝态氮含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土壤氨挥发量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减少土壤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关键途径之一。生物炭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施入土壤后可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氮素循环,并对农田土壤中氨挥发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稻田和旱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氨挥发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施肥管理等);其次,重点综述了生物炭对农田生态系统氨挥发影响的研究进展,并从物理吸附机制、气液平衡机制、生物化学过程调节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生物炭介入下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响应机制,认为土壤氨挥发减排的响应主要是基于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对土壤NH4+和NH3的吸附作用及促进土壤硝化作用;而生物炭增加土壤氨挥发排放主要与生物炭提高土壤pH值和透气性、增强土壤有机氮矿化微生物活性有关。最后,对生物炭减少土壤氨挥发、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3.
陈梨  郑荣波  郭雪莲  侯亚文 《生态学报》2020,40(7):2321-2332
氨氧化由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共同执行,是土壤硝化过程的第一步和限速步骤。放牧过程中,动物啃食、排泄和践踏等行为将影响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但目前关于不同类型放牧对湿地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Illumina Mise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牦牛放牧和藏香猪放养两种放牧类型对泥炭沼泽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放牧显著增加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土壤pH、TN、TOC、NH~+_4-N和NO~-_3-N含量;藏香猪放养显著增加土壤NO~-_3-N含量和硝化潜势(PNR)。牦牛放牧显著降低土壤AOA的丰富度和AOB的α多样性,藏香猪放养降低土壤AOA的α多样性和AOB的丰富度。放牧显著降低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的相对丰度。AOA的α多样性与土壤NO~-_3-N含量和PNR呈显著负相关。AOB的α多样性与pH、TOC、TN和NH~+_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放牧影响下土壤pH、TN和NO~-_3-N含量的变化是影响AOA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藏香猪放养对AOA和AOB群落的影响更显著,由放牧引起的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导致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乳果糖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在轻微性肝性脑病(MHE)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消化科住院就诊的94例MHE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 mg/次,2次/d,温开水送服)联合乳果糖口服液(20 mL/次,3次/d,口服)治疗,连用8周。对照组患者单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剂量、用法及疗程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氨、血清内毒素(ET)、数字连接试验(NCT)时间和数字符号实验(DST)评分及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并比较肝性脑病(HE)的转变率。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氨、ET和NCT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DST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E的转变率为8.51%(4/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0%(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49)。结论乳果糖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能显著改善MHE患者智力测验结果,降低HE转化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纠正患者肠道菌群紊乱,降低血氨水平,控制内毒素血症相关。  相似文献   
55.
孙影  梁瑞业  张文娟  王勇  姜义仁  秦利 《昆虫学报》2021,64(11):1261-1274
【目的】挖掘柞蚕Antheraea pernyi微粒子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开发该病害检测方法及研究柞蚕被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侵染后体内代谢产物的差异及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分辨率质谱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调查健康和患微粒子病柞蚕雌成虫血淋巴中代谢物差异。【结果】正离子模式下从健康和患微粒子病柞蚕雌成虫血淋巴中共获得8 870个代谢物,注释代谢物5 390个,筛选到差异表达代谢物472个(上调260个,下调212个),其中二级鉴定差异表达代谢物12个(上调8个,下调4个);负离子模式下获得6 716个代谢物,注释代谢物3 848个,筛选到差异表达代谢物301个(上调207个,下调94个),其中二级鉴定差异表达代谢物9个(上调8个,下调1个)。正离子模式下二级鉴定的差异表达代谢物包括缬氨酸(valine)、苯并噻唑(benzothiazole)、3-脱羟基肉碱(3-dehydroxycarnitine)、1 甲基鸟嘌呤(1-methylguanine)、2-乙氧基萘(2-ethoxynaphthalene)、N6-乙酰基-L-赖氨酸(N6-acetyl-L-lysine)、生物素(biotin)、桑色素(morin)、噻吗洛尔(timolol)、酰基肉碱15∶0(acylcarnitine 15∶0)、酰基肉碱18∶4(acylcarnitine 18∶4)和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负离子模式下二级鉴定的差异表达代谢物包括二甲基丙二酸(dimethylmalonic acid)、戊二酸(glutaric acid)、2,5-二羟基苯甲酸(2,5-dihydroxybenzoic acid)、1,3-二乙酰基丙烷(1,3-diacetylpropane)、3-(4-羟基苯基)乳酸(DL-p-hydroxyphenyllactic acid)、泛酸(pantothenate)、荧光素(fluorescein)、飞燕草素-3-O-beta-吡喃葡萄糖苷(delphinidin-3-O-beta-glucopyranoside)和溶血磷酯酰肌醇16∶1 (lysoPI 16∶1)。【结论】健康与患柞蚕微粒子病的柞蚕雌成虫血淋巴内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通过代谢组学挖掘出21个二级鉴定的差异表达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可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用于开发柞蚕微粒子病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6.
为探究攀枝花干热河谷区农田土壤氨氧化古菌(Ammonia oxidizing archaea,AOA)与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群落对海拔高度的响应特征,深入认识该区域的氮素循环过程。以攀枝花米易县不同海拔(1600 m、1800 m和2000 m)农田红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化学分析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分别测定土壤理化性质、AOA和AOB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不同海拔农田土壤中AOA和AOB群落变异及其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海拔农田土壤pH均小于7,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钾(AK)和铵态氮(NH4+-N)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硝态氮(NO3--N)含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随海拔升高,AOA群落多样性指数增加,而AOB群落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降低;AOA以亚硝基球菌属(Nitrososphaera)为优势菌群,AOB以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为优势菌群;土壤有机碳(SOC)、速效钾(AK)和硝态氮(NO3--N)是影响该区域农田土壤AOA和AOB群落发育的主要因子。总体而言,攀枝花干热河谷区不同海拔农田土壤AOA和AOB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土壤硝态氮、速效钾和有机碳是影响AOA和AOB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干热河谷区农田红壤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海拔分布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射血分数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普罗布考及家庭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心功能指标、血脂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水平高于治疗前,LVSD、LVEDD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各指标比较,实验组的LVEF水平更高,LVSD、LVEDD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G、TC及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的各指标比较,实验组的TG、TC及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射血分数,改善血脂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58.
设计结合不同化学结构底物的酶结合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湿实验要筛选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个突变体来寻找对特定配体结合的突变体,此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为了加快筛选过程,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工作流程,将分子建模和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生成具有高富集率的突变文库,用于高效筛选能识别特定底物的蛋白质突变体. M. jannaschii酪氨酰tRNA合成酶(Mj. TyrRS)能识别特定的非天然氨基酸并催化形成氨酰tRNA,其不同的突变体能够识别不同结构的非天然氨基酸,并且已经有了许多报道和数据的积累,因此我们使用TyrRS作为一个例子来进行此筛选流程的概念验证. 基于已知的多个Mj. TyrRS的晶体结构及分子建模的结果,我们发现D158G/P是影响残基158~163位α螺旋蛋白骨架变化的关键突变. 我们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含有687个突变体的测试数据中,与随机突变相比,分子建模和打分函数计算排序可以将目标突变体的富集率提高2倍,而使用已知突变体和对应的非天然氨基酸数据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校准后,筛选富集率可提高11倍. 这种分子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计算和筛选流程非常有助于Mj.TyrRS的底物特异性设计,可以大大减少湿实验的时间和成本. 此外,这种新方法在蛋白质计算设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9.
目的: 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对比同时间动、静脉血中信号的连续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 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 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监测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 例,连续同时桡动脉、颈内静脉逐搏取血,测定PaO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同时段动、静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分别比较患者血氧分压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同时段动、静脉血气是否都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患者动脉、静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 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 共6例患者,抽取动、静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5~16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5~16次心跳,全部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所有患者动脉血气中PaO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是(9.96±5.18)mmHg,是均值的(8.09±2.43)%。患者静脉血气中PaO2波动幅度并不明显,为(1.63±0.41)mmHg,是均值的(3.91±1.22)%,与动脉血气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同时连续逐搏动、静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有明显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静脉血气几乎没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很弱),说明动脉血气波浪式信号主要是由于肺通气过程中吸气和呼气期产生肺泡中氧分压规律性上升和下降,通过离开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氧气压力平衡的动脉化血液,经过左心室搏血进入动脉血管系统所致。  相似文献   
60.
目的: 为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前文已对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开始前脐带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差值进行了人群组间分析;而本部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个体化分析。方法: 在产前经所有胎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呼吸之前在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分别连续逐搏取血,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计算分析脐带静脉和脐带动脉的异同和动态变化。结果: 虽然准备了数十产妇,但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同一时间的PuvO2显著高于PuaO2P均<0.01),平均相差(24.17±7.09) mmHg;而PuvCO2显著低于PuaCO2P均<0.01),平均相差(-7.67±3.70) mmHg。在同一时间的Puv-uaO2显著高于Puv-uaCO2P<0.05)。结论: 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前,全部氧气供应由脐带静脉运输,只要胎盘开始剥离则新生儿的PuaO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当PuaO2达到触发呼吸阈值(最低值)诱发第一次吸气开始其自主呼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