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4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n present paper,one of the T-DNA insertional embryonic lethal mutant of Arabidopsis is identified and designated as acd mutant.The embryo developmant of this mutant is arrested in globular stage,The cell division pattern is abnormal during early embryogenesis and results in distubed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Most of mutant embryos are finally degenerated and aborted in globular stage,However,a few of them still can germinate in agar palte and produce seedlings with shoter hypoctyl and distorted shoot meristem.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he phenotype of this mutant,the joint fragment of T-DNA/plant DNA is isolated by plasmid rescue and Dig-labeled as probe for cDNA library screening.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analysis and similarity searching,a 936 bp cDNA sequence(EMBL accession #:Y12555)from selectoed positive clone shows a 99.8%(923/925bp) sequence homolgy with Alanyl-tRNA Synthetase(AlaRS) gene of Arabidopsis thaliana.Furthermore,the data of in situ hybridization experiment indicate that the expression of Ala RS gene is weak in early embryogenesis and declines along with globular embryodevelopment in this mutant Accordingly,the reduced expression of Ala RS gene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early embryogenesis of this lethal mutant.  相似文献   
102.
血水草地下部分白屈菜红碱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个单波长扫描测定血水草地下部分白屈菜红碱含量的方法,药材以95%的乙醇提取在320nm处测定,回收率为96.3%(CV=2.39%),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3.
氨对脑星状胶质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氨(氯化铵)对体外培养之星状胶质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高氨环境下,胶质细胞首先出现空泡变性,之后胞浆内出现细小的嗜碱性颗粒,细胞之间的间隙随着氨浓度的增大及氨作用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细胞的分支状或星状突起显得粗大、清晰。当氨浓度达10mmol/L、氨作用时间延长至72小时时,可见胶质细胞出现核浓缩及崩解坏死现象。观察结果提示:高氨环境下胶质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同时或相继出现,由此其功能代谢也将发生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有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在氨中毒时所出现的种种异常有关,其确切作用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4.
小麦PAL基因的克隆及赤霉菌诱导下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基因保守区域从小麦抗赤霉病材料苏麦3号中克隆获得4个PAL基因,分别命名为Ta PAL1、Ta PAL2、Ta PAL3、Ta PAL4。4个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open reading frame)长度分别为2142 bp、2016 bp、2118 bp和2139 bp,分别编码714个、672个、706个和713个氨基酸。基因序列比对发现其相似性达到88.35%,所编码的氨基酸相似性为91.92%,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4个基因都包含HAL-PAL结构域及PAL结构域。通过接种禾谷镰刀菌,利用荧光定量PCR对PAL基因进行表达分析发现,4个PAL基因全部为上调表达,其中Ta PAL2、Ta PAL3和Ta PAL4最为明显。PAL基因的上调表达,说明PAL基因在小麦抵抗赤霉病菌侵染的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黄褐斑应用激光联合氨甲环酸、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 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 年6 月~2014 年6 月期 间我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黄褐斑女性患者117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平均分为三组,即激光组、药物组、联合治疗组各39 例。 激光组单纯应用激光治疗,药物组应用氨甲环酸、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治疗,联合治疗组应用激光联合氨甲环酸、谷胱甘肽及维 生素C 治疗。对比三组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及黄褐斑颜色评分、临床疗效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治疗后黄褐斑面积及 黄褐斑颜色评分显著低于激光组、药物组及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激光组及药物组(P<0.05)。药物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其他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激光联合氨甲环酸、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 治疗黄褐斑的疗效确切, 可以有效改善黄褐斑面积及颜色,安全性佳,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6.
厌氧氨氧化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厌氧氨氧化(ANAMMOX)是指厌氧氨氧化细菌在厌氧条件下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将氨氮氧化为氮气的过程。由于在节能降耗和环境友好上的独特优点,基于厌氧氨氧化原理的脱氮技术被公认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生物脱氮技术,因此自发现以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综述近年有关厌氧氨氧化细菌、厌氧氨氧化机理、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污水处理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厌氧氨氧化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7.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具有厌氧氨氧化作用的细菌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该菌在生物脱氮过程的应用。对稳定运行、氨氮转化率及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0%及80%左右的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底部取活性污泥,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取活性污泥细菌总DNA,利用特异引物Pla46rc/Amx820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的厌氧氨氧化菌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及BLAST分析,结果表明该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存在的厌氧氨氧化菌与Candidatus Kueneniastuttgartiensis和Candidatus Brocadia anammoxidans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达99%,进化分析证明与Candidatus Kuenenia stuttgartiensis进化上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血钾水平以及低血钾发病率的差异;探讨STEMI患者中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血钾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PCI)患者371例,其中男303例,女68例,平均年龄(56.1±11.7)岁.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对照组)161例,其中男性131人,女性30人,平均年龄(56.8±10.3)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将血钾含量<3.5mmol/l定义为低血钾,比较2组间血钾含量及低血钾发病率.根据直接PCI之前是否发生原发性室颤和持续性室速,将STEMI患者分为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本组数据所指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仅包括直接PCI之前发生的原发性室颤和持续性室速,其中原发性室颤24例,持续性室速11例.比较2组间血钾水平.结果:血钾含量STEMI患者(3.81±0.49)低于对照者(4.03+0.4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P<0.001).低血钾发病率STEMI(22.6%)高于对照者(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3,P<0.001).STEMI患者中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血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急性期存在血钾的下降,我们需要积极纠正低血钾,但低血钾与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无必然联系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9.
云南地区热泉中氨氧化菌丰度对环境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热泉中的氨氧化菌对于理解全球氮循环作用至关重要,而人们对于热泉中环境条件对氨氧化菌丰度分布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研究云南热泉中氨氧化菌的丰度以及热泉环境因子(例如:温度、氨浓度及pH等)对氨氧化菌丰度的影响。【方法】在所选取的热泉中,采集沉积物、菌席或泉华样品。使用RNA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及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对样品中各微生物种群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所选取的热泉沉积物、菌席或泉华中微生物总量大约为108-109细胞/g。其中,氨氧化古菌(AOA)占样品中微生物总量的0.02-1.32%,而氨氧化细菌数量低于检测下限。地球化学参数和AOA相对丰度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氨氧化古菌相对丰度值与NH3、NO2-、NO3-浓度和温度等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而其与Fe2+和及盐度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在所调查的热泉中,氨氧化微生物种群主要由AOA组成,AOA在热泉中的氨氧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热泉中多个环境因子一起控制着AOA丰度在不同热泉中的分布特征,而某些环境因子,如盐度-和Fe2+浓度,可能不是控制AOA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0.
厌氧氨氧化菌富集培养物对羟胺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羟胺是厌氧氨氧化的重要中间产物,本研究旨在探明厌氧氨氧化菌对羟胺的转化特性。【方法】采用厌氧氨氧化菌富集培养物,以羟胺和亚硝酸盐为基质进行分批培养试验,检测反应液中基质和产物的消涨情况。【结果】不接种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时,羟胺和亚硝酸盐具有化学稳定性,彼此不发生化学反应;接种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后,羟胺和亚硝酸盐发生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有中间产物氨的产生和转化,最大氨氮积累浓度为0.338mmol/L;液相中总氮浓度从起始的4.694mmol/L降至结束时的0.812mmol/L,转化率为82.7%。羟胺和亚硝氮浓度均为2.5mmol/L时,羟胺最大比污泥转化速率为0.535mmol/(gVSS.h),是厌氧氨氧化反应体系中氨氮最大比污泥转化速率的1.81倍。将羟胺浓度提高至5.0mmol/L时,羟胺和亚硝氮转化速率分别提高26.7%和120.7%,最大氨氮积累浓度为0.795mmol/L;将亚硝氮浓度提高至5.0mmol/L时,羟胺和亚硝氮转化速率分别提高6.9%和9.0%,最大氨氮积累浓度为1.810mmol/L。【结论】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能够转化羟胺,其对羟胺的转化速率高于对氨的转化速率。羟胺相对过量可显著加快羟胺和亚硝酸盐的转化速率,亚硝酸盐相对过量对羟胺和亚硝氮转化速率影响不大,提高羟胺或亚硝氮浓度均会增大中间产物氨氮的积累。实验现象可用van de Graaf模型解释,对于进一步开发厌氧氨氧化工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