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侵染半夏的两种病毒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自然感染的半夏(Pinelliaternata)为材料,经粗提纯后检查到一种线状病毒和一种球状病毒,用两种方法对担提纯样品中的病毒粒子进行了分离纯化。10%-70%连续甘油梯度80000g离心150分钟获得两条病毒带,经紫外吸收测定均为强的核蛋白吸收峰,病毒粒子检查分别为球状和线状病毒粒子,线状病毒经浓缩收集为均一成份.与芋花叶病毒(Dasheemmosaicvirus,DMV)抗体有强的阳性反应。粗提纯样品经0.8%琼脂糖凝胶电脉分离为一条蛋白带,该条带回收后经紫外吸收测定为核蛋白吸收峰,电镜下检查为均一的球状病毒,以TMV为对照、醋酸铀(UAC)负染后测得该球状病毒(pinelliasphericalvirus1.PsV-1)的大小为31.7nm;戊二醛固定后磷钨酸(PTA)负染测得PsV—1的大小为34.0nm。各组分经SDS-聚丙烯酸胺凝焦电泳分析测得线状病毒和球状病毒的外壳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0KD和28KD。初步确定线状病毒为DMV.球状病毒PsV—1为侵梁天南星科半夏的一种新病毒。  相似文献   
82.
ω—芋螺毒素线性肽合成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不同偶合方法及裂解条件对ω-芋螺毒素及其衍生物线性肽合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Boc/Bzl策略、Fmoc/But策略、手工及仪器对总偶合率影响较小,但裂解条件及保护策略对肽-树脂裂解影响很大,氟化氢体系裂解Boc/Bzl法合成树脂副产物较多,且主链易发生断裂,以低高法裂解效率最高。三氟乙酸体系裂解Fmoc法合成树脂效率高,主要副产物是含Trt基的线性肽,增加1,2-二巯基乙醇可提高肽纯度。  相似文献   
83.
泉薯830系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菜用甘薯新品种,具有茎叶生长快、产量高、食用品质佳等优点,适宜作为蔬菜利用;单次采收产量达30t/hm2左右,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栽培上要采取合理密植、及时施肥、适时采收等配套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4.
福薯1号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广薯62为母本,A48、福薯26等8个品种为父本计划集团杂交获得的优质甘薯种质。该种质作为亲本材料具有开花习性好、结实率高的特点,杂交获得的后代品系具有入选率高、食味品质好、商品品质优、抗病性强等特点,利用福薯1号为母本已选育出3个品种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或福建省审定。  相似文献   
85.
目的:从中国南海长距芋螺中克隆出新的芋螺毒素序列并用固相方法合成该毒素,测定其折叠后的二硫键配对方式并初步研究其药理学特性。方法:根据芋螺毒素A超家族保守的信号肽序列设计引物,通过3'-RACE扩增,从芋螺毒腺管中克隆出新的毒素基因;采用Fmoc-固相法合成线性多肽,通过空气氧化折叠获得含二硫键的折叠产物,用两步氧化折叠法测定多肽的二硫键连接方式;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初步研究其药理学特性。结果:发现-种新的α-芋螺毒素Dil.1的cDNA序列,其成熟肽序列为CcVIESCHSNHIDECES;该肽二硫键连接方式以C1-C4、C2-C3为主,以C1-C3、C2-C4连接为辅,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各亚型活性较弱。结论:Dil.1是-种新的α4/7型芋螺毒素,其折叠方式以C1-C4、C2-C3连接为主。  相似文献   
86.
目的:从来自中国南海的4种芋螺中克隆出包含完整3’和5’非翻译区的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全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及进化分析。方法:根据各种生物PDI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利用3’和5’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克隆出PDI全基因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各芋螺PDI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从中国南海玉女芋螺、黑星芋螺、堂皇芋螺、桶形芋螺cDNA中克隆出包含有完整3’和5’非翻译区的PDI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各芋螺之间的同源性大于90%,而与对虾、人类、酿酒酵母的同源性均小于60%;各芋螺PDI与其他生物的2个活性位点序列高度保守,而底物结合位点具有物种特异性,进化树显示各芋螺PDI的特征可能受其捕食食性影响。  相似文献   
87.
目的:优化重组芋螺毒素K41 (CTX-K41)的表达条件.方法:以不同接种比例、不同浓度IPTG、不同诱导时间、不同诱导温度、不同培养基pH值对含有pCTX-K41的E coli工程菌进行诱导表达,用Tricine-SDS-PAGE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接种比例为1∶200,诱导时间为4h,IPTG.浓度为0.4mmol·L-1,诱导温度为30℃时,培养基pH值为5.0时CTX-K41的表达量最高.结论:已成功优化了重组蛋白CTX-K41的表达条件.  相似文献   
88.
以抗旱性弱的‘兴芋-1’和抗旱性强的‘兴芋-2’芭蕉芋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及复水对芭蕉芋干物质以及N、P、K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以明确干旱条件下芭蕉芋干物质的构成特点及N、P、K吸收分配特性,为芭蕉芋节水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芭蕉芋的生长,降低了根茎、茎和叶中干物质积累及其在根茎中的分配,而促进了根中干物质积累与分配。(2)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芭蕉芋对N、P、K的吸收和积累,且N、K的降幅大于P,同时也改变了N、P、K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3)干旱胁迫条件下,N优先向芭蕉芋叶中分配,而P和K优先向根和叶中分配,同时这些变化存在品种差异,抗旱性强的‘兴芋-2’受影响程度小于抗旱性弱的‘兴芋-1’,但‘兴芋-2’根茎中K的分配率降幅大于‘兴芋-1’。(4)复水后芭蕉芋茎、叶恢复效果优于根茎,P吸收积累的恢复效果优于N和K,但短期复水的补偿效应仍不足以弥补干旱胁迫的伤害。研究发现,干旱胁迫增加了芭蕉芋根、叶中矿质元素的分配比例,增强其渗透调节能力,提高其耐旱性;干旱条件下抗旱性强的芭蕉芋品种‘兴芋-2’的K利用率低于抗旱性弱的品种‘兴芋-1’。  相似文献   
89.
红芽芋驯化苗对盐胁迫的光合及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森荣  尹明华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2):2499-2506
为探讨江西铅山红芽芋的耐盐机制,以其组培移栽驯化苗为材料,研究了盐胁迫对其生物量积累、光合特性、荧光特性等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红芽芋幼苗生物量和根冠比在低盐胁迫下(50 mmol·L-1)得到显著促进,而在高盐胁迫下(100~250 mmol·L-1)受到显著抑制。(2)低盐胁迫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瞬时羧化效率(CUE)比对照(0 mmol·L-1)显著增加,细胞间CO2浓度(Ci)比对照显著下降,蒸腾速率(Tr)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高盐胁迫幼苗的PnLsWUECUEGs较对照显著下降,Ci比对照显著增加。(3)低盐胁迫幼苗的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比对照显著增加,初始荧光(F0)较对照显著下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捕获激发能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高盐胁迫幼苗的F0FmFv/FmFv/F0、ΦPSⅡFv′/Fm′和qP均较对照显著下降,NPQ比对照显著增加。(4)各盐胁迫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先升后降,并以低盐下最高;可溶性总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比对照显著增加;丙二醛含量和质膜透性相对值在低盐胁迫下无显著变化,而在高盐下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在低盐胁迫下无显著变化,而在高盐胁迫后开始显著下降。研究发现,江西铅山红芽芋移栽驯化苗的耐盐阈值为 50 mmol·L-1,其能够诱导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主要保护酶活性,稳定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增加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提高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维持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有效启动非辐射热能量耗散机制来保护了光合机构,最终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生物量。  相似文献   
90.
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like(SPL)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转录因子,均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SBP结构域(SQUAMOSA-PROMOTER BINDING PROTEIN)。本研究通过SBP结构域的隐马尔可夫模型、Blastp、CDD和SMART等程序从栽培甘薯的二倍体近缘野生种三裂叶薯(Ipomoea triloba L.)全基因组中鉴定出26个SPL基因家族成员。它们不均匀分布于三裂叶薯的12条染色体上。利用系统进化分析将新鉴定的26个三裂叶薯ItbSPL基因和来源于苔藓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116个SPL基因构建进化树,并根据拟南芥AtSPL基因家族的分类标准将26个ItbSPL基因家族分为7组。GSDS 2.0基因结构和MEME 4.12.0保守基序分析表明,不同进化分支中的ItbSPL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数目及其蛋白基序组成差异明显。利用拟南芥中已知功能的SPL对ItbSPL基因的功能进行预测,发现三裂叶薯ItbSPL家族基因成员可能与植物开花、逆境胁迫、次生代谢产物等生物学过程相关。通过预测microRNA156(miR156)的作用位点发现,在26个ItbSPL基因中14个含有miR156的作用位点,其中13个ItbSPL基因具有PCR扩增产物。利用qRT-PCR检测13个候选靶基因及miR156在三裂叶薯叶、茎、根中的表达量,发现13个ItbSPL均在茎中的表达量最低,显著低于叶与根中的表达,而miR156则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根中的表达量最低,初步推测这13个ItbSPL是miR156的靶基因。以上研究结果为六倍体栽培甘薯SPL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进化分析及功能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