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芋中多酚氧化酶的某些催化特性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芋中多酚氧化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为7.6,最适温度为10℃,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时的Km=0.115mol·L-1,Vmax=0.600OD·min-1。硫脲和抗坏血酸完全抑制酶活性,抗坏血酸抑制表现出滞后性。SDS对酶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72.
《生理通讯》2009,28(5):127-127
秋冬之际,似玉如脂的芋头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时鲜美味。芋头俗称毛芋、芋艿,属天南星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芋头作为蔬菜或杂粮,在古代农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受到人们普遍喜爱。唐代王维诗云:“香食青菰米,嘉蔬紫芋羹”;  相似文献   
73.
葫芦巴籽由种皮、胚乳和胚组成。采用物理方法将胚乳层中的多糖剥离纯化,残渣分别用溶剂提取葫芦巴油、用含有活性物水溶液提取薯芋皂甙,最后得到蛋白粉。同时对提取物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我们提出的深加工工艺具有产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74.
μ芋螺毒素基因的串联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芋螺毒素是一类小分子多肽,专性作用于生物系统的离子通道及其它神经递质。针对自然产芋螺毒素产量小、采集、提取困难等因素,采用基因表达的方法,将μ-芋螺毒素基因进行串联,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有效地表达。  相似文献   
75.
《生命科学》2006,18(3):213-213
蛇蝎入药“以毒攻毒”,可曾想到形似芋艿的芋螺毒素也可入药,而且不亚于前者?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戚正武院士为首的课题组从6种南海芋螺中首次纯化及克隆得到100多种新毒素,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性疾病新药提供了可能性,相关项目还获得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盛产于我国南海的各色芋螺,猎捕时会冷不防地向小鱼虾等发射一枚枚“毒箭”,使之麻痹后吞而食之。至今发现有500多种这样的小芋螺,它们总共能产生5万多种不同结构与功能的毒素。因此,国  相似文献   
76.
魔芋微型试管芋(拟球茎)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魔芋愈伤组织的基础上,研究了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等因素对试管芋形成的影响。魔芋愈伤组织在添加6-BA3.0 mg.L-1、NAA0.5 mg.L-1、IBA0.5 mg.L-1、KT5.0 mg.L-1的MS培养基上,20 d后形成大量不定芽。待不定芽生长至约0.5~1 cm时,将温度控制在15~20℃之间,不定芽基部膨大,2个月后形成多达10个以上的微型种芋,种芋之间以愈伤组织相连。将微型种芋连同愈伤组织取出,栽培到适当的基质中,浇灌营养液使基质保持湿润,自然条件下萌发,出苗率在90%以上,叶片多达18片,当年每块微型种芋可形成5 g以上的多个子芋。  相似文献   
77.
ω-芋螺毒素及其在 Ca2+通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ω-芋螺毒素(ω-CTX)——一组含25—29个氨基酸残基的亲水肽,已能人工合成,是近年从海产软体动物中发现的专一作用于电压敏感性钙通道的突触前阻断剂,利用它和双氢吡啶类药物可将细胞膜的 Ca2+通道区分为不同亚型.  相似文献   
78.
为了探索适宜的磷肥用量,提高鲜食型甘薯的经济产量和磷肥利用率,以徐薯32为例,于2018—2019年进行两年的田间试验(土壤有效磷含量为31.70 mg·kg-1),比较了不同施磷量对鲜食甘薯产量、品质、磷积累和磷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施磷水平(P2O5),分别为0(P0)、25(P25)、50(P50)、75(P75)和100 kg·hm-2 (P100)。结果表明: 1)与P0相比,施磷显著提高了鲜薯产量和商品薯产量,以P75处理最高,其次为P50处理,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施磷显著提高了薯块中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在P50处理下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3)在生育期90~120 d,施磷显著提高了甘薯的磷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4)磷表观利用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下降,磷农学效率则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先升后降,在P50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鲜薯产量、品质、经济产量和磷肥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P2O5的适宜用量为50 kg·hm-2。  相似文献   
79.
我国薯芋皂甙元的工业生产和资源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对我国薯芋皂素(Diosgenin)的工业生产进行了概略回顾,对各种工艺流程进行了比较,并介绍了薯芋属植物的资源现状。  相似文献   
80.
侵染半夏的两种病毒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自然感染的半夏(Pinelliaternata)为材料,经粗提纯后检查到一种线状病毒和一种球状病毒,用两种方法对担提纯样品中的病毒粒子进行了分离纯化。10%-70%连续甘油梯度80000g离心150分钟获得两条病毒带,经紫外吸收测定均为强的核蛋白吸收峰,病毒粒子检查分别为球状和线状病毒粒子,线状病毒经浓缩收集为均一成份.与芋花叶病毒(Dasheemmosaicvirus,DMV)抗体有强的阳性反应。粗提纯样品经0.8%琼脂糖凝胶电脉分离为一条蛋白带,该条带回收后经紫外吸收测定为核蛋白吸收峰,电镜下检查为均一的球状病毒,以TMV为对照、醋酸铀(UAC)负染后测得该球状病毒(pinelliasphericalvirus1.PsV-1)的大小为31.7nm;戊二醛固定后磷钨酸(PTA)负染测得PsV—1的大小为34.0nm。各组分经SDS-聚丙烯酸胺凝焦电泳分析测得线状病毒和球状病毒的外壳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0KD和28KD。初步确定线状病毒为DMV.球状病毒PsV—1为侵梁天南星科半夏的一种新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