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2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807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本文扼要回顾了松萝属石萝亚属(Usnea subgenus Neuropogon)地衣研究简况,根据形态、化学、分布三者综合的现代地衣物种概念,确认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只存在两种石萝即南极石萝(Usnea antarctica)和簇花石萝(Usnea aurantiaco-atra)。除形态、化学特征描述外,详述了这两种石萝在菲尔德斯半岛的生境与分布特征。其中,在藓丛生境中的簇花石萝群体性状分化及其与石生群体性状的比较和讨论是文献中尚未见到的,而生长在木板上的南极石萝则属罕见,其平均生长速率估算为每年增长0.4—1.1mm。在化学上,这两种石萝均属于化学型I和化学型Ⅲ,而化学型Ⅱ(含有norstictic,salazinic andusnic acids)不存在于该半岛的两种石萝中。  相似文献   
42.
利用52个家蚕品种在春秋两个季节的试验资料,对万头茧层量及其构成因素作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诸因素对万头茧层量的作用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为幼虫生命率和茧层率在不同季节中的作用相对地变化。结合育种实践指出:(1)春用蚕品种的选育应在保证生命率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茧层率和全茧量,而夏秋用品种的选育应在保证茧层率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生命率和全茧量。 (2)为提高选择效果,春蚕期育种应以选择茧层率为主,夏秋期育种应以选择生命率为主。  相似文献   
43.
蚕豆在重金属污染条件下数量性状的分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运用正交设计方法,经过4代的原位种植实验,研究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Pb^2+、Cd^2+、Hg^2+、Zn^2+对同一蚕豆种质在株高、首次开花时间、每株结豆荚数、单位豆荚豆数数(每20个豆荚)、种子的重量(50粒)等数量性状的代内和代间分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种植代仙,低深度的重金属除使开花时间以外的各数量性状指标程度不同有刺激升高作用;高浓度则使性状明显受到抑制。对于属除使开花时间以外的各数量性  相似文献   
44.
阐明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是评估性状分类价值以及揭示类群关系和进化过程的前提。本文根据泡沙参复合体内6个天然居群的材料,利用居群样本分析、子代测定和杂交试验等手段,结合统计学方法对该复合体一些在以往类群划分中起鉴别作用的形态性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叶形、叶缘锯齿数目和大小、茎叶被毛、花萼裂片齿数、花梗长短等性状都是遗传性比较强的性状,而且性状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这些性状在居群内呈现连续变异且变异幅度非常大,以致于变异的两个极端个体被分别作为不同的种处理。通过对野外居群样本的统计分析和对极端变异类型个体所进行的子代测定及其人工杂交,进一步证实上述性状是受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其变异幅度大,变异式样中并不存在任何程度的间断性,因而至少在本复合体内没有鉴别意义。因此,以往建立在上述性状变异基础上的3个类群(A.biformifolia Y.Z.Zhao;A.bockiana Diels和A.polydentata P.F.Tu et G.I.Xu)均不成立。最后,本文对形态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及其与类群划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5.
本文制备了新型隐球菌L型高渗培养基。新型隐球菌L型的特征为:革兰氏染色性改变;大小不一;能通过孔径0.8μm的滤器;电镜检查细胞壁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在高渗液体培养基中,新型隐球菌L型缓慢生长、不易回复;在高渗平板上则易回复。稳定、不稳定隐球菌L型的生化反映与其酵母型相似,但稳定L型的同化能力及尿素分解能力减弱。新型隐球菌形成L型后,其形态、培养特性及生化反映发生变异,这在菌种鉴定与临床检验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46.
经引种栽培,作者观察研究了野生掌叶复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栽培性状,包括植株形态、花果期、产量、果实大小等。通过对11个单株个体性状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单株产量、可育花比例、果实大小方面个体间差异极大。认为掌叶复盆子适合驯化栽培,野生种群中有很大的选优潜力。  相似文献   
47.
焦端贵 《蛇志》1991,3(3):6-7
本文首次报道了五步蛇身体主要部位的数量性状与其排毒量的关系。其中我们发现与排毒量有关的部位是头积、体粗、体重、佛指长。  相似文献   
48.
野生大豆地理群体的性状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晶 《生物学通报》1991,(11):20-21,34
中国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故乡,其原始种野生大豆(Glycine·soja)在我国大陆有大面积分布。种子富含蛋白质,是世人所瞩目的野生高蛋白基因资源。分布范围大约北纬24°—53°N,东经98°—135°E。其白花变种(G·soja var. albiflora)广见于东北和华北两大遗传多样性中心。狭叶白花变型(G·soja f. angustifolia)主要见于东北;华北和南方少见。狭叶变型(G·soja f. lanceolata)北方分布较多。野生大豆种子极小,一般百粒重在3克以下。在天然野生群体中通常还存在一类G·soja向G·max进化的中间过渡型半野生种(G·gracilis),种子较大,百粒重一般达到3—7克。电泳测定,天然野生群体中的酶或蛋白质标记基因证明,野生大豆是较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天然异交率  相似文献   
49.
酸模叶蓼性状变异式样的统计分析及分类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结合引种栽培试验,对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性状变异的实质和规律进行了研究,证明酸模叶寥植株的高度和节部膨大程度明显受环境条件影响,且两者的变异是独立的,没有相关性,因而不宜作为分类的依据。根据对原始文献和大量标本的考证,作者提出将酸模叶蓼与节蓼(P. nodosum Pers.)归并,并取消变种绵毛酸模叶蓼(P.lapathifolium var. salicifolium Sibth.)。  相似文献   
50.
中国夹竹桃目的形态演化趋势及其进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秉滔   《广西植物》1982,(4):165-170
本文探讨了中国夹竹桃目主要器官分类性状的进化趋势,发现了中国夹竹桃目有关花萼、花冠、副花冠、雄蕊、花粉、子房和果实等分类性状密切关系和演化的规律性(图1),从而在作者参考蒋英教授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夹竹桃目各分类群的进化系统(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