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植物3个中国新记录种:三色槌柱兰(Malleola insectifera)、腐生齿唇兰(Odontochilus saprophyticus)和白花曲唇兰(Panisea albiflora)。  相似文献   
882.
报道了在广西柳州市市区附近一岩溶洞穴发现的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属一新种,并命名为李氏唇柱苣苔。本种与寿城唇柱苣苔及百寿唇柱苣苔相近,与寿城唇柱苣苔的主要区别在于植株体形、叶和花较大,叶为长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叶缘具锯齿,每花序1-3花,退化雄蕊3而与之不同;与百寿唇柱苣苔的区别主要在于叶缘具锯齿,每花序仅1-3花,花药背部密生紫色髯毛,退化雄蕊3而不同。  相似文献   
883.
四种杓兰的菌根结构及其周年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倩  李树云  胡虹 《广西植物》2009,29(2):187-191
对黄花杓兰、云南杓兰、西藏杓兰和紫点杓兰四种高山杓兰成年植株的根进行了一个生长周期的切片观察。发现四种杓兰的的菌根结构及其在一个生长周期中的动态变化有以下共同特征:在其成年生活期的各个时期,都有真菌入侵形成内生菌根结构,菌丝在其根部皮层细胞内有四种存在状态:(a)咖啡色或黄色、菌丝扭结缠绕而成的大菌丝结;(b)灰褐色或黄色、由片断菌丝组成的大菌丝结;(c)无色、零散的菌丝;(d)橘红色和黄色、菌丝形态模糊的小菌丝结。真菌的入侵-消解在其成年生活期中周而复始地进行,四种状态的菌丝是处于入侵-消解循环不同阶段的菌丝。并由此对高海拔环境下二者的共生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真菌侵入杓兰根部以获得自身生存和繁衍所需的营养物质,杓兰利用真菌菌丝消解后的营养物质,进行混合营养。  相似文献   
884.
海南隔距兰属植物6个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片法对海南产隔距兰属植物6个种,即:大序隔距兰Cleisostoma paniculatum(ker—Gawl.)Garay、短序隔距兰C.striatum(Rchb.f.)Garay、短茎隔距兰C.parishii(Hook.f.)Garay、金塔隔距兰C.filiforme,(Lindl.)Garay、尖喙隔距兰C.rostratum(Lodd.)Seidenf.、红花隔距兰C.williamsonii(Rchb.f)Garay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大序隔距兰2n=2x=38:36m+2sm;短序隔距兰2n=2x=38=2M+36m;短茎隔距兰2n=2x=38=2M+34m+2sin;金塔隔距兰2n=2x=38=38m;尖喙隔距兰2n=2x=38=36m+2sin;红花隔距兰2n=2x=38=34m+4sm(2SAT)。主要由正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组成。除尖喙隔距兰核型分类为1A型外,其他的都为1B型。  相似文献   
885.
根据已报道的几种不同属的兰科植物ACO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引物,以萼脊兰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扩增方法克隆出萼脊兰ACO基因的部分片段,将其连接到pMD19-T质粒载体上进行测序.结果显示,该片段的长度为333 bp,序列和蝴蝶兰(Phalaenopsis hybrid)、卡特兰(Cattleya intermedia)、两棱蕾丽兰(Laelia anceps)的相应ACO片段的同源性分别达到达到99.7%、92.49%和92.19%;和大花蕙兰(Cymbidium hybrid)、石斛兰(Dendrobium crumenatum)的同源性分别是89.49%和89.19%.将此片段反向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221的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成功构建了萼脊兰ACO的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antiACO.  相似文献   
886.
1植物名称 西藏虎头兰(Cymbidium tracyanum L.Castler.)。 2材料类别 种子。 3培养条件 西藏虎头兰种子萌发培养基:(1)1/2MS;(2)MS;(3)1/2MS+100mL·L^-1洋芋;(4)MS+100mL·L^-1洋芋;(5)1/2MS+100mL·L^-1椰乳;(6)MS+100mL·L^-1椰乳。原球茎继代增殖培养基:(7)MS+NAA0.1mg·L^-1(单位下同)+100mL·L^-1洋芋;  相似文献   
887.
五唇兰(Doritispulcherrima Lindl.)的胚珠属于倒生型,具薄珠心,两层珠被.胚囊发育类型为双孢子葱型,授粉后约45 d形成七细胞八核的成熟胚囊.五唇兰未受精胚珠在离体培养初期对外源激素的依赖性很小,在没有外源激素的培养基上,大孢子母细胞也能经过减数分裂发育为二核胚囊.在培养后期,外源激素对胚囊发育的影响很大.在培养基无外源激素或仅含生长素或细胞分裂素时,雌配子体的发生过程不能顺利完成;在改良VW培养基上添加0.5 mg/L BA和0.1 mg/LNAA时,形成成熟胚囊.  相似文献   
888.
花叶千年木(Dracaena fragrans cv.massangeana Hort.)的各种单个器官(花被片、花芽、花序分枝、花序、成年态营养芽和幼态营养芽)在离体培养中被愈伤组织直接再生了.在这些单个器官的再生期间,一些规律性现象被观察到了.首先,单个再生器官种类的范围与分离外植体的器官在植物个体发育中被分化的时期有密切关系.从植株个体发育某个时期(时期A)分化的地上部分器官上分离的外植体能够分别再生下面这些地上部分器官:稍晚于时期A分化的器官,与时期A同期分化的器官和早于时期A分化的所有器官.其次,在这个范围内,究竟再生哪一种器官被再生取决于培养基中外源生长素的浓度.随着2,4-D浓度从0.005 mg/L逐渐升高到0.5 mg/L,单个再生器官的种类将按如下的次序变化:营养芽,花序,花序分枝,花芽,花被片.这些规律性现象将被用于诱导一个给定的被子植物地上部分器官的直接再生.  相似文献   
889.
野生五唇兰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兰科植物根部的内生真菌在兰科植物的整个生活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解不同生境不同类型的兰科植物内生真菌菌群的多样性, 作者于2004年7月至2005年10月, 以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作为实验材料, 对不同生境、不同形态的五唇兰植株根部的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附生于石上及生于杂木林或灌丛中、叶背绿色及叶背紫红色的五唇兰植株新鲜营养根段中共分离出83株内生真菌, 鉴定为19个属, 其中包括培养基筛选实验中分离出的30株14属。镰刀菌属(Fusarium)(24.1%)和丝核菌属 (Rhizocto-nia)(14.5%)为优势属。两种叶色的五唇兰内生真菌群落丰富度较为一致; 而两种不同生境中的五唇兰内生真菌群落丰富度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附生于灌木的五唇兰内生真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远高于附生岩石的。研究结果表明五唇兰内生真菌多样性更多地受生境的影响而不是受植株形态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0.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叶开唇兰原球茎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正交设计法探讨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叶开唇兰原球茎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BA对原球茎增殖和分化作用显著,NAA和KT作用不显著;原球茎增殖最佳培养基为改良KC+6-BA 2.0 mg/L+NAA 1.5 mg/L+KT 0.2 mg/L,原球茎分化最佳培养基为改良KC+6-BA 1.0 mg/L+NAA 0.5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