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 毫秒
81.
四川芭蕉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pecies Musa acuminatae Colla affinis, sed stirpe omnino non pruinosis; bracteis luteolis vel viridulo-flavidis; connatis perianthiis apice 5 lobatis, subaequilongis; distinetis perianthiis majoribus, 3.7—4.8 cm longis, apice acuminatis vel longe  相似文献   
82.
紫芋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紫芋(Colocasia tonoimo Nakai.)。 2材料类别地下球茎。 3培养条件不定芽诱导培养基:(1)MS+6-BA3mg·L-1(单位下同);不定芽增殖培养基:(2)MS+6-BA3;壮苗培养基:(3)MS+PP3330.1;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83.
芋螺毒素是一种具有丰富序列多样性且富含二硫键的多肽.因其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离子通道,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芋螺毒索又具有极大的潜在药用价值.面对庞大的芋螺毒素种类,需借助理论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研究,从而降低实验成本,为实验做出理论指导.本文基于二项式分布结合支持向量机算法对芋螺毒素离子通道活性类型进行了预测,jackknife交叉验证的总体精度和平均精度分别达到87.5%和86.8%.结果表明,本文所建模型能够用于芋螺毒素的离子通道活性预测,为基于芋螺毒素新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帮助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芋螺毒素基因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芋螺毒素和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与植物的生物碱一样,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芋螺毒素特有的二硫键骨架和化学修饰后特异的空间结构,使其具有特异的稳定性和药理学活性。对芋螺毒素基因的分析和新型基因的克隆筛选,是深入研究各种受体、离子通道及其亚型,进而在克隆表达的靶受体上设计和筛选高效新药的前提。芋螺毒素基因资源的研究在芋螺毒素新基因及其编码产物毒素肽的发现与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对该领域的新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5.
随着PCR反应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它们在现代科学研究、生产和生活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并且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快速发展.就PCR技术在芋螺毒素、海蛇毒素、海葵毒素及水母毒素等海洋生物多肽毒素基因克隆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6.
目的:优化PCR条件,建立能特异扩增出α-芋螺毒素基因片段的最理想PCR条件.方法:根据α-芋螺毒素基因保守的信号肽或内含子序列和非翻译区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了多组特异引物,并对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根据α-芋螺毒素基因保守的内含子序列为引物、引物浓度为0.1 μmol/L、退火温度为50℃时,能特异的扩增出α-芋螺毒素基因片段,分子量大约分别为180bp和300bp.结论:采用优化的PCR条件,能筛选出克隆新型的α--芋螺毒素基因片段的最理想引物,为α-芋螺毒素的化学合成、活性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7.
芋种质资源开花结实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保存在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中的芋属(Colocasia)种质资源的开花结实状况调查表明:(1)在自然条件下,所有滇南芋[Colocasia antiquorum (L.) Schott](2n=2x)中的野芋[即原C. esculenta (L.) var. antiquorum]和花用芋(即原C. tonoimo Nakai)资源全部开花;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开花状况表现为:魁芋(2n=2x)、多头芋(2n=3x)、魁子兼用芋(2n=3x)都不开花,国内多子芋中,紫柄多子芋(2n=3x)都不开花,乌绿柄多子芋(2n=3x)和绿柄多子芋(2n=3x)有部分品种开花,但开花的品种具有不确定性;来源于东南亚国家的多子芋中,绿柄多子芋(2n=3x)开花率高,花期长,另有1份紫柄多子芋(2n=3x)开花,与国内多子芋(2n=3x)差异较大。开花率表现为东南亚多子芋(2n=3x)等于或高于国内芋;国内芋中,二倍体大于三倍体。花期最长的是东南亚的绿柄多子芋(2n=3x),国内芋中,二倍体的开花率大于三倍体,二倍体的花期长于三倍体。(2)乌绿柄多子芋和花用芋的芽色都为红色,属于短附属器,其余类型的芽色为白色,属于长附属器。(3)在自然条件下,仅有2份紫柄野芋种质结实,其它种质未见结实。(4)本文还对不同类型芋的始花期、末花期、花期、单株花序丛数、单个叶轴花序数、单株总花序数、佛焰苞管部长度、佛焰苞檐部长度、附属器长、雄花序长、中性花序长、雌花序长等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8.
利用SRAP标记分析四川省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子水平研究四川省芋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芋种质资源的分类、保护和有效利用遗传资源以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使用28对SRAP引物组合对65份四川省不同地区芋种质资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NT-SYS 2.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树状聚类图。扩增出并检测到341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检测出12.18条带,多态性带251条,多态率73.6%。UPGMA树形图表明,所用的SRAP引物组合可以将65份材料分成5类,分别与这些材料在园艺分类学上按母芋和子芋的生长习性分类基本相符,与以芋叶心色斑颜色、叶柄中下部颜色、母芋芽色及母芋肉色4种形态性状组合描述具有相关性。研究表明,从四川省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下收集的不同类型芋种质资源间存在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RAP分析聚类结果与主要形态学性状分类基本一致,可以解释芋栽培种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89.
目的:从中国南海芋螺中克隆新的J超家族芋螺毒素,并进行序列和进化分析。方法:以芋螺毒腺管总RNA为模板,采用3′-RACE及巢式PCR的方法扩增J超家族芋螺毒素基因,并将得到的目的基因与pMD18-T载体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测序比对后,获得新的J超家族毒素,利用软件BioEdit、ClustalX及Mega5.05进行进化分析。结果:获得12个新的J超家族芋螺毒素前体肽序列,其氨基酸组成具有新颖性,在进化树上与已报道的J超家族毒素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结论:12个新的J超家族毒素与已报道的毒素序列之间的同源性较低,是J超家族新成员。  相似文献   
90.
利用徒手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营养器官中晶体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用化学方法对晶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芋营养器官中的晶体为草酸钙结晶体,形态上可以分为针晶和簇晶两大类。含针晶束的异细胞有3种类型:含发射型草酸钙针晶束异细胞(存在于叶片、叶柄、块茎中),含大型草酸钙针晶束异细胞(存在于叶片、叶柄、块茎、块茎皮中),含大量草酸钙针晶的管状异细胞(仅存在于不定根中)。草酸钙针晶也有散乱分布于块茎和不定根中的。草酸钙簇晶在叶片、叶柄、块茎、块茎皮、不定根中均有分布,且叶片、叶柄、块茎皮中的簇晶比块茎和不定根中的尖锐。芋营养器官中的草酸钙晶体很可能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防止动物的取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