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Zhu XM  Liu XH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3):261-265
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C)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重要内源性保护机制,即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前短时间内反复短暂再缺血处理,可明显减轻缺血组织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I-postC可在组织器官缺血事件发生之后实施,因而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I-postC实施方法、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的现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92.
PPENK-MIDGE-NLS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活体大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加体内免疫细胞合成分泌内源性阿片肽,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基因治疗是增加内源性脑啡肽(Enkephalin,ENK)的一种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但是以往的病毒、质粒等载体受到其自身免疫原性的限制并存在基因重组、原癌基因激活、抗细菌蛋白抗体产生以及基因表达改变等诸多问题。本研究采用非病毒、非质粒的微量免疫原定义的基因表达(Minimalistic immunological defined gene expression,MIDGE)方法构建前脑啡肽原(Preproenkephalin,PPENK)PPENK-MIDGE-NLS基因载体能克服病毒和质粒载体的上述缺点。用PCR技术扩增大鼠前脑啡肽原(Preproenkephalin,PPENK)外显基因,产物插入p EGFP-N1质粒,双酶切质粒获得包含启动子、目的基因、RNA稳定序列的线性载体,两端以不受外切酶作用的发夹样脱氧寡核苷酸序列(Oligodesoxynucleotides,ODNs)封闭。为保证载体的入核和表达效率,载体的一端连接了核定位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NLS)。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检测其转染效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组织内前脑啡肽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PPENK-MIDGE-NLS能够转染大鼠活体细胞并表达前脑啡肽蛋白,增加载体的量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转染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该载体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分析观察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及对其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84例,采集其感染处的细胞制作标本,送检。另外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观察记录对照组患者和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进行比较,调查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送检结果表明,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占71.43%,革兰阳性菌占21.43%,真菌占7.14%。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优质护理在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护理中,有显著疗效,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护理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昼夜节律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置人工光(6:00-18:00)暗(18:00-6:00)环境中,适应性饲养4周。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6:00组、12:00组、18:00组和24:00组,分别在相应的时间点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再灌注24 h后,观察昼夜节律对模型大鼠神经损伤症状,脑梗死范围,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MDA含量,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血清中内皮素(ET)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各组大鼠均具有明显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中24:00组大鼠的神经损伤症状明显轻于6:00组;6:00、12:00组大鼠脑梗死范围明显大于18:00、24:00组;18:00、24:00组大鼠SOD活性均显著高于6:00、12:00组,MDA含量均显著低于6:00组;24:00组大鼠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著低于6:00和12:00组,18:00组大鼠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著低于6:00;18:00、24:00组大鼠血清ET含量显著低于6:00组大鼠;24:00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显著低于6:00、12:00组;18:00、24:00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明显轻于6:00、12:00组。结论昼夜节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探讨糖原磷酸化酶BB对心脏直视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方法:10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分别于围术期多个时点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清糖原磷酸化酶B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并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程度.结果:血清糖原磷酸化酶BB于体外循环主动脉开放后最早达峰值,其峰值与cT...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MK80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c-fos基因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脑缺血用药后再灌注组,用药组在再灌注前经腹腔注射MK801(0.5mg/kg);分别于再灌注后2、6、24和48 h,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印迹观察海马CA1区c-fo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c-fos基因的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 h即开始增强,至再灌注后6 h达到高峰,24 h表达降低,至48 h又至高峰,但较再灌注6 h后较低。用药组海马CA1区c-fos基因的表达均较模型组的相应时间段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海马CA1区c-fos基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升高,MK801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c-fos基因的表达,对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8.
陈晓伟  池一凡 《生物磁学》2011,(10):1995-1997
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 ary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难以避免的,而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导致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 NO)合成及释放减少是导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 l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RI)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左旋精氨酸(1eft-arginine,L-Arg)与NO、MI/RI之间的联系、L-Arg对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L-Arg-NO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剂量之间关系以及L-Arg在CABG中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阐明提供外源性L-Arg通过L-Arg-NO通路促进体内NO的合成及释放,探讨左旋精氨酸在冠脉搭桥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
易小敏  张更  马帅军  刘克普  袁建林 《生物磁学》2011,(21):4027-4029,4042
目的:对现有的经腹部切口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探索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实验组大鼠16例,经背部切口进入腹膜后间隙,游离钳夹双侧肾动脉45min后开放血流,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伪手术组8例,不夹闭肾动脉,余步骤与实验组相同;对照组8例无处理。术后通过建模成功率、组织病理检查、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及氧化应激水平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15只成功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1天病理检查显示实验组肾组织出现广泛损伤,术后实验组’肾小管坏死评分、肾MDA水平、血肌酐及血尿素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背部切口钳夹双侧肾动脉可建立稳定的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该造模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且具备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建立的模型适合于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
黄健男  张瑞岩 《生物磁学》2011,(13):2584-2586
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缺血心肌组织在恢复血流供给后,其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加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微循环血流紊乱、细胞代谢失调、电解质平衡紊乱、细胞凋亡与坏死等,并伴随着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和毒性损伤以及炎症反应的激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过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物(TIMPs)是心肌组织中多种细胞分泌的内源性细胞因子,其作用涵盖了细胞外基质降解、炎症反应激活、调节血管功能、影响细胞凋亡与存活等众多病理生理过程,而这些过程均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