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9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34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17-丙烯胺-17去甲氧格尔德霉素(17-Allylamino-17-emethoxy-geldanamycin, 17-AAG)对球囊损伤后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2只、球囊损伤组(Balloon injury, BI组)12只及17-AAG治疗组(17-AAG组)12只。采用2F Fogarty球囊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组模型,17-AAG治疗组大鼠在建模后腹腔注射17-AGG(20 mg/kg 2d)。各组大鼠于球囊损伤3周后取损伤段颈总动脉,通过HE染色观察血管内膜形态学改变并评估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S)法检测血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评估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BI组、17-AAG组大鼠球囊损伤后颈总动脉内膜出现不同程度增生,内膜/中膜面积比(Intima area/Membrane area,I/M)均较Sham组显著升高(P0.05);17-AAG组的I/M较BI组明显下降(P0.05)。BI组、17-AAG组颈总动脉PCNA表达水平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较BI组显著降低(P0.05)。BI组、17-AAG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较Sham组显著升高(P0.05);17-AAG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程度较BI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17-AAG对球囊损伤后颈总动脉内膜增生存在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影响其增殖程度。  相似文献   
102.
本研究通过心电监护仪引导腔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为血液疾病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尖端定位,探讨该方法对血液病PICC置管患者置管全程中的良莠影响及护理对策。将100例血液病进行超声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测量、X线导管尖端定位法进行PICC尖端定位;试验组采用PM-12心电监护仪引导腔内心电引导三向瓣膜PICC尖端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术。分析、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液病患者置管过程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准确判断尖端位置的时效性,置管后出血、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率差异显著(p0.05)、CRBS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局部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操作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操作的满意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血液病患者进行心电定位PICC到端尖的准确率高,患者对该方法比较满意;但置管后穿刺点出血、感染的发生率高于传统体外测量、X线导管尖端定位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总结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探讨介入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所致咯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所致咯血患儿36例,行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选择300-700μm聚乙烯醇(PVA)微栓颗粒或微球颗粒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评价疗效,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门诊复查。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显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直接征象的诊出率为55.5%(20/36),16例为假阴性(44.4%),未发现假阳性病例;36例患者栓塞术后治疗即刻成功率为100%,复发率13.9%(5/36),复发时间出现于术后2-6个月,表现为再次咯血,但咯血量较初次封堵前减少,均行二次栓塞术。结论:介入治疗对于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所致咯血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明确、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为进一步减少复发风险,患者术前应仔细进行MSCTA检查,行全面DSA下血管造影,根据患者病变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永久栓塞剂,运用恰当的栓塞技术。  相似文献   
104.
蝇蛹金小蜂是铃木氏果蝇和黑腹果蝇的重要天敌,本研究以黑腹果蝇为寄主,测定了蝇蛹金小蜂云南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寿命。并在6个寄主密度梯度条件下研究了其寄生功能反应。结果显示蝇蛹金小蜂从卵到雌、雄成蜂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6.10 d和14.67 d,雌蜂平均寿命为49.76 d,平均产子代数为93.28头/雌,子代雌性比为55.76%。在黑腹果蝇蛹为5、10、15、20、25和30头的密度梯度下,蝇蛹金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其方程为Na=0.6261 No/(1+0.0632 No)。理论最高寄生量为N_a_(max)=9.0171,实际最高寄生量为7.00头(寄主密度为20头),蝇蛹金小蜂的寄生搜寻效应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结果,采自杨梅的蝇蛹金小蜂以黑腹果蝇作为寄主时具有较高繁殖力,较强的寄主适合度,是铃木氏果蝇和黑腹果蝇有效的生物防治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105.
高盐摄入不仅会带来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风险,而且会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作为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方式,其导致单个基因编码多种蛋白质,大大增加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的多样性,参与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但是,关于高盐摄入是否改变神经系统中基因的可变剪接事件目前还未报道。本文以黑腹果蝇作为材料,利用RNA测序分析其头部响应高盐摄入的基因可变剪接变化。结果发现高盐摄入改变黑腹果蝇头部信号转导、离子稳态、离子通道活性、离子转运和钙调蛋白结合等重要信号相关基因的可变剪接。进一步分析具体发生变化的基因的功能,发现它们在多个层面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证明高盐摄入改变神经系统重要基因的可变剪接,为理解高盐摄入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供更多的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早期发育特征研究,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 双须叶须鱼卵径3.7—3.9 mm, 吸水后的卵径可达5.1—5.3 mm。在水温10℃左右的条件下, 经历336.02h孵化出膜。根据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可将胚胎发育分为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孵化阶段共7个阶段34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12.4 mm, 第1天体色素出现, 胸鳍上翘, 鳃盖骨出现, 下颌原基出现; 第2天鳃弓原基出现; 第3天消化道出现, 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出现, 体表色素细胞带出现; 第5天口凹形成, 鳃丝形成; 第6天胸鳍褶, 背鳍褶, 腹鳍褶出现; 第7天鼻凹出现, 星芒状色素团出现; 第9天鳔前原基出现; 第11天尾鳍鳍条开始出现, 胸鳍开始颤动; 第13天鳔1室出现, 半规管形成; 第17天背鳍分化出来; 第21天腹部鳍褶变大, 舌颌骨清晰可见; 第28天脾脏出现; 第33天出现腹鳍鳍条; 第34天鳞片出现; 第85天稚鱼的形态与成鱼无异。双须叶须鱼是已报道裂腹鱼类卵径最大, 较四大家鱼卵周隙小, 是对高原隆起所导致的高寒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07.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裂腹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因过度捕捞, 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 在2009年中国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等级。研究通过研究巨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养护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 巨须裂腹鱼受精卵直径3.0—3.2 mm, 遇水开始具有微黏性, 随后脱黏, 经过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 孵化阶段, 在水温10℃的条件下, 经过460.67h孵化出来。初孵仔鱼体长9.9—1.1 mm, 心率48—50次/min, 鳃盖骨清晰可见, 下颌原基、尾鳍下骨原基可见。第2天鼻凹出现; 第3天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肩带原基出现; 第6天仔鱼上下颌开始张合; 第7天心血管分化结束, 仔鱼开始进入混合营养期; 第14天鳔一室和体侧色素带形成; 第26天肋骨原基出现; 第35天鳔二室出现, 卵黄囊耗尽; 第63天背鳍分化结束; 第83天臀鳍分化结束。巨须裂腹鱼胚胎具有独特的发育时序: 体节的出现先于胚孔封闭, 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和进化。  相似文献   
108.
为鉴定新的参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调控的分子及作用机制,应用果蝇的Gal4/UAS系统敲低54个蛋白质激酶编码基因,分别利用革兰氏阳性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E.faecalis)或革兰氏阴性菌(Erwinia carototovovora carototovovora 15, Ecc15)感染基因敲低果蝇,筛选参与果蝇天然免疫反应的蛋白质激酶。结果显示,全身性敲低蛋白质激酶Pitslre的果蝇感染E.faecalis或Ecc15 后,生存率降低,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降低为对照组的66.7%和28.6%。相应的,Pitslre功能缺失导致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分别感染后,Toll及IMD通路下游抗菌肽Drosomycin和Diptercin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在脂肪体和血淋巴细胞中特异性敲低Pitslre基因,导致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感染后的果蝇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缩短75%和90%,细菌载量分别升高约10倍。在果蝇S2细胞中,敲低Pitslre基因,导致细胞的抗菌肽Drosomycin、Attacin和Diptercin表达水平分别降低约50%。此外,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Pitslre与预测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TSC1、Rcd5和pbl之间的相互作用。综上所述,蛋白质激酶Pitslre参与果蝇天然免疫反应,在正向调控果蝇天然免疫Toll和IMD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牵引丝(dragline silk)由主壶腹腺蛛丝蛋白(major ampullate spidroin, MaSp)组成,是蜘蛛丝中强度最好的丝,同时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因此引起研究者的研究热潮。目前关于大腹园蛛MaSp结构和成丝机理方面的研究甚少,限制了其仿生应用。本文以大腹园蛛牵引丝的组成蛋白质之一MaSp1为研究对象,通过锚定PCR的方法首次获取了大腹园蛛MaSp1 NT的完整编码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克隆、表达、纯化,产量可达60 mg/L;同时对该MaSp1的CT进行表达纯化,产量可达80 mg/L。另外,通过CD色谱分析了MaSp1 NT和CT的二级结构,结果表明二者的二级结构均以α-螺旋为主。上述结果为大腹园蛛MaSp1的结构和成丝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假性正常化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将75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单/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两组,选取4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左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峰、A峰、E/A比值,同时观察休息时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结果:单/双支病变组(第一组)E峰、E/A比值下降,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三支病变组(第二组)E峰、E/A值无明显改变,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可作为鉴别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假性正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