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14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为了建立适用于嗜热链球菌菌株资源多样性调查的菌株分型方法,尝试将1型CRISPR位点间区序列分析用于嗜热链球菌的菌株分型,并与常用ERIC-PCR指纹图谱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型CRISPR位点间区序列分析可以把30株从三个不同样品中分离的嗜热链球菌分成三种差异明显的类型:不同类型菌株之间没有相同的间区序列;而同一类型菌株之间,间区序列的组成和排列则基本一致,并且上述分型的结果与用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因此,1型CRISPR位点间区序列分析是嗜热链球菌分型鉴定的可靠方法,并适用于大量菌株的分型鉴定和多样性调查。  相似文献   
42.
张明瑞  杨鑫  赵飞  吕莎  龚杰  周盈  李福秋 《菌物学报》2019,38(8):1235-1244
孢子丝菌复合体属于双相真菌,全球分布,可引起人类及动物的慢性深部感染。不同地域的菌株在致病力、传播途径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孢子丝菌病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出现多次暴发流行。分子分型不仅是明确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的有力手段,同时有助于了解孢子丝菌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在研究其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治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孢子丝菌的分子分型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的影响,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三甲医院高年资创伤骨科主任医师2名,医师1、医师2分别按照术前X线、术前64排螺旋CT平扫和三位重建结果对128例新鲜闭合单侧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Evans分型,分别记为X线分型、CT分型。本院术者依据围术期X线、CT及术中所见骨折情况进行Evans分型(逆粗隆间骨折定义为Ⅴ型)作为最终分型。记录分型结果,计算并对比准确率、误诊率。结果:(1)剔除5例,90.09%(123/128)的患者完成研究。(2)分型结果:X线分型中,3例(最终分型Ⅲ型2例,Ⅳ型1例)无法定型;Ⅰ型正确1例,改为Ⅱ型1例;Ⅱ型正确18例,改为Ⅰ型2例,改为Ⅲ型3例,Ⅳ型2例;Ⅲ型正确45例,改为Ⅱ型7例,改为Ⅳ型1例;Ⅳ型正确19例,改为Ⅱ型3例,改为Ⅲ型15例。CT分型中,Ⅰ型正确3例,Ⅱ型正确29例,Ⅲ型正确64例,改为Ⅳ型1例,Ⅳ型正确22例,Ⅴ型正确3例。(3)CT分型的总准确率、总误诊率优于X线分型(99.19%vs67.48%、0.81%vs30.08%,P0.05)。(4)Ⅰ型、Ⅱ型、Ⅲ型、Ⅳ型骨折进行CT分型,准确率高于X线分型(P0.05),误诊率低于X线分型(P0.05);Ⅴ型骨折,两种分型准确率、误诊率相等。结论:64排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是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较为可靠的辅助检查,可考虑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疗效机制。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医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血压、降血糖、稳定颅内压以及改善微循环等基本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10 mg/d,观察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20 mg/d,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变化,并比较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血清HMGB1、IL-6、IL-8和hs-CRP之间的相关性,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34/42)(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HMGB1、hs-CRP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血清IL-6、IL-8、HMGB1、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血清HMGB1与IL-6、IL-8、hs-CRP呈正相关(r=0.306,0.428,0.367,均P0.05),IL-6与IL-8、hs-CRP呈正相关(r=0.327,0.385,P0.05),IL-8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430,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梗死急性期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5.
2型糖尿病可能加重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并增加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颈动脉斑块特征的急性中风亚型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MRI确定的急性脑梗死病变特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颈内动脉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和非2型糖尿病组,分别行颈动脉和脑部MRI扫描,测定同侧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和特征,以及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狭窄。基于中风亚型和急性脑梗塞病变模式对患者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与非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型IV-VI病变的患病率更高,斑块负荷更大,以及富脂质坏死核(LRNC)更大。在有症状的颈动脉LRNC患者中,与非2型糖尿病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颈内动脉区出现较多的伴有大穿孔动脉梗塞形态和较大的急性脑梗塞。LRNC%>23.5%的颈动脉斑块是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塞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特征的量化,尤其是MRI诊断的富脂质坏死核对中风风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6.
从暴发水华的水体分离微囊藻(Microcystis)株,并依据gvpA-C间隔区和16S rDNA序列对其分型和比较。在gvpA-C间隔区序列中,有的类型具有一段172—176 bp的额外序列。以不包括额外序列的0.27 kb序列相比较,不同类型之间差异碱基位点达50余个。在16S rDNA碱基变异集中的0.69 kb序列中,不同类型之间有差异的碱基位点共有8个。与16S rDNA序列相比,微囊藻gvpA-C间隔区序列具有高度变异性,并且其PCR扩增可一步完成,不受其他细菌污染,因而可用于微囊藻株系分型。由于横向转移,2种分型存在交叉关系。此外,原本含有或不含有额外序列的微囊藻gvpA-C间隔区序列在系统进化树中分别聚成一簇。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纳入的标准菌种质控新方法,并评价不同批号标准菌种的质量稳定性。方法 对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整合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质控新方法,进行标准菌种质控新方法的建立,并对标准菌种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形成了适用于《中国药典》中标准菌种的方法,并通过整合的质控新方法对不同批号的标准菌种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菌种质量稳定,遗传信息无改变。同时,建立了标准菌种16SrRNA基因标准序列、PFGE标准指纹图谱和标准基因型。结论 标准菌种质控新方法的研究,为更加全面、深入地评价标准菌种的质量提供了依据;建立的标准菌种质量控制体系及标准菌种质控鉴定信息,为标准菌种持续的质量控制奠定了重要的参比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48.
目的:人类染色体是二倍体,这使得以测序方法研究多态性区域时会遇到不明确杂合子,这个问题在HLA-DPB1的分型上尤为突出。试图寻找一个来解决HLA-DPB1分型中不明确杂合子比例高给分型带来的困难的方案。方法:对946例样品进行HLA-DPB1分型,其中不明确杂合子有353例,共30种,占总例数的37%。建立了一套SSP分型方法,设计上游引物6条,下游引物15条,每一个样品同时用两对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两对引物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杂合模式。再从30种不明确杂合子类型中各挑2个样品进行克隆测序,结果与SSP分型结果比较。结果:SSP分型方法采用同一套扩增体系与两套循环反应条件,只需一次PCR扩增,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不明确杂合子的分辨,其结果与克隆测序结果相符。结论:与以往的克隆测序、SSCP方法相比,本研究中SSP分型方法具有高效率、高通量、省时省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49.
摘要 目的:探讨耳穴埋豆联合针刺对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日至2021年3月2日于我院进行脑梗死治疗的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耳穴埋豆联合针刺治疗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评分、渗透-误吸量表(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评分、吞咽功能治疗有效率、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及SR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3种食团P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3种食团P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 mL水、10 mL水P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比较两组患者5 mL布丁样食物P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吞咽障碍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患者吞咽障碍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埋豆联合针刺治疗方法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患者吞咽功能,提高吞咽障碍治疗率,患者满意度提高,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0.
摘要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高压氧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脑能量代谢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0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例数分别为51例和5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患者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液流变学、脑能量代谢指标和血清NGF、NSE、MBP水平及相关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Lovett肌力评分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氧饱和度升高,空腹血糖、乳酸水平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GF水平升高,NSE、MBP水平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高压氧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其血液流变学、脑能量代谢改善,有效调节血清NGF、NSE、MBP水平,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