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杨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1):1319-1322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对糖尿病性腹泻的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分布、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分为对照组(n=32、接受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和研究组(n=28、接受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持续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肠道菌群分布、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χ2=4.329,P=0.037)。研究组患者粪便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而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患者(t=2.521、4.238、3.512、2.668、5.177,P=0.007、<0.001、<0.001、=0.005、<0.001)。研究组患者胃泌素、胃动素的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t=6.580、5.559,均P<0.001)。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可提升糖尿病性腹泻的治疗效果,同时优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胃肠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安肠消痞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患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内科门诊治疗的76例D-IBS与FD重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温开水服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安肠消痞汤治疗,1剂/d。两组患者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血清生长抑素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清胃动素和促胃液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治疗后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74%vs 78.95%,χ~2=4.151,P=0.044)。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中分别出现不良反应3例(7.89%)和5例(13.16%),症状较轻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2,P=0.734)。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安肠消痞汤治疗D-IBS与FD重叠患者的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其作用可能与其能调节胃肠激素紊乱,下调血清SS和VIP水平,上调血清MOT和GAS水平,改善胃肠道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摘要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胃肠激素和胃蛋酶原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于2017年2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Hp阳性胃溃疡患者100例,按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采用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血清炎症因子、胃肠激素、胃蛋酶原亚群、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35/50)(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胃泌素(GAS)低于对照组,胃动素(MTL)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Hp根除率为94.00%(47/50),较对照组的72.00%(36/50)更高(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胃溃疡患者,可取得显著疗效,提高Hp根除率,改善血清炎症因子、胃肠激素和胃蛋酶原亚群,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4.
目的:调查新生儿接受胃肠外营养(PN)后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新生儿PNAC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89例接受PN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NAC分为2组,并回顾性分析2组新生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肠内营养以及PN情况,探讨影响PNAC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289例接受PN的新生儿中有36例发生PNAC,发生率12.46%。2组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感染、禁食时间、PN总持续时间、脂肪乳累计量、氨基酸累计量、葡糖糖累计量、PN 14 d静脉热卡值和PN 热卡累积量等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儿感染、禁食时间、PN总持续时间、脂肪乳累计量、氨基酸累计量以及PN 热卡累积量是新生儿接受PN后发生PNAC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积极预防及控制新生儿感染、尽早开始肠内喂养和尽量缩短PN持续时间,以及降低氨基酸、脂肪乳、PN 热卡等累积用量,可明显减少新生儿PNAC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洗胃后配合间歇胃肠减压治疗新生儿顽固性呕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124例顽固性呕吐的新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2例。所有患儿均给予病因治疗、体位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温盐水洗胃治疗,治疗组给予洗胃后配合间歇胃肠减压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体重和胃肠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3%,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顽固性呕吐症状的缓解时间、胃肠功能完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体重减轻程度较轻(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坏死性肠炎、新生儿窒息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洗胃后配合间歇胃肠减压可提高临床疗效及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简单安全,可作为新生儿顽固性呕吐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6.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儿童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有证据显示Hp感染在一些胃肠外疾病中也起一定作用,特别是Hp感染与儿童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生长发育障碍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近期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7.
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1.青年时代所铸成的哲学思想指导着我一生的科学实践 建国初期,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受过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的系统教育.在这些学习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与战略问题"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98.
目的了解上海及周边地区实验小鼠、大鼠螺杆菌携带情况,为我国实验动物等级及监测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PCR法共检测了352只小鼠(清洁级101只,SPF级251只),101只大鼠(清洁级69只,SPF级32只);ELISA法共检测了88只小鼠(清洁级26只,SPF级62只),165只大鼠(清洁级84只,SPF级81只);并对其中88只小鼠、101只大鼠的PCR和ELISA法阳性检测率进行比较。结果PCR法检测小鼠平均阳性率为35.8%(126/352),清洁级阳性率为51.5%(52/101),SPF级阳性率为29.5%(74/251);大鼠平均阳性率为70.3%(71/101),清洁级阳性率为69.6%(48/69),SPF级阳性率为71.9%(23/32);ELISA法检测小鼠平均阳性率为15.9%(14/88),清洁级阳性率为19.2%(5/26),SPF级阳性率为14.5%(9/62);大鼠平均阳性率为52.7%(87/165),清洁级53.6%(45/84),SPF级51.9%(42/81);88只小鼠PCR法阳性检测率为72.7%(64/88),ELISA法阳性检测率为15.9%(14/88);101只大鼠PCR法阳性检测率为70.3%(71/101),ELISA法阳性检测率为49.5%(50/101)。结论上海及周边地区实验大鼠、小鼠中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螺杆菌感染,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结果表明回盲部内容物PCR法较检测血清中抗螺杆菌抗体ELISA法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9.
摘要 目的:研究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5例行胃肠肿瘤根治术的胃肠肿瘤早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47,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和B组(n=48,异体成分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沉降率、平均血液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变化。随访患者2年,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两组预后情况。结果:术前至术后7 d 时间段A组的CD3+、CD4+水平及CD4+/CD8+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术后7 d已恢复至术前水平;B组术后1 d、3 d、7 d的CD3+、CD4+水平及CD4+/CD8+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CD8+水平相比无差异(P>0.05) 。两组术后7 d的RBC、Hct、Hb分别较输血前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的红细胞沉降率均升高,但A组低于B组(P<0.05) ,两组患者术后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平均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刚性指数比较无差异 (P>0.05) 。Kaplan-Meier检验结果显示,A组较B组生存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红细胞沉降率、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较异体成分输血减轻,且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0.
周奕阳  侯风刚  岑怡  贯剑 《生物磁学》2011,(9):1723-1726
目的:建立肠癌湿热内蕴证辨证量化标准。方法:在对311例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辨证,根据各相关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组和非湿热内蕴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症状进行赋分;根据专家辩证的结果,应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的方法选择最佳诊断阈值从而建立量化辨证标准;以专家组统一辨证作为"金标准"对建立的量化标准进行回顾性检验;结果:我们结合专家意见,分析了所有可能与湿热内蕴证相关的中医症状,确定身重等20个中医症状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候选相关因素;经列联表分析,尿黄、黄疸等5项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和非湿热内蕴证中出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5项中医症状作为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变量进行筛选,最后确定尿黄、黄疸、苔黄、厚、腻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相关中医症状;应用条件概率方法换算,这五个症状的赋分为9、9、8、8、9;经ROC方法分析,确定量化辨证标准为≥9分;回顾性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在75%以上,阳性似然比4.32;结论:建立的量化标准的特点是:①较符合肠癌的临床特点;②符合中医辨证的临床实际;③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