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61.
为了解四川省自贡地区3~5岁幼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并探索与感染有关的因素,1985年调查了1167名幼儿,其HBV总感染率为41.13%,HBsAg阳性率12.68%。幼儿的HBV感染与母亲HBsAg阳性密切相关。共检查母亲409例,38例HBsAg阳性,其幼儿HBsAg阳性率为50%(19/38),HBsAg阴性的母亲371例,其幼儿HBsAg阳性率9.97%(37/371),来自HBsAg阳性母亲的阳性子女占33.3%(19/56)。1986年随访HBV易感幼儿448例,HBV年感染率为12.95%(58/448),HBsAg年阳转率3.79%。HBV年感染率与原幼儿班级HBsAg阳性率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62.
构建了同时带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和大肠杆菌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质粒pVL941lacHBS。应用磷酸钙沉淀技术将pVL941lacHBS DNA转入事先用AcNPV感染过的Sf9细胞,在显色剂X-gal存在下,筛选无多角体的蓝色蚀斑。经过若干次蚀斑纯化,最后获得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和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R-AcV941LS。 用R-AcV941LS感染Sf9细胞,在感染后72~96小时,用RPHA和RIA分别检测组织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含量。结果,组织培养上清液为3.83μg/1×10~6~2×10~6细胞;细胞裂解液为4.39μg/1×10~6~2×10~6细胞。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合成总量为8.22μg/1×10~6~2×10~6细胞。免疫电镜观察显示表达产物呈约22nm的球形颗粒。小鼠免疫接种实验结果表明,以R-AcV941LS感染Sf9细胞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在哺乳动物细胞系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具有相近似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63.
1985年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法)检测出甲肝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有甲肝抗原(HAAg)存在,继而又将HAAg阳性白细胞直接种入PLC/PRF/5细胞,分离到两株甲肝病毒(HAV)NJ—3株和H—1株。为了弄清白细胞所携带的病毒究竟仅为吸附吞饮,抑或能在其中复制增殖,我们将分离到的HAV用正常人血白细胞进行体外增殖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4.
为了探究补体系统与戊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相关性,分别在HEV感染的A549细胞和BALB/c小鼠中检测C3aR、CD55和CD59蛋白的表达.利用RT-qPCR定量检测细胞和组织中补体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EV感染BALB/c小鼠中补体CD59及C5b-9的表达,ELISA检测补体相关炎症因子的变化.HEV感染可以激活补体蛋白C3aR、C5b-9、CD55和CD59的表达,引起补体蛋白相关炎症因子IL-10表达水平下降,IL-12和TNF-α的表达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机体的炎症反应,加剧组织损伤.HEV感染激活补体系统并参与早期的抗病毒反应,HEV感染对补体的持续激活导致炎症因子过度表达,加重机体损伤.  相似文献   
65.
近年来全球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防治指南提出了“功能性治愈”(functional cure)的概念,即患者经过治疗达到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消失,但现有抗病毒治疗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对既往临床试验中经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乙克)治疗后的CHB患者HBsAg下降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显示,经乙克治疗随访后达到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HBsAg下降高达0.95log10IU/mL,显著高于未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0.32log10IU/mL(P<0.01),而经氢氧化铝佐剂治疗随访后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0.49log10IU/mL)者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0.36log10IU/mL)之间HBsAg下降无统计学差异。乙克组治疗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骤升(ALT flare)在HBsAg下降>1.0log10IU/mL者中较多见,氢氧化铝组未观察到此现象。回归分析显示,乙克治疗后HBsAg下降的影响因素有患者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感染的HBV为B基因型、治疗过程中ALT出现10倍增高,以及基线血清HBsAg为高水平。结果提示,乙克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对降低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有一定效果,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针对HBsAg的中和性抗体被动免疫+乙克主动免疫”的“三明治”治疗策略可能会提高“功能性治愈”率。  相似文献   
66.
目前对NIRF(Np95/ICBP-90 like RING finger protein)的研究正朝着细胞癌变进程以及表观遗传学的方向发展,但在体内NIRF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及表达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通过高压水动力法转染HBV小鼠模型,不同时间点收集血液和肝组织标本,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及肝组织中病毒载量,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HBc(hepatitis B virus core protein)表达,ELISA检测血清HBeAg表达,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BsAg、HBcAg在肝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小鼠转染pAAV-HBV1.3和NIRF以后,血清及肝组织病毒载量降低(n=3,P<0.05),HBc蛋白及HBV相关抗原的表达受到抑制,说明在水动力法转染HBV小鼠模型中NIRF对HBV的复制及表达起到抑制作用,期待能为后续的HBV致病机理及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67.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经血液传播而引起急、慢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位于HCV包膜E2蛋白N端的第1高变区(HVR1),是介导E2蛋白与B族I型清道夫受体(SR-BⅠ)结合及HCV感染细胞的关键肽段。研究表明,HCV可能利用了SR-BⅠ受体的某些生理功能入侵细胞,进行细胞-细胞间传播。因此,HVR1与SR-BⅠ相互作用的研究除了能深入了解HCV吸附和入侵细胞机制,同时也为治疗和预防HCV感染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68.
[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原.目前临床HCV感染多采用干扰素联合病毒唑进行治疗,但其应答率低且感染易反复,探索新型抗HCV治疗策略与药物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大肠埃希菌来源的核糖核酸酶P(RNase P),针对HCV核心基因的序列,设计一小段与之互补的外部引导序列(Guide Sequence,GS),通过PCR将其共价连接至大肠埃希菌RNase P催化性亚基(M1 RNA)的3'末端,从而构建一种靶向性的核酶——M1GS.[结果]构建的M1 GS-HCV/C52核酶在体外可对靶RNA片段产生特异性切割;在HCV感染的Huh7.5.1细胞,该人工核酶也能够显著抑制HCV核心基因的表达,并使培养上清中HCV RNA的拷贝数减少约1500倍.[结论]本研究构建的M1GS-HCV/C52核酶具有显著的体外抗病毒活性,从而为HCV的治疗研究提供了一条潜在途径.  相似文献   
69.
目的新生土拨鼠感染土拨鼠肝炎病毒后,大部分发展为慢性肝炎,而成年土拨鼠感染后则多发生急性自限性肝炎。本实验目的就是寻找其肝组织中可能导致这种预后差异的关键基因。方法采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对比新生与成年小鼠肝组织基因表达差异,选取目的基因,再通过多个物种序列比对,设计简并引物,在土拨鼠肝组织eDNA中扩增对应基因,测序,再次设计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与新生土拨鼠相比,成年土拨鼠肝细胞中与钙离子重吸收相关基因DNMl(Dynamin1)、DNM3(Dynamin3)及Prkcc(proteinkinaseC,gamma)表达率明显升高,分别上升2.65±0.25倍、1.90±0.34倍、2.94±0.54倍。结论在钙离子重吸收通路中,在两组小鼠肝脏中表达差异最明显的上述三个基因,在新生组与成年组土拨鼠之间也有明显差异。此类基因造成肝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差别,间接影响其中肝炎病毒的复制。这种表达差异很可能是导致两个年龄段动物感染土拨鼠肝炎病毒后转归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针对乙肝病毒前S2基因同聚嘌呤区的锁核酸体外抑制细胞内病毒复制的作用.方法:针对乙肝病毒前S2基因同聚嘌呤区,分别设计合成锁核酸、硫代寡核苷酸、未修饰寡核苷酸及无关对照序列,以半乳糖配体介导转染HepG2.2.15细胞,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TRFIA)和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监测1、3、5和7d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HBsAg和前S2抗原的含量;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锁核酸对细胞代谢的影响.结果:加入锁核酸后,对HBV DNA复制、HBsAg和前S2抗原表达均显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随时间呈增高趋势,7d后抑制率分别达61.56%、68.18%和72.82%.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NA对细胞代谢无明显影响.结论:针对乙肝病毒前S2基因同聚嘌呤区的反基因锁核酸,体外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既为乙肝病毒治疗提供有效靶位,也为反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