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3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01.
提高中温α-淀粉酶生产菌株的发酵温度,对减少冷却水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基因删除技术删除了地衣芽孢杆菌CBBD302菌株α-淀粉酶的编码基因(amy L)获得突变株D402。将表达解淀粉芽孢杆菌中温α-淀粉酶基因Ba A的重组质粒p HY-WZX-Ba A转化D402,获得表达中温α-淀粉酶的重组地衣芽孢杆菌D402/p HY-WZX-Ba A。摇瓶发酵实验显示,重组菌最适发酵温度为42℃,比原生产菌株提高8℃,最高产酶水平达到301 U/m L。30 L发酵罐发酵试验,78 h达到最高酶活531 U/m L。重组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60℃,最适作用p H 6.5,在90℃保温20 min可以完全失活,保持了中温α-淀粉酶既能在淀粉糊化温度下保持稳定又便于灭酶的优良性能。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法提取透骨草中总黄酮,即先用纤维素酶酶解透骨草,再用乙醇回流法提取透骨草中的总黄酮。分别固定提取剂乙醇浓度为70%,料液比为1∶20 g/m L,初步探究了纤维素酶浓度、酶解p 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四个单因素对透骨草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确定了酶辅助法提取透骨草中总黄酮的较佳条件:纤维素酶浓度为2 U/m L、酶解p H=4.5、酶解温度为45℃、酶解时间2 h,总黄酮提取率为1.27%。本文初步探究了透骨草总黄酮提取液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透骨草提取液对羟自由基清除活性要高于相同浓度的芦丁与二丁基羟基甲苯。  相似文献   
103.
更正     
本刊2010年第6期刊登的贺军军、罗萍等文章"菠萝渣淀粉功能降解菌筛选及s2b7-4"及2011年第1期刊登的贺军军、罗萍等文章"甘蔗渣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应作者本人要求,文中作者单位排序修改为"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4.
从产L-丝氨酸菌株假单胞菌N-13中纯化了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酶活力在pH=7.0~9.0间稳定,最适宜pH=8.0;酶的最适温度为35℃,在30~40℃水浴30 min酶活力未见明显下降.磷酸吡哆醛的最适添加浓度为25 μmol·L-1.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  相似文献   
105.
协优57是一个产量高和适应性强的杂交中籼组合,但由于其父母本直链淀粉含量(AC)高,导致杂交稻米的AC较高、蒸煮食味品质较差。先前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协优57的亲本057[恢复系,记作057(GG)]和协青早A[不育系,记作协A(GG)]的W x基因进行改良。利用改良前、后的各亲本分别配组,分析不同组合的AC、食味品质和颗粒性淀粉结合酶(GBSS)活性。结果表明,改良单亲的GT型组合协A(GG)×057(TT)、协A(TT)×057(GG)杂交稻米的AC由原组合协A(GG)×057(GG)的28%分别降到19.9%和19.3%,但均一性较差。改良双亲的TT纯合型组合协A(TT)×057(TT)的杂交稻米,不仅AC降到中等偏低水平(13.1%),而且AC的均一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蒸煮食味品质明显改善。GBSS活性分析表明:三种W x基因型的GBSS活性总体表现为GG〉GT〉TT。  相似文献   
106.
1株植物乳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1株植物乳杆菌(N3)的生物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菌能耐受80~85℃的高温和0.20kg/cm2蒸汽压力;直接分解玉米淀粉的乳酸产率为7.05%(36 h)和8.19%(48 h);能耐受pH为4.5的酸性环境;在人工胃液中的活菌数为4.1×106CFU/g;对金霉素、土霉素、痢特灵和氟哌酸等抗生素的敏感性强,而对防霉剂和脱霉素不敏感。植物乳杆菌(N3)是1株优良的益生素生产菌。  相似文献   
107.
两种菌株来源的gly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方法,分别从大肠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glyA基因,分别克隆入载体pET-28 a(+)中并进行表达,分离和纯化得到两种不同来源的SHMT,分别检测两种SHMT的逆向酶活。比较来源于大肠杆菌K12与嗜热链球菌AS1.2471中的glyA基因表达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MT)的活性,以获得高活性的SHMT。结果成功获得两种菌中的glyA基因,并表达出具有较高活性的SHMT,其中嗜热链球菌中glyA基因表达出的SHMT的酶活性大约为大肠杆菌的两倍。从嗜热链球菌中克隆表达的SHMT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及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8.
郭尚敬  李加瑞  乔卫华  张宪省 《遗传学报》2006,33(11):1014-1019
淀粉是玉米种子的主要组成成分,它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支链淀粉的合成需要淀粉合成酶、分支酶和脱支酶的共同作用,而直链淀粉的合成则是在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的作用下进行的。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基因的突变造成玉米种子的腊质(糯性)表型。与支链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相比,目前对玉米种子中直链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了解相对较少。以野生型黄早4玉米自交系和突变体糯玉米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直链淀粉的积累规律。通过碘染色的方法,观察了玉米种子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的形态变化。定量分析表明,从授粉后10d至25d,黄早4种子中直链淀粉的含量逐渐增加,同时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的活性逐渐提高;而在糯玉米中,直链淀粉和GBSS活性均未检测到。进而,通过RT-PCR方法,从黄早4种子中分离出编码GBSSI的cDNA片段。在授粉后10d至25d的玉米胚乳中均可检测到GBSSI的表达,而在胚中直到授粉后25d才检测到该基因表达的微弱信号。在糯玉米种子中没有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种子发育过程中,GBSSI基因的表达通过控制GBSS的合成,最终控制直链淀粉的合成。研究工作为理解玉米种子中直链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9.
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是一种抗渗透能力强的单细胞绿藻, 甘油在其渗透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对5种不同NaCl浓度条件下, 盐藻的生长、细胞内甘油含量及甘油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NaCl浓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盐藻的生长; 高渗胁迫条件下甘油含量迅速增加,3-磷酸甘油磷酸酶的活性和二羟丙酮还原酶催化二羟丙酮转化为甘油的活性明显增加; 而低渗胁迫条件下的甘油含量会迅速降低, 3-磷酸甘油磷酸酶的活性丧失, 二羟丙酮还原酶催化甘油转化为二羟丙酮的活性增加。基于此实验结果, 我们对盐藻渗透胁迫条件下细胞内的甘油代谢过程与其抗渗透胁迫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0.
淀粉分支酶基因sbe是影响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的主要因素,淀粉分支酶分为3种即sbeI、sbeIIa和sbeIIb,其中sbeIIb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效应最大,抑制玉米淀粉分支酶sbeIIb基因的表达可减少支链淀粉的含量,从而达到提高直链淀粉的目的;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是直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通过提高AGP表达量同样可提高玉米直链淀粉含量。以此为目的分别克隆了sbeIIb一段375bp高度保守区,玉米SBE基因一段175bp内含子,AGP完整开放阅读框,大麦胚乳特异启动子和ADPG基因终止子。构建了sbeIIb基因正、反义的hpRNA发夹结构,将该发夹结构与上述基因分别连接到pCAM-BIA3301上;构建得到包含sbeIIb基因干扰结构与AGP基因过表达的pCAMB-RSA多基因胚乳特异表达载体。为此,pCAMB-RSA载体的成功构建将为高直链淀粉玉米的培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