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1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2408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363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55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7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碳源和氮源浓度对地衣芽孢杆菌BF-002细胞生长和芽孢生成的协同调控作用,提高发酵液中的活细胞数量和芽孢数量。方法:在5 L发酵罐规模下,考察氮源浓度变化、碳源浓度变化对细胞生长和芽孢生成的影响规律,建立通过调节碳源浓度启动芽孢生成、促进营养体细胞向芽孢持续高效转化的方法,最终建立碳源/氮源协同流加控制策略,提高发酵结束时刻的活细胞和芽孢产量。结果表明:碳源充足、氮源浓度降低至临界水平(约0.5 g/L)或氮源浓度充足、碳源浓度降低至临界水平(约2.0 g/L),均可启动芽孢生成。协同调控碳源和氮源浓度,培养前24 h将葡萄糖和氨基氮浓度分别控制在10 g/L和1.5 g/L,24 h后将葡萄糖和氨基氮的浓度维持在2 g/L和0.5 g/L,持续至48 h,活细胞和芽孢数量分别达到2.88×1010 CFU/mL和2.56×1010 CFU/mL。与单独控制葡萄糖浓度的最优批次相比,芽孢数量提高2.91倍。结论:将对数生长期的碳源和氮源浓度同时控制在适宜水平,可以得到较高的活细胞量。之后,降低碳源和氮源浓度,将其维持在各自的临界水平...  相似文献   
992.
研究2010至2011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取自2010至2011年我院各科室送检的全部标本(包括血、尿、便、痰、分泌物等),经培养后,挑取纯菌落,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2010至2011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不断上升,由2010年的4.6%上升到2011年的6.8%,以ICU病房鲍曼不动杆菌的上升最快.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也不断增加,从2010年的1.7%上升到2011年的2.8%.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率为0%;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率2 a分别为0%和7.8%.鲍曼不动杆菌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越来越高,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也越来越高,多粘菌素B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佳药物.临床应重视鲍曼不动杆菌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合理应用抗茵药物,以避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分析苏云金芽孢杆菌的cry2A型芽孢期启动子对晶体蛋白Cry11Aa的协调作用和分子伴侣ORF1-ORF2对Cry11Aa表达的促进功能.[方法]3个包括cry11Aa编码区的重组质粒pHcy1、pHcy2和pHcy4被构建并电激转化到苏云金芽孢杆菌晶体缺陷株4Q7中,其中pHcy1质粒携带cry11Aa基因自身启动子和分子伴侣p19基因,pHcy2携带cry2A型芽孢期启动子和分子伴侣orf1-orf2基因,pHcy4质粒在pHcy1的上游插入了cry2A型芽孢期启动子和分子伴侣orf1-orf2基因.SDS-PAGE分析了Cry11Aa蛋白在各重组苏云金菌株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生物测定确定了其对蚊虫的生物活性.[结果]SDS-PAGE结果表明,Cry11Aa蛋白在4Q7(pHcy1)和4QT(pHcy4)均获得了表达,在4Q7(pHcy2)中未检测到Cry11Aa蛋白,推测晶体蛋白Cry11A不能利用cry2A型启动子进行表达调控;Cry11Aa蛋白在等体积4Q7(pHcy4)培养液中的表达量是4Q7(pHcy1)菌株的1.25倍,暗示着分子伴侣ORF1-ORF2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Cry11Aa的蛋白表达量.4Q7(pHcy1)和4Q7(pHcy4)形成的Cry11Aa蛋白晶体的形状和大小相似,两者对致倦库蚊的生物活性没有明显差异,LC50s分别为59.33 ng/mL和66.21 ng/mL,.[结论]推测晶体蛋白Cry11A能否成功表达与其使用启动子的类型和两者的协调配合有关.分子伴侣ORF1-ORF2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Cry11Aa的蛋白表达量,但对提高Cry11Aa蛋白的杀蚊毒力没有显著性帮助.  相似文献   
995.
解决茶树缺乏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茶树原位转化转基因方法,为茶树基因功能研究和种质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茶树品种'铁观音'、'白叶1号'和'龙井43'的实生幼苗为受体材料,进行去顶芽和腋芽处理.利用根癌农杆菌菌液侵染实生苗伤口,通过抗性筛选获得再生芽,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后,采用短穗扦...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片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载脂蛋白及肠道菌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心内科门诊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46例)和对照组(n=46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口服。研究组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3次/d,温开水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保持以往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未使用过抗生素、其他调脂及益生菌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载脂蛋白水平及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失访6例与4例,两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TC、TG、LDL-C和载脂蛋白B、E水平明显下降,HDL-C及载脂蛋白AI水平明显上升(P0.05),且研究组下降或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研究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的降脂疗效确切,通过升高载脂蛋白AI水平,降低载脂蛋白B、E水平,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作用可能与其能恢复并调整肠道内菌群,从而改善其胃肠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根结线虫危害严重,难防难控,前期研究发现一株深海来源的独岛枝芽胞杆菌(Virgibacillus dokdonensis)MCCC 1A00493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良好的体外拮抗效果,本研究分离鉴定菌株发酵液中杀线虫活性物质,对其作用线虫的多种模式进行研究,为菌株有效控制植物病原线虫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评估益生菌粉(副干酪乳酪杆菌207-27)的毒理学安全性,为其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大鼠28 d经口毒性试验研究益生菌粉(副干酪乳酪杆菌207-27)的安全性。结果 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益生菌粉(副干酪乳酪杆菌207-27)对大鼠的经口急性毒性LD50均大于15.00 g/(kg·BW),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属实际无毒。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显示阴性。大鼠28 d经口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食物利用率、眼部状况、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大体及病理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益生菌粉(副干酪乳酪杆菌207-27)具有良好的毒理学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9.
对来自4个不同省份的5条蚯蚓的肠道及体表细菌进行分离,共获得122株细菌。通过脱脂奶粉平板法初筛,纤维蛋白平板法复筛,以透明圈为筛选标记,共筛选出产纤溶酶菌株12株,其中菌株SC-3-W-3的纤溶酶活力较高,达到了538.64 U/mL(相当于尿激酶的活力单位)。通过对其形态、培养、生理生化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的特征很相符。进一步对SC-3-W-3的16S 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与蜡状芽孢杆菌的同源性高达100%。综合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将SC-3-W-3菌株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LM1212菌株是昆虫病原菌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中的一员,其芽胞和晶体分别产生于芽胞形成细胞和晶体产生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细胞分化表型。与野生株LM1212相比,突变株LM1212-DB芽胞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并产生更高比例的晶体产生细胞,这使得LM1212-DB菌株成为研究晶体产生细胞形成机制和提高菌株杀虫活性的绝佳实验材料。【目的】比较LM1212菌株和LM1212-DB菌株的基因组差异,以便于揭示导致这两个菌株表型差异的原因。【方法】利用单分子测序技术(single molecular real-time,SMRT)和Pacbio RS II测序平台对两个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染色体和质粒、双组分信号系统和插入序列等进行差异分析,并构建表型特性相关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基因组分析发现,LM1212和LM1212-DB菌株均含有丰富的插入序列和双组分信号系统,暗示两个菌株极易发生基因重排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与LM1212菌株相比,突变株LM1212-DB中发生了染色体和质粒片段缺失、质粒重排、质粒拷贝数变异。进一步分析缺失基因的功能发现,一些环境胁迫响应基因(如sigB)和芽胞形成相关基因(如abrB)等缺失;通过分析质粒拷贝数变异发现,具有增加晶体细胞比例功能的转录因子CpcR所在质粒的拷贝数增加1个,同时对CpcR的进化分析发现,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基因的从属菌株也产生与LM1212菌株相似的细胞分化表型。这些重要功能基因的缺失和拷贝数变异可能是导致两个菌株表型差异的原因。此外,突变株LM1212-DB缺失I型限制-修饰系统,这使得突变株LM1212-DB与野生菌株LM1212相比具有更好的外源DNA兼容性。【结论】突变株LM1212-DB染色体和质粒的结构变异可能是导致与野生株LM1212表型差异的潜在原因,这将为研究LM1212菌株的晶体细胞分化机制提供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