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1篇
  免费   595篇
  国内免费   23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观察糖尿痛肾脏病进展过程中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水平变化及应用药物干预其变化后产生的对糖尿病肾脏病的影响。方法:选择于聊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88例,DKDⅢ期43例,DKDⅣ期45例。分别检测各期患者血PAI-1水平,观察其变化趋势。针对DKDⅢ期患者分为对照组(DKDⅢ-C组)和观察组(DKDⅢ-O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保护肾脏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5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PAI-1水平、24h尿白蛋白量、血肌酐、空腹血糖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结果:DKDⅣ期患者血PAI-1水平明显高于DKDⅢ期患者(P〈0.001)。DKDⅢ-O组患者治疗后血PAI-1水平下降(P〈0.01),且尿白蛋白减少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DKDⅢ-C组治疗前、后血PAI-1、24h尿白蛋白量、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糖尿病肾脏病进展,血PAI-1水平呈上升趋势,应用药物降低其水平后可减少早期DKD患者尿白蛋白量,对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脏病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阮园  马建华 《生物磁学》2011,(Z1):4778-4780
2型糖尿病对骨代谢影响因素众多,除与糖尿病病程、体质、营养状况、种族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年龄、性别、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糖基化终末化产物、脏器血管和神经病变、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及瘦素、降糖药物、饮食和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993.
魏红霞  张葵  李雷  朱宏  顾光煜  王丽 《生物磁学》2011,(9):1767-1770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LDL-C水平,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可行的检验方法。方法:采用沉淀法、匀相法、电泳法及超速离心法对233例糖尿病患者和102例健康人群的血清LDL-C水平进行测定,比较各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导致结果差异的因素。结果:四种方法检测健康人群LDL-C水平,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当TG≤2.26mmol/L时,四种方法检测LDL-C结果间相关性良好。高胆红素、血红蛋白、高TG及乳糜等干扰因素存在时,与其他方法相比,电泳法和超速离心法检测血清LDL-C结果受影响较小(P〉0.05)。结论:超速离心法虽耗时、价格贵,但仍为检测LDL-C的经典方法,电泳法受高胆红素、血红蛋白、高三酰甘油等干扰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适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血清LDL-C水平检测。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黑龙江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家系的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来自于黑龙江地区120个2型糖尿病家系中的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19例正常对照的LEPR基因Gln223Arg(668 A→G)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LEPR基因Gln223Arg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整体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34,df=2);除AG基因型(x2=4.550,P〈0.01)外,其余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分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黑龙江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有关,LEPR基因可能为中国人2型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血浆visfatin、IL-6、TNF-α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根据体重指数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检测空腹血浆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血压、visfatin、TNF-α、白介素-6等。计算体重指数、腰臀比值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浆visfatin、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肥胖组比较,糖尿病非肥胖组visfatin(301.60±58.07)明显升高,糖尿病肥胖组visfatin(336.68±37.61)、TNF-α(3.58±1.10)明显升高(P〈0.05)。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浆TNF-α与糖化血红蛋白显著正相关,血浆IL-6与血糖(FPG)显著正相关,血浆visfatin与腰臀比值(WHR)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visfatin、IL-6、TNF-α的变化可能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的影响,研究米诺环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对米诺环素在糖尿病视网膜疾病中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米诺环素治疗组,每组10只。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大鼠糖尿病。米诺环素治疗纽给予米诺环素腹腔注射(45mg/kg),共注射10d,模型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给药后8周的3组动物处死,冰浴下取其视网膜组织,随后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介导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L(TUNEL)法进行凋亡细胞原位标记,行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计数,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拟用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相同观察时相,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TUNEL阳性细胞显著增多(P〈0.01),在米诺环素组,大鼠视网膜TUNEL阳性细胞数比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米诺环素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现代都市人,健康状况却大不如前。当肾病悄然而至,或许你还茫然不觉,以至于耽误治疗的最好时机,因此,掌握一点自检的基本知识,显得颇有必要。  相似文献   
998.
面部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自身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因"面部红斑进行性加重半年,破溃伴结痂2个月余"来我科就诊,皮肤科检查可见左侧面颊部3 cm×5 cm大小红斑,边界清楚,中央可见数片浅溃疡,覆盖灰褐色痂皮。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及深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PAS染色见大量紫红色孢子聚集在多核巨细胞内外;阿申蓝染色阳性;粘蛋白卡红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抗体为兔抗隐球菌抗体)可见棕色圆形孢子。根据其临床症状、病理检查、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经伊曲康唑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999.
CBS医学真菌学习班(CBS Course Medical Mycology)(汉语版)将于2011年11月19~29日在中国南京举办。该学习班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中国微生物学会(CSM)和荷兰真菌多样化研  相似文献   
1000.
皮肤型孢子丝菌病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如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等[1].由于个体差异及疾病情况的复杂性,患者对每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同,最近我们应用不同的方法治愈了4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1患者男,68岁,北京市延庆县农民.因右侧面部皮损8个月于2008年12月8日就诊.8个月前患者右侧面部出现米粒大小皮损,之后皮损破溃、增多,伴疼痛.否认外伤史.皮肤科情况:右面颊部可见8个1 ~1.5 cm大小皮损,基底红肿,其上有厚的结痂,无脓液渗出,可触及多数皮下结节(见图1a).皮损痂屑KOH湿片真菌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为申克孢子丝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角化不全,有脓痂,表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伴少许嗜酸粒细胞;PAS染色未见真菌成分.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