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5 毫秒
71.
长江口水生动物食物网营养结构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长江口水生动物食物网营养结构及其变化, 运用胃含物分析法研究了2016—2017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捕获的43种水生动物的食性类型与营养结构, 并与20世纪90年代和2006年文献数据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捕获的水生动物分为4种食性类型: 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生物食性、混合食性, 其中浮游生物食性消费者占绝对优势, 为39.53%; 游泳生物食性消费者所占比例最少, 为11.63%。所分析样品的营养级可分为3级, 其中植食性消费者占优势, 为76.75%; 中级肉食性消费者所占比例最少, 为4.65%;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 12种常见鱼类的平均营养级由3.80下降到2.87。长江口水生动物食物网结构较为复杂, 生产者类型包括底栖藻类、浮游植物、有机碎屑3种, 主要由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构成复杂的食物网。  相似文献   
72.
73.
74.
双叉犀金龟Allomyrina dichotoma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昆虫,本文研究了环境温度(20℃、23℃、26℃、29℃、32℃)及菌糠含水量(35%、45%、55%、65%)对双叉犀金龟成虫寿命及子代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叉犀金龟雌雄虫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呈显著缩短,20℃~26℃下雌虫寿命在55~62 d之间,显著长于29℃~32℃处理;20℃~23℃下的雄虫寿命在33~48 d之间,显著长于26℃~32℃处理;环境温度及菌糠含水量均对双叉犀金龟成虫子代数量有显著影响,26℃时,4个菌糠含水量处理的平均子代数量为31.42 头/雌,显著高于其它温度处理,菌糠含水量55%~65%时,5个温度处理的平均子代数量为18.83~19.12 头/雌,显著高于其它菌糠含水量处理,其中以温度26℃、菌糠含水量55%处理的双叉犀金龟子代数量最高,达45.42 头/雌。各温度下双叉犀金龟繁殖子代数量均随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温度下产卵繁殖的高峰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在26℃时,双叉犀金龟各时间段子代数量均高于其它温度,在35~45 d时,达到产卵高峰期(12.33 头/雌),综合各指标,建议利用菌糠饲养双叉犀金龟时,其成虫最佳环境条件为26℃,菌糠含水量55%。  相似文献   
75.
中国传统虫茶是指用于制作茶叶代用品的某些昆虫的排泄物,主产于我国湖南、贵州和广西的一些山区,在当地已流传数百年之久,属于当地传统的特色农产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尽管对昆虫粪便直接用于茶用的描述非常罕见,但在古代医学书籍中,昆虫粪便的药用记载非常普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20多年间,中国传统虫茶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特别是在虫茶的食品安全性,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及其对某些实验动物模拟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已发现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临床治疗效果或疗效迹象。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传统虫茶的传承和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关于虫茶的历史渊源,药用价值和食品安全性的科学研究概貌。时间跨度从公元992年到公元2018年。  相似文献   
76.
【目的】明确昆虫病原线虫 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LF品系(LF)与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HBF-18菌株(Bt HBF-18)混用后对华北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oblita 幼虫的致病力的协同增效作用,为该害虫的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措施。【方法】在室内测定了LF在不同使用剂量、不同环境温度及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对华北大黑鳃金龟7-10日龄幼虫的致病力;通过室内生测测定了Bt HBF-18对LF存活的影响,以及Bt HBF-18与LF两者混用后对7-10日龄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同时通过室外盆栽试验测定了两者混用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死亡率随LF施用剂量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其中,侵染期线虫(infective juveniles, IJs)800 IJs/100 μL及以上剂量处理7 d后幼虫死亡率达到了100%;25℃为该线虫侵染的最适宜环境温度;适宜土壤湿度范围为14%~20%,湿度过低或过高都会显著影响其侵染效率。室内生测结果表明, Bt HBF-18处理9 d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 50 )为 1.44× 10^8 CFU/g土,此浓度对LF的存活基本没有影响。另外,室内生测和室外盆栽试验结果均表明,将LF与Bt HBF-18混用能显著提高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混用后具有不同程度的加成或协同增效作用。室内生测试验中LC 50 Bt+200 IJs/100 μL LF混用处理3 d后,较单独LF和Bt HBF-18处理幼虫死亡率分别提高了约43.07%和36.05%,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室外盆栽试验中1/2 LC 50 Bt+1 000 IJs/mL LF, LC 50 Bt+1 000 IJs/mL LF和1/2 LC 50 Bt+1 500 IJs/mL LF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中1/2 LC 50 Bt+1 500 IJs/mL LF增效作用最佳,较单独LF和Bt HBF-18处理幼虫死亡率分别提高了约38.89%和80.55%。【结论】将昆虫病原线虫LF与Bt HBF-18混用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具有加成或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7.
陈小麟 《动物学研究》1999,20(5):336-341
以干旱地区的肉食性步甲科(Carabidae)和植食性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昆虫成体为材料,测定鞘翅目甲虫的含能值和含水量,分析其含能值和含水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规律.结果表明,肉食性步甲科昆虫的含能值(22.64 J/mg无灰干重)显著高于植食性拟步甲科昆虫(20.55 J/mg无灰干重)(P<0.05),相反,前者的含水量(54.96%)却显著地低于后者(63.28%)(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含能值都与其含水量成显著负相关(r=-0.5962,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含能值或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动规律,两科的变动规律基本相同,其中,含能值在秋季最高(22.80 J/mg无灰干重),春季最低(20.42 J/mg无灰干重),含水量则相反,秋季最低(54.93%),春季最高(61.88%)(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头、胸、腹和附肢不同体区的含能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腹部的含能值最高(22.65 J/mg无灰干重),其次为胸部(21.33 J/mg无灰干重),头部和附肢的含能值最低(20.89 J/mg无灰干重和20.60 J/mg无灰干重).不同体区的含能值也具有同样的季节变动,即含能值在秋季最高(22.30 J/mg无灰干重),春季最低(19.46 J/mg无灰干重)(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个体含能值与其头、胸、腹和附肢各体区的含能值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8、0.846、0.897和0.604(P<0.05);其中个体含能值与腹部或胸部体区含能值的相关系数显著地高于它们与头部和附肢含能值的相关系数(P<0.05);这些结果说明,脂质在甲虫腹部和胸部的积聚是引起甲虫个体含能值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对不同食性甲虫含能值产生差异的原因,甲虫含能值和含水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最佳摄食理论,就甲虫作为猎物,其含能值和含水量的这些变动规律对食虫动物食物选择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就今后进一步检验食虫动物摄食对策所应开展的猎物喂养食虫动物的实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8.
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生境利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7年4 ̄6月在高黎贡山大塘用鸣声监听和样带,样方法对白尾梢虹雉的生境利用情况做了初步观察。此间白尾梢虹雉主要活动在海拔3300 ̄3600m的箭竹林内,鸣叫集中在11:00 ̄17:00,取食贝母,多星韭,牛尾独活,高山羌活,紫花百合,七筋姑等植物的地上或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79.
本文报道采自新疆的金龟科29个中国新记录种,文内采用俄国  相似文献   
80.
紫蓬山区三种鹭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作者报道了1996年4~7月紫蓬山区的池鹭,白鹭和夜鹭的繁殖行为和雏鸟的食性及生长,结果表明:巢前期三种鹭取食地点远离巢区;求偶方式主要有婚飞,显示饰羽,求偶喂食和象征性营巢行为;获得巢材的方式不同,异步产卵,异步孵化;雏出孵前,白鹭和夜鹭的迅速加固和扩大巢的行为,育雏期,取食大小随雏鸟日龄增大而增大,取食距离随雏期延长而缩短,三者雏鸟重增长的数学模型分别为:w=205.1e^-(0.065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