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不同坡位大针茅生长与生殖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坡地地形中坡底和坡顶大针茅的营养生物量与生殖生物量,并采用关联度法与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种子生物量的因子.结果表明:坡底与坡顶大针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差异均显著.与坡顶相比,坡底大针茅种群未结实子株高和数目分别增加24.69%和35.37%,已结实子株数增加102.97%,其营养生物量、生殖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增加44.14%、95.59%和47.45%,种子百粒重增加25.00%.坡顶大针茅种子生物量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而坡底受土壤pH的影响较大.坡地地形使土壤水分和土壤氮含量发生分异,坡底大针茅将更多的能量分配给有性生殖.  相似文献   
162.
张健  刘美艳   《广西植物》2005,25(6):576-578
采用美国LI-COR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研究了米瓦罐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米瓦罐光 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上午10:00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在大气CO2浓度下,米瓦罐的光饱和点为 1 800μmol·m-2·s-1,光补偿点为30μmol·m-2·s-1;在光饱和点的光强下,米瓦罐的CO2饱和点为1 200 μmolCO2·mol-1,CO2补偿点为40μmolCO2·mol-1。  相似文献   
163.
太白米中的甾体生物碱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白米的叶、大鳞茎和小鳞茎进行了化学成分系统预试,从大鳞茎中分离得到4个甾体生物碱苷,通过对其IR、FABMS、SIMS、1^HNMR、13^CNMR、DEPT、HMQC、HMBC和1^H-1^H COSY的综合解析鉴定了其中3个结构,它们分别为茄次碱-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Ⅱ)、茄次碱-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Ⅲ)和茄次碱-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IV)。  相似文献   
164.
接种肉苁蓉对梭梭天然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广泛分布的平缓低洼地、平缓沙地和半流动沙丘等不同生境类型的梭梭天然林内,进行人工接种肉苁蓉对梭梭天然林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肉苁蓉对梭梭天然林林下植被的种类组成、植株数量、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等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在平缓低洼地的梭梭天然林内,因挖接种穴和回填,林下植被的个体数损失4.1×104株.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个体总数的18%;林下植被的生物量损失35.64kg.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生物总量的14.9%;梭梭幼苗幼树的个体数损失1320株.hm-2,占接种前梭梭幼苗幼树个体总数的24.2%。在平缓沙地的梭梭天然林内,林下植被的个体数损失2.6×104株.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个体总数的49%;林下植被的生物量损失39.87kg.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生物总量的19.0%;梭梭幼苗幼树损失345株.hm-2,占接种前梭梭幼苗幼树的18.8%。在半流动沙丘的梭梭天然林内,林下植被的个体数损失2000株.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个体总数的5%;林下植被的生物量损失9.98kg.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生物总量的6.0%;梭梭幼苗幼树损失256株.hm-2,占接种前梭梭幼苗幼树的3.8%。受挖接种穴和回填直接影响的调查样方内,植物个体数减少26%~53%,植被总盖度减少46%~52%,物种多样性下降5%~13%,生态优势度提高2%~6%,梭梭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减少40%~75%,林下植被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损失25.2%~55.7%。  相似文献   
165.
不同针阔树种造林比例下小兴安岭森林景观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了不同针、阔树种造林比例(P1,100%阔叶树;P2,70%阔叶树、30%针叶树;P3,50%阔叶树、50%针叶树;P4,30%阔叶树、70%针叶树;P5,100%针叶树)和采伐后完全依赖天然更新(P6)6种预案下2001—2201年小兴安岭友好林业局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研究区森林资源的恢复,但单一营造针叶树的预案会使其阔叶树的面积百分比低于P6预案,而单一地营造阔叶树会导致该预案下针叶树的面积百分比低于P6预案;随着针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针叶树(红松和落叶松)所占面积比例随之增加;随着阔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阔叶树(蒙古栎)所占面积亦随之增加;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减少了研究区白桦的分布面积.不同的造林措施不仅改变树种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还影响其空间格局:随着针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针叶树(红松和落叶松)的聚集度指数随之增加;随着阔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阔叶树(蒙古栎)的聚集度指数随之增加;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对白桦的聚集度指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6.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碳库及养分库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季节动态、C库及养分库的研究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分别为 8.99t· hm- 2 、7.5 6t· hm- 2 和 4 .81t· hm- 2 ;枯枝落叶层中叶占现存量的比例分别为 6 4 .96 %、6 1.38%和 38.0 5 % ,枝占比例分别为 31.5 9%、37.83%和 4 2 .6 2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 ,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格氏栲天然林枯枝落叶层 C贮量为 4 .0 2 t· hm- 2 ,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 1.2 2倍和 1.77倍 ;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枯枝落叶层 C库与杉木人工林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0 .0 5 )。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养分贮量分别为 138.4 2 kg· hm- 2 、113.5 6 kg· hm- 2 和 72 .39kg· hm- 2 ;除 Mg外 ,格氏栲天然林枯枝落叶层中各种养分贮量均最高。与人工林相比 ,天然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C和养分贮量均最大。枯枝落叶层对林地长期生产力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7.
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88块固定标准地数据,采用MATLAB中log-sigmoid型函数(logsig)和线性函数(purelin)为神经元的作用函数,依据全林分生长模型的概念,以年龄(A)、地位级指数(SCI)和林分密度指数(SDI)作为输入变量,以林分每公顷蓄积量(M)作为输出变量,构建和训练了全林分生长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与常规建模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精度高达99.6%,检验精度为98.9%,说明与其它建模方法相比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和适应性,对林分生长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8.
吉林省长白山北坡天然林是我国重要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种源基地,近年鼠害严重。2015年4—6月、9—10月,在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暗针叶林及岳桦Betula ermanii林中调查鼠害发生情况,统计危害发生的树种和部位,并在危害发生林型中采用笼捕法和陷阱法调查鼠类的组成。结果表明:1)鼠害主要发生在春季海拔800~1 100 m的针阔混交林;2)受害树种主要为椴树Tilia tuan(3.61%±1.05%)、假色槭Acer pseudo-sieboldianum(3.00%±0.63%)、红松(1.73%±0.31%)、色木槭A.mono(1.28%±0.14%)等重要经济林木,受害部位主要集中于林木基部(58.90%)和裸露根部(37.99%);3)长白山北坡林区春季鼠类捕获率较高,秋季较低;4)捕获的主要鼠种为棕背Myodes rufocanus、朝鲜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红背M.rutilus,陷阱法对棕背的捕获率远高于笼捕法,但对朝鲜姬鼠和红背的捕获率较笼捕法低。  相似文献   
169.
森林损失和破碎化一直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根据Forman景观变化包括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和消失5种空间过程的理论,利用ArcGIS Modeler建立森林破碎化过程模型用以明确描述森林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过程和生态进程。基于NLCD2001、2006、2011 3期数据,以美国华盛顿州和密西西比州为研究区,利用森林破碎化过程模型,将森林损失斑块分为4种破碎化过程(分割类型因其线状特征被归入破碎化类型),对比分析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破碎化过程在时空上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天然林破碎化斑块多分布于城市/森林、耕地/森林、以及灌木/森林的交界处,而人工林破碎化斑块分布格局较为零散;天然林中破碎化斑块和收缩斑块大多发生在上阶段收缩、破碎化以及穿孔斑块的边缘,而人工林中4种空间过程的承接关系不像天然林那么明显,但两者整体上都呈现相似的"收缩-消失-穿孔/破碎化"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收缩类型占主导然后慢慢消退,穿孔和破碎化逐渐增多占据新的主导。  相似文献   
170.
结构是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决定着群落的功能和发展方向。该研究采用结构参数角尺度(W)、混交度(M)、大小比数(U)以及样地纵剖面图分析了两块长宽均为60 m×60 m的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同时采用胸径(DBH)、树高(TH)和冠幅面积(CA)分布的直方图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了它的非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林种间隔离程度很低(=0.019),几乎为油松纯林,个体大小分化均匀(=0.478),整体呈随机分布(=0.485)。小树(TH≤5 m)个体相对较少,而大树(TH10 m)占多数且其树高分布集中。平均树高多样性THD=2.35,胸径集中分布在14~34 cm,58.4%~62.8%的树冠面积分布在20~40 m~2。林下油松幼苗更新丰富,但分布不均。这些特征表明成熟的油松天然林群落结构不稳定,可能趋向衰退并将逐渐被其他阔叶树种代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