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2篇
  免费   493篇
  国内免费   3559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79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440篇
  2018年   286篇
  2017年   362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415篇
  2013年   342篇
  2012年   445篇
  2011年   452篇
  2010年   370篇
  2009年   427篇
  2008年   587篇
  2007年   530篇
  2006年   504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374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239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117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2,SS2)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引起猪链球菌病的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人感染SS2后多呈现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2005年猪链球菌在我国四川省的感染暴发和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零散病例给我国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带来了威胁,但迄今为止,对SS2致病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SS2的致病过程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密切相关,SS2-体外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模型的建立对于揭示SS2致病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研究报道主要是从猪链球菌黏附与侵袭上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猪链球菌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猪链球菌激活免疫细胞炎症反应方面研究猪链球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但与其他常致病性链球菌如化脓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相比,有些SS2-体外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模型还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感染模型的实验参数不尽相同得到结果也有所不同。本文对近年来猪链球菌2型与宿主细胞体外相互作用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60例(78眼),随机分为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36例(46眼)患者为A组,术中不用丝裂霉素C的24例(32眼)为B组,分别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CD)、平均细胞面积(AVG)及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分析其数量的改变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组术前眼压为(35.4±13.7)mmHg,B组术前眼压为(32.5±13.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5.7±3.7)mmHg、(17.0±3.2)mmHg,均低于B组的(19.4±3.7)mmHg、(20.2±2.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475±484)个/mm2、(2199±373)个/mm2、(2164±332)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31.4±67.6)μm2、(480.6±66.8)μm2、(463.8±46.2)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31.1±7.4)%、(34.4±6.3)%、(31.2±7.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各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342±94)个/mm2、(2185±215)个/mm2、(2074±218)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53.9±94.8)μm2、(516.3±100.8)μm2、(499.81±106.4)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30.2±3.0)%、(32.7±2.9)%、(31.4±4.3)%;除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比较有意义(P<0.05)外,余参数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4%高于B组的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1.1%高于B组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用丝裂霉素C的降压效果比不用丝裂霉素C的效果好,但短期内前者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93.
拉帕替尼(lapatinib)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可逆性EGFR和HER2双受体阻断剂。临床研究表明对HER2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是有效的。近年来关于拉帕替尼在其他肿瘤的研究越来越多,拉帕替尼有望成为一种潜在、多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本文对拉帕替尼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4.
聚羟基脂肪酸脂(polyhydroxyalkanoates,PHA)是细菌胞内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碳源和能源的储备物,由于它的力学性能与某些热塑性材料聚乙烯、聚丙烯类似,并且可以完全降解进入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因而被认为是一种"生物可降解塑料",有可能替代传统的、不可降解的、由石油产品合成的塑料,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5.
TRPV1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可被伤害性热刺激、辣椒素和氢离子等所激活。由于TRPV1在痛觉传导(尤其是炎症情况下的痛觉传导)中起重要作用,所以TRPV1的研究对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因为TRPV1可被多种刺激所激活,人们推论其有多个剪接变体(splice variant),不久,即证实了此设想。本文对迄今为止发现的TRPV1剪接变体做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996.
聚羟基脂肪酸酯,英文全称为,Polyhydroxyalkanoates,简称就是我们经常说的"PHA",作为细菌合成的一项重要生物聚酯材料,加上自身具有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PHA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塑料行业。笔者立足于生物材料PHA的发酵和提取工艺理论基础,结合相关实验经验,对生物材料PHA的发酵与提取工艺改进进行详细论述,以期对我国生物材料PHA的发酵与提取工艺的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997.
本文研究了L-茶氨酸对尼古丁依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采用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CPP)评价发现,L-茶氨酸能够明显抑制尼古丁诱导的小鼠偏爱行为和SH-SY5Y细胞的兴奋状态,而且与尼古丁抑制剂二氢-β-刺桐(DHE)类似.HPLC电化学检测、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L-茶氨酸处理能够明显抑制尼古丁引起的小鼠中脑多巴胺水平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升高,还能够减少与奖赏通路相关脑区的3种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nAChRs)亚基4,2和7及c-Fos表达的增加,从而可能使对尼古丁刺激产生效应的细胞数目减少.另外,L-茶氨酸处理抑制了尼古丁引起的小鼠相关脑区的c-Fos表达的增加.siRNA转染发现,敲除c-Fos基因能够抑制SH-SY5Y细胞兴奋状态但不影响TH的表达.本实验表明,L-茶氨酸可能通过尼古丁引起的乙酰胆碱受体多巴胺奖赏回路抑制尼古丁成瘾,该结果为祛除吸烟成瘾和戒烟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microRNA(miRNA)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体内广泛表达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在生物体生长、发育以及疾病发生等过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miR-106-363基因簇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簇,编码miR-106、miR-18、miR-20、miR-19、miR-92和miR-363等6个miRNA。本文通过对miRBase数据库检索以及同源搜索的方法在16种脊椎动物中搜索到了miR-106-363基因簇。该miRNA基因簇在高等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稳定存在。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miR-106-363基因簇与miR-17-92基因簇有着共同的祖先,且在进化上miR-17-92基因簇有着更早的起源。  相似文献   
999.
PTEN是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肿瘤抑制基因,是编码具有脂质磷酸酶活性和蛋白磷酸酶活性的双重特异性磷酸酶,其缺失或功能异常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TEN的脂质磷酸酶活性和蛋白磷酸酶活性在调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二者的作用重点及机制仍有不同,其蛋白磷酸酶活性主要侧重于调控细胞的黏附迁移及侵袭。为更好地认识PTEN蛋白磷酸酶活性的作用,该文对PTEN蛋白磷酸酶活性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近地层高臭氧浓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臭氧(O3)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目前地球对流层大气中平均O3浓度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38 nl·L-1(25~45 nl·L-1,夏季每天8 h平均)上升到2000年的50 nl·L-1,悲观估计到2100年近地层O3浓度将上升到80 nl·L-1.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准确评估近地层O3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叶片伤害特征、光合作用、水分关系、生育期、物质生产与分配、叶片膜保护系统、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方面,系统收集和整理了气室条件下(包括封闭气室、开放式气室)高O3浓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