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2篇
  免费   1958篇
  国内免费   8615篇
  2024年   184篇
  2023年   784篇
  2022年   831篇
  2021年   844篇
  2020年   770篇
  2019年   780篇
  2018年   619篇
  2017年   787篇
  2016年   702篇
  2015年   792篇
  2014年   1126篇
  2013年   963篇
  2012年   1069篇
  2011年   1236篇
  2010年   1134篇
  2009年   1173篇
  2008年   1403篇
  2007年   1156篇
  2006年   1026篇
  2005年   952篇
  2004年   916篇
  2003年   675篇
  2002年   619篇
  2001年   537篇
  2000年   470篇
  1999年   461篇
  1998年   301篇
  1997年   357篇
  1996年   334篇
  1995年   244篇
  1994年   251篇
  1993年   235篇
  1992年   240篇
  1991年   241篇
  1990年   193篇
  1989年   177篇
  1988年   113篇
  1987年   93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100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本研究用~3H-5-羟色胺作示踪,由大鼠侧脑室注入后用冰冻微观放射自显影和组织固定微观放射自显影平行探讨了针刺镇痛时中脑导水管壁及周围灰质部位5-羟色胺的含量定位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当电针达到镇痛时,在中脑导水管壁及周围灰质部位~3H-5-羟色胺的放射自显影象都呈明显增高,这表明在针刺镇痛条件下,~3H-5-羟色胺可迅速被中脑导水管壁及周围灰质部位摄取和储存,从而提示上述部位与针刺镇痛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2.
外源蜕皮激素对蓖麻蚕蛹发育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定义  郭郛 《昆虫学报》1985,(4):357-361
本文报道蓖麻蚕蛹在室温28℃下的卵巢发育过程,以及外源20-羟基蜕皮酮对蚕蛹发育的影响。正常蛹在任何发育期内注射20-羟基蜕皮酮后,全部仍羽化成蛾,但蛹期延长约1至4天。无脑蛹经注射后出现蛹——蛾的变态,发育情况因剂量而不同:注射0.1微克后约有半数蛹发育成蛾;注射2微克羽化率较高,卵巢管的发育也最好;4微克或更高的注射量能使全部蛹发育成蛾,但卵巢管多少有些不正常。注射量超过5微克时,蛾体较小,颜色浅黄,没有或只有很少的鳞片。蛹的发育天数随剂量的增大而减少。经外源20-羟基蜕皮酮处理后,无论是有脑蛾或是无脑蛾的卵粒都明显地比正常蛾的卵粒大。当超过一定的注射量时,注射量越大,蚕蛾的自动蜕壳能力越差。  相似文献   
83.
Q热立克次体以10-1—10-12不同稀释度,用血腔注射法感染非洲钝缘蜱,感染35天,取蜱血淋巴液,分别用Gimenez染色法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查,在10-1—10-5的稀释度,两种方法检出率基本相似。10-6以下各组,免疫荧光尚可检出少数阳性标本,而Gimcnez法则无阳性,前者总阳性率为48.28%,后者为40.68%。感染的蜱悬液接种豚鼠,12组动物血清做Q热补体结合试验全部阳性。动物发病情况如潜伏期长短、发烧天数等似与蜱内立克次体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4.
花椰菜下胚轴外植体在MS+6BA 5 ppm的培养基上能分化出芽,在MS+2,4-D2ppm的培养基上能脱分化而形成愈伤组织。用3种不同的酚类物质(咖啡酸、阿魏酸、愈创木酚及联苯胺)作氢供体发现分化过程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脱分化过程,其中以咖啡酸作氢供体显示的活性最高,阿魏酸及愈创木酚次之,而联苯胺最小。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阴极向及阳极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分化及脱分化培养过程中均不断出现新的酶带,前者有13条,后者为11条,两者的差别主要在阴极向酶带,在分化过程中多了两条酶带(C_1和C_3),同时C_2带活性也比脱分化的高。阳极向酶带也有差别,A_2和A_2两条酶带在分化过程中逐渐加强,但是在脱分化过程中却逐渐消失。反映了两个过程生理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85.
水浮莲种子是一种奇特的需光种子。在黑暗中,GA_2或BA均不能代替光照诱导萌发,可是0.1μl/l乙烯却能引起部分种子萌发,在1000μ1/1乙烯的作用下,发芽率可达80%,接近全光照处理的萌发水平(91%发芽率)。ACC也能诱导水浮莲种子的萌发,0.1 mM浓度可获30%发芽率。在较短光照下,ACC对种子萌发有增效作用。在光照前应用ACC,其诱导效应大于两者同时施用。在照光萌发中,种子的内源ACC含量及乙烯释放量均显著增加。CoCl_2和AOA均能抑制光的诱导萌发。推论光打破休眠诱导萌发的作用是与乙烯的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6.
团花的种子中有抑制物质,把种子和果实的其它部分分别用有机溶剂提取和分离,所得粗提物经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纯化后,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等仪器进行测定,并结合生物鉴定,证明种子和果实其它部分中均含有一定量的脱落酸。种子中的含量为11.7μg/g干重,其它部分15.8μg/g干重。  相似文献   
87.
NAD~+-MDH在黄瓜子叶中的定位是细胞溶质中占总活性的55~59%,线粒体为38~35%,叶绿体为7%。其同工酶谱亦为细胞溶质中带数最多,全青为5条,粤早3号为4条,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为1条,品种间无明显差异。黄瓜幼苗随低温胁迫的加剧,伤害逐步加重,子叶电解质渗出率明显增加,NAD~+-MDH活性亦不断下降,其中叶绿体的NAD~+-MDH对低温最敏感,1±1℃处理就能反映品种间耐寒力的差异。叶绿体和线粒体的NAD~+-MDH同工酶对低温的反应与活性变化一致,谱带数没有差异,只是活性降低。细胞溶质部分酶带较多,各条酶带对低温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88.
在浙江省采集仓贮稻谷及大米样品,共分离到真菌17属48种(不包括酵母菌)。其中:曲霉属(Aspergillus)18种,青霉属(Penicillium)10种,镰孢霉属(Eusarium)4种。研究表明:在浙江省地区之间,贮粮真菌种类无明显差异。稻谷加工成大米后,籽粒表面带菌量及内部带菌率均明显下降,其真菌区系以贮藏真菌为主。稻谷在贮藏前以田间真菌为主。贮藏1—4个月的稻谷因贮藏真菌的种类、数量明显增长,而田间真菌的种类和数量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其表面带菌量及谷粒带菌率处于高峰期;贮藏1年以上的稻谷,其主要带菌种类为贮藏真菌,带菌量及带菌率明显下降。早籼谷和晚粳谷在相同贮藏条件下其带菌种类和数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9.
用~3H-亮氨酸和~3H-尿苷标记不同发育时期的稻胚,发现蛋白质合成活力呈四阶段变化;各种RNA的合成与胚胎各发育阶段密切有关。α-鹅膏蕈碱(1.0μg/ml)对稻胚RNA合成的抑制作用在开花后7、15和18天较强,13天时很弱。在水稻胚胎形成期间,胚细胞蛋白质合成活力高峰先后出现于胚分化后期(开花后11天)和成熟中期(18天);mRNA的合成在分化初期(7天)和成熟中期(15~18天)较强;而rRNA和/或tRNA的合成高峰则出现在胚胎器官原基分化已经完成时(13天)。  相似文献   
90.
确定了在pH 5.2到8.7和温度22°到45℃时钼铁蛋白和铁蛋白的稳定性。按logKm和logV分别对pH作图,得到下列参数。于30℃在酸性侧,乙炔络合常数PK_b(C_2H_2)=6.43—6.50,乙炔催化常数pK_b′(C_2H_2)=4.78,在碱性侧乙炔络合常数pK_a(C_2H_2)=7.42—7.55,乙炔催化常数pK_a′(C_2H_2)=7.88—8.29,氮络合常数pK_a(N_2)=7.75—7.9及氮催化常数pK_a′(N_2)=8.08—8.68。既然pK_a与pK_b或pK_a′与pK_b′二者间隔小于3.5个单位,又按V/Km及V′对pH作图,其结果为pKb(C_2H_2)=6.28pK_a(C_2H_2)=7.68和pK_b′(C_2H_2)=5.53和pK_a′(C_2H_2)=8.93。将不同温度下的pK_b或pK_a分别对各自温度的倒数作图,其热力学数据为由pH 5.7到7.3范围内,质子移变基团的解离热⊿H(ioh)=7742卡/克分子,相应的pK_b(C_2H_2)=6.16—6.36;由pH 7.3到8.4范围内⊿H_(ion)=6983卡/克分子,相应的pK_a=8.24—8.44。这些数据指出固氮酶钼铁蛋白络合乙炔的功能基团可能具有咪唑基·巯基和氨基相类似的结构,这种推测正在用化学修饰的方法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