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6 毫秒
91.
吴蠡荪 《蛇志》2011,23(2):229-F0003
一辈子孜孜不倦的吴阶平院士安祥地与世长辞,虽然他的身躯走了,但恰留下了不朽的淳淳教悔,他的精神,他的品德,他的追求永留世间,激励着后人在医学事业上奋进。  相似文献   
92.
摘要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球结膜微循环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到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缺血型CRVO患者90例,按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5,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和研究组(n=45,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球结膜微循环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CVA)、疗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的BCVA升高程度以及细动脉管径、细静脉管径扩大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CMT以及红细胞聚集积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研究组的VEGF、ET-1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NO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CRVO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球结膜微循环,同时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词内消癖丸活血化瘀、促进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开放,改善微循环的功能,探讨调内消癖丸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给药的试验方法。结果调内消癖丸能促进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开放,改善微循环(P<0.05,P<0.01,P<0.001)。结论调内消癖丸能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负荷结构下赛艇运动员无创微循环指标变化特点,为进一步完善无创微循环指标在运动员机能状态监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2013年7月国家青年赛艇队作了世界青年锦标赛的最后备战训练,整个备战训练分为强度训练期及接下来的调整期,强度训练期主要以500 m、1000 m专项速度练习为主,其训练强度较大,而调整期主要以有氧长划为主,训练强度较小;以8名女性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Peri Flux System5000系列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8名运动员早晨空腹安静、坐位状态下右臂肱二头肌隆起最高处微循环相关指标进行测试,其中强度训练期结束时及接下来的调整期结束时各测试一次,通过对两个阶段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变化特点分析,进而对运动员竞技状态作出判断。结果:除运动血细胞浓度(Concentration of moving blood cells,CMBC),调整期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icrocirculatory blood perfusion,MBP)、血细胞平均运行速度(Average velocity of blood cells,AVBC)、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 O2)均明显高于强度训练期(P<0.05)。结论:不同训练负荷下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低强度负荷下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高强度负荷下则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5.
朱欢  高炳宏 《生命科学》2020,32(8):855-863
采用文献资料法总结有氧运动对普通人群、运动员、慢性病患者微血管反应性的干预效应及可能机制,为有氧运动干预过程中微血管功能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1)有氧运动能提高普通人群(中老年)、耐力性运动员微血管反应性,预防与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提升运动表现;(2)有氧运动能改善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患者微血管反应性,促进患者康复,但人体研究案例较少,未来应加强人体干预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应用性;(3)微血管流体剪切应力增大是有氧运动提高微血管反应性的主要生物学机制。此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增加、线粒体动力学改善、胰岛素水平与敏感性提高、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等在提高微血管反应性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
本研究使用手持式扫频光学相干层析(SSOCT)系统分别在人左手无名指指甲上方、无名指指腹和手掌大拇指根部选取3 mm×3 mm区域进行了在体成像,使用指数补偿方法还原血流信息,获取不同深度的血流正面光学断层图像(en face图像),从血管灌注密度(PD)、血管直径(VD)两个方面分析了微循环随深度的变化特性。试验结果证明,在上述三个成像位置中,随着成像深度的增加,血管PD与血管VD均增大,血流信息的丰富程度增加,但同时en face图像的清晰度有所下降。其中左掌大拇指根部微血管最为细密,血流信息较为丰富,比较适宜作为微循环疾病诊断研究的成像部位。分层投影结果显示,左手无名指指甲上方部位在成像深度较浅(220~660μm)时,血管PD明显小于其他两个成像部位,说明此处在该范围内血流信息丰富程度不够。本文测量了随深度变化的手部血流几何学特征,验证了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基于手部皮下微循环光学断层图像进行疾病诊断的可行性。许多微循环疾病早期就已经产生了微血管病变,因此对这种微循环变化的探测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
摘要 目的:探讨交替取穴电针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及对机体微循环状态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8年4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交替取穴电针治疗),各为40例。对比两组疗效、症状评分、微循环相关指标、中枢神经递质水平。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的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的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积分、总积分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的5-羟色胺(5-HT )更低,γ-氨基丁酸(GABA)更高(P<0.05)。结论:交替取穴电针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较好,可改善临床症状、中枢神经递质水平,调节机体微循环。  相似文献   
98.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微循环损伤的影响.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P组).IR组和P组采用Zivin改进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P组在缺血30 min后行复灌1 min/缺血1 min相同处理3次.采用激光多普勒检测缺血前,缺血时及再灌注各时点血流量值,在再灌注24 h时取兔脊髓组织作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比色法检测脊髓组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含量,放免法检测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红素氧合酶(Hemeoxygenase-1,HO-1)的表达.研究发现与缺血前基础值相比,再灌注10 min时IR组与P组血流量均有增高,在再灌注30、60、120 min,IR组血流量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IR组相比,P组血流量值在再灌注各时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与IR组相比,P组NO含量与HO-1表达均有增加,ET-1含量明显减少,NO/ET-1显著高于IR组(P<0.05或0.01),且P组脊髓病理学损伤轻于IR组.结果表明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微循环损伤,改善脊髓血流量,...  相似文献   
99.
在考虑Fahraeus效应和微循环调节作用的基础上,考察了一套新的计算微循环、大循环和总体血容量变化的方法,并用于烧冲复合伤后早期一次性注入高渗萄聚糖(HSD)与乳酸林格氏液(LR)治疗间的疗效比较;血浆粘度测量值被引入这一计算。结果表明这一新方法通过分别对微循环、大循环血容量的估计,能更确切、更清晰地显示伤后治疗时血容量的变化和分布情况。显示了HSD方案有可能是通过显著增加总血容量,改善大循环、微循环血容量,因而达到维持血压而减轻组织水肿等功效。结果表明,以本文提供的方法为基础发展一种方便实用的临床检测方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cO:激光照射及传统艾灸足三里穴对运动疲劳大鼠运动耐力、骨骼肌微循环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CO2激光照射足三里缓解运动疲劳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成年雄性大鼠,适应性游泳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艾灸组及激光组.采用无负重游泳方式建立大鼠运动疲劳模型,艾灸组及激光组在游泳运动的同时,分别采用CO2激光照射及艾灸足三里穴.末次力竭运动结束后,检测大鼠骨骼肌微循环,分离大鼠骨骼肌线粒体,检测线粒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活性.结果:艾灸组和激光组大鼠的力竭运动时间显著高于模型组照组(P<0.05),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艾灸组双侧胫骨前肌的血流灌注量、线粒体内SOD、GSH-Px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激光组腹直肌线粒体血流灌注量、线粒体内SOD、GSH-Px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激光组的力竭运动时间、骨骼肌血流灌注量、线粒体内的SOD、GSH-Px含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2激光照射足三里穴能够模拟传统的燃艾灸疗中的生物物理过程,从而实现仿生灸疗,可有效提高运动疲劳大鼠骨骼肌线粒体抗氧化酶活性、增加骨骼肌血流灌注,从而缓解运动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