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僵菌产海藻糖水解酶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状真菌绿僵菌能产生一系列二糖水解酶,其中包括海藻糖水解酶。这些酶在绿僵菌对昆虫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对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cridum菌株CQMa102产生与分解昆虫血淋巴中海藻糖等二糖相关的海藻糖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以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山梨醇和可溶性淀粉为碳源,金龟子绿僵菌均可产生海藻糖水解酶,但最佳碳源是可溶性淀粉,因为由其诱导产生的海藻糖水解酶具有最高的总活性和比活性以及更多的同工酶,山梨醇次之。硝态氮(NaNO3)作为唯一氮源时,几乎检测不出海藻糖水解酶活性,而铵态氮((NH4)2SO4)或NaNO3和有机氮(蛋白胨和酵母浸膏)混合氮源作氮源时,海藻糖水解酶活性都很高。在绿僵菌菌丝提取液和滤液的海藻糖水解酶活性比较中发现:CQMa102在多数碳源的培养基中产生的海藻糖水解酶主要分泌到培养基中,仅有少数结合在细胞壁上。  相似文献   
2.
基底周期拉伸引起ECV-304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ECV-304细胞施以最大应变10%、0.67Hz的周期拉伸,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周期拉伸过程中ECV-304细胞的取向调整进行了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周期拉伸能引起细胞长轴取向垂直于最大主应变方向;加载12h内细胞长短径比增加,12-24h之间长短径比下降,随后趋于稳定;细胞在周期拉伸最大主应变方向上的最大截距缩短,而在垂直于最大主应变方向上的最大截距延长;取向调整的过程与长短径比增大的过程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在周期拉伸过程中的取向调整是一个细胞具有方向差异性的变形过程,而不是刚性的旋转或位移。  相似文献   
3.
细胞微环境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时空可变的复杂集合,对细胞的行为和功能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传统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很难在体外为细胞提供这样一个复杂的、微尺度的生长环境,致使许多体外研究结果与在体情况相差甚远。近年来,微流控技术与细胞培养技术的结合为细胞微环境的模拟和控制提供了可能。文章通过提炼微环境的重要参数及其特征,介绍微流控技术是如何满足这些参数的需求,探讨了微流控技术在体外模拟细胞微环境的可行性,并总结了近年来该技术在微环境体外模拟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对微流控技术在细胞微环境构建中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s)的分离培养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定向诱导为内皮样细胞(ELC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l)分离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LG-DMEM培养基贴壁纯化培养,倒置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仪、MTT法、透射电镜(TEM)联合对rBMMSCs形态、表型、生长曲线、细胞周期以及超微结构进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31、CD144(VE-cadherin)和CD34表达以及摄取Dil-ac-LDL、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结果:rBMMSCs呈长梭形,漩涡状排列。细胞生长曲线显示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符合干细胞的生长规律。透射电镜结果表明:rBMMSCs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结构,其中体积较小、核质比大、胞质内细胞器稀少者为处于未分化或分化较低状态的幼稚型rBMMSCs。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第4代细胞G0/G1期为95.67%,表明绝大部分细胞处于非增殖状态;诱导后的部分细胞形态可见类似ELCs改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ECs)特异性表面标志CD31、CD34和CD144,具有摄取Dil-ac-LDL以及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结论: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所培养的rBMMSCs在体外具有定向诱导分化为ELCs的潜能,可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5.
整合素在细胞响应机械应力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机械应力在细胞生长、分化和基因表达等生理学过程和某些病理学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细胞粘附分子——整合素是机械信号转导中重要的跨膜分子.细胞通过整合素与胞外基质蛋白、细胞骨架蛋白以及聚焦粘附激酶等的反应,将感应的力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理机能,其中整合素与胞外基质蛋白之间的动态和特异性反应在细胞的机械信号转导过程中起了功能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组织工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组织工程从提出到现在不过10年的历史,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已将它列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成果斐然.我国也有相关的研究课题开始运行.第二届组织工程学会于1998年在美国召开,会上发表了组织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抛砖引玉,总结了有关组织工程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保证工程组织的功能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用离体血管灌流试验验证冯元桢等关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膜张应力逆血流方向轻加的理论分析。用0.12N/m^2剪应力剪切人脐静脉段内皮细胞20h后,两种不同长度离体血管的内皮素平均分泌速率无显著差异,但在分泌速率的曲线形态,特征方程和最大分泌速率,最小分泌速率及分泌速率变异系数上差异较大;ATⅡ的平均分泌速率差异彩显著,11cm处理比21cm处理高68%。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管吮吸技术测定了大鼠肝细胞的黏弹性,进一步研究了丙烯酰胺(acrylamide)和细胞松弛素D(cytochalasin D,CD)以及两者混合作用后对于细胞黏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CD、丙烯酰胺以及CD、丙烯酰胺混合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的黏弹性系数均明显下降。尤其是对K1的影响最大中间纤维对于黏弹性系数K1的影响要大于微丝对K1影响。而微丝于黏弹性系数K2的影响要大于中间纤维对K1的影响。另外在丙烯酰胺和细胞松弛素D两者混合作用后细胞的黏弹性系数均比两者单独使用时呈显著下降的趋势。提示中间纤维、微丝在维持细胞黏弹性这一生物力学特性方面均起着一定的作用。另外从以丙烯酰胺组和细胞松弛素D组为照组的数据中发现:丙烯酰胺和细胞松弛素D两者混合作用后细胞的黏弹性系数K1或K2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中间纤维和微丝可能对正常肝细胞黏弹性有一定之间的交互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癌药物在进行动物和临床试验以前,需要用体外肿瘤组织模型评估药效.由于三维(3D)多细胞球体(multicellular tumor spheroids MCTSs)在抗药性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与体内肿瘤组织相似,常被用作体外肿瘤组织模型.为监测MCTSs在形成过程中,肿瘤细胞之间和肿瘤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微流控技术基础上自行设计和构建MCTSs模型.该肿瘤MCTSs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3D微环境下,血清能够诱导MDA-MB-231形成直径为289μm的MCTSs,肿瘤细胞MCTSs之间有相互靠近的趋势,并且发现凋亡细胞多分布在MCTSs之间.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MDA-MB-231形成MCTSs之间没有相互靠近的趋势,并且MCTSs直径的长度很难达到100μm.以上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望为研究肿瘤形成MCTSs机制和药物筛选提供有用的体外肿瘤模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PCR技术扩增编码钩虫中性白细胞抑制因子(NIF)成熟肽的cDNA,克隆于表达载体pET-21a( )。序列分析表明与献报道一致。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中实现高效可溶性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外源蛋白(相对分子质量28900)约占全菌蛋白的20%。菌体用溶菌酶处理。上清经Q—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羟基磷灰石层析、Sephacryl S-100凝胶过滤,得到纯度约95%的重组NIF。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NIF能有效地抑制中性白细胞粘附。这些结果为利用大肠杆菌制备重组NIF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