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了解Wistar大鼠心脏自发性病变发病情况,为长期致癌性研究、老年病学研究及毒性病理学提供背景资料。方法采用16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常规饲养,分别在9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时处死40只大鼠,HE及Masson三色法染色,观察心脏的病理改变。结果 9月龄Wistar大鼠心脏未见明显病理改变;12月龄Wistar大鼠月龄心脏病变的发病率为2.5%(1/40),表现为少数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伴少量以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18月龄大鼠心脏病变的发病率为57.5%(23/40),表现为轻至中度心肌病,雄性发病率高于雌性。24月龄大鼠100%(40/40)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病,并有2.5%(1/40)发生心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Masson染色显示9月龄大鼠心脏血管周围及心脏瓣膜环下有少量胶原纤维,随年龄增长,血管周围及心脏瓣膜环下胶原纤维逐渐增多,并延伸入心肌细胞间。结论随年龄增长,大鼠心脏自发病变比率升高,主要病变为心肌病,偶尔可发生心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胶原纤维沉积首先发生于血管周围及心脏瓣膜环下,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可能与大鼠心肌病的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波生坦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6例IPAH患者予波生坦口服治疗20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WD)、肺动脉压力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患者心功能由治疗前Ⅲ级13例、Ⅳ级3例变为Ⅱ级14例、Ⅲ级2例。6MWD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1),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及肺动脉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口服波生坦治疗IPAH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3.
在体外缺氧无血清条件下模拟心肌缺血微环境,研究溶血磷脂酸(LP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的抗凋亡作用.应用Hoechst33342染色和膜联蛋白V/PI双染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并利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ERK1/2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表明缺氧无血清条件引起明显的细胞凋亡,LPA处理6 h和1 6 h 组细胞凋亡率较缺氧无血清组显著降低(P<0.05),而1 h组细胞凋亡率与缺氧无血清组无显著性差异.LPA处理组(1 h,6h,1 6 h组)ERK1/2磷酸化水平较缺氧无血清组降低,Akt磷酸化水平较缺氧无血清组增高.在缺氧无血清环境中,LPA有利于增强BMMSCs的抗凋亡能力,提高BMMSCs存活率,为临床提高BMMSCs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糖尿病心肌病是排除了高血压、冠心病所致的心肌损伤后的一类特异性心肌病,其特征在于心肌细胞的代谢异常和心脏功能的逐渐衰退,临床表现为早期心肌舒张功能受损,晚期心肌收缩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线粒体是心肌细胞内提供能量的主要细胞器,线粒体动力学是指线粒体进行融合和分裂的动态过程,是线粒体质量控制的重要途径,线粒体动力学在维持线粒体稳态与心脏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节线粒体分裂的蛋白主要是Drp1及其受体Fis1、MFF、MiD49和MiD51,执行线粒体外膜融合的蛋白为Mfn1/2,内膜融合蛋白为Opa1。本文综述了近期在糖尿病心肌病线粒体动力学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1型与2型糖尿病心肌病的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均表现为分裂增加与融合受阻,前者的分子机制主要是Drp1上调与Opa1下调,后者的分子机制主要为Drp1上调与Mfn1/2下调,线粒体分裂增加和融合受阻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药单体安石榴苷、丹皮酚和内源性物质褪黑素等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线粒体分裂或促进线粒体融合,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糖尿病心肌病症状。本文...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一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特点。方法:对我院就诊的一肥厚型心肌病大家系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绘制家系图谱。结果:该家系为连续四代遗传,家系成员共35例,患者11例,猝死3例,死亡2例。有1例患者房颤及脑梗塞,2例患者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猝死年龄最小3岁,符合肥厚型心肌病高发病率、高猝死率、发病年龄早等特点。结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详细的家系调查有助于了解疾病全貌,更好地揭示其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阿魏酸对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心肌病变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ICR小鼠20只,高糖高脂饮食连续6周,STZ (30 mg/kg)腹腔注射连续5d后,隔9d测空腹血糖(FBG),超过11.1 mmol/L视为糖尿病造模成功。将此2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魏酸组(200 mg/kg,i.g.),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小鼠为对照组;连续给药8周。末次给药后,测定FBG、称体重、全心重和左心室重,计算心脏质量指数(HMI)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Masson染色观察左心室纤维增生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小鼠比较,阿魏酸组小鼠HMI、LVMI减小((P<0.01,P<0.05),心肌组织SOD活力升高、MDA含量下降(P<0.05);心肌胶原纤维沉积减少,间质纤维化改善;免疫组化显示心肌组织TGF-β1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减少(P<0.01,P<0.05)。结论:阿魏酸对糖尿病小鼠心肌病变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抗氧化及抑制TGF-β1蛋白表达,减少Ⅲ型胶原蛋白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早搏(IPVCs)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50例IP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负荷量、心功能,将IPVCs患者分别分为低负荷组(1%~10%,n=51)、中负荷组(10%~20%,n=65)、高负荷组(20%,n=34)及LVEF50%组(n=106)、LVEF≤50%组(n=44)。另选取同期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各组HRV相关指标变化,并分析IPVCs与HRV的相关性。结果:高负荷组RMMSD、PNN50明显低于对照组、低负荷组和中负荷组,中负荷组和高负荷组LF、HF明显低于对照组、低负荷组(P0.05),高负荷组LF、HF均明显低于中负荷组(P0.05)。LVEF≤50%组RMMSD、PNN50、LF、HF较对照组、LVEF50%组明显降低(P0.05)。IPVCs负荷与LVEDD、LVESD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5)。IPVCs负荷与RMMSD、PNN50、LF、HF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IPVCs的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衡有关,迷走神经张力减弱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诱发HRV异常。  相似文献   
38.
摘要 目的:研究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室扭转功能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HCM患者30例进行研究,记作病变组,另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常规左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整体扭转和解旋运动指标、左室局部扭转和解旋运动指标、圆周应变以及应变率。结果:病变组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量(SV)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而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病变组心内膜的左心室扭转角度(LVtw)以及左心室扭矩(LVto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内膜及心外膜解扭转率(Untw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变组基底部心内膜旋转速率、心尖部心外膜旋转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尖部心内膜旋转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尖部心外膜解旋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变组基底部心内膜圆周应变低于对照组,基底部、心尖部心外膜圆周应变高于对照组(P<0.05);病变组基底部、心尖部心外膜应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CM患者收缩功能降低,且局部心肌圆周方向的形变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9.
摘要 目的:探讨下调miR-223表达对脓毒症心肌病(SCM)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7只8-10 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分配至SCM模型(0 h,6 h,12 h,18 h,24 h)时相组、Normal组、SCM组、miR-223 antagomir NC组、miR-223 antagomir组,每组3只。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15 mg/kg构建SCM小鼠模型。miR-223 antagomir NC组与miR-223 antagomir组分别于建模前连续3天鼠尾静脉注射miR-223 antagomir NC、miR-223 antagomir预处理。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研究SCM模型各个时相组小鼠心肌组织miR-223的表达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Normal组、SCM组、miR-223 antagomir NC组和miR-223 antagomir组小鼠心肌病理形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Normal组、SCM组、miR-223 antagomir NC组和miR-223 antagomir组小鼠血清cTnI、BNP、CK-MB、IL-6、IL-1β、TNF-α的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CM模型时相组小鼠随刺激时间延长,心肌组织miR-223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与Normal组比较,SCM组、miR-223 antagomir NC组、miR-223 antagomir组小鼠心肌组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cTnI、BNP、CK-MB及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M组比较,miR-223 antagomir NC组各项指标相差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223 antagomir组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有所减轻,心肌损伤标记物cTnI、BNP、CK-MB及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鼠miR-223表达与心肌损伤标记物cTnI、BNP、CK-MB及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下调miR-223表达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对SCM小鼠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形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5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成正常对照组(CON组)和糖尿病组(DM组)。DM组给予4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后,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5 mg/Kg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成糖尿病对照组(CDM组)和波动血糖组(FDM组)。FDM组大鼠每天定时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并错时给予葡萄糖,建立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CON组、CDM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每周测血糖值2天,4次/天,动态观测各组大鼠外形、进食量、饮水量等变化。造模成功12周后取腹主动脉血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 Alc),取大鼠心脏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水平,免疫印记法分别检测心肌组织AKT、p-AKT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各组大鼠心肌细胞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CON组相比,FDM组、CDM组大鼠Hb A1c、血糖变异系数(CV)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DM组相比,FDM组Hb 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值进一步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CON组相比,CDM组、FDM组大鼠心肌组织形心肌纤维化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DM组相比,FDM组心肌组织心肌纤维化水平进一步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CON组相比,FDM组、CDM组大鼠心肌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DM组相比,FDM组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进一步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大鼠心肌组织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CON组相比,FDM组、CDM组大鼠心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DM组相比,FDM组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波动可加重2型糖尿病大鼠的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