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选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青冈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酸雨处理:pH 2.5、pH 4.0、pH 5.6(CK),研究不同强度的模拟酸雨对青冈幼苗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年酸雨处理,青冈的净光合速率随着酸雨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H 2.5、pH 4.0处理的酸雨增大了青冈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且对pH 2.5处理的影响更为显著.胞间CO2浓度的大小顺序是pH 2.5>pH 5.6>pH 4.0.pH 2.5、pH 4.0处理青冈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显著高于对照,表观量子效率对酸雨胁迫不敏感.pH 2.5、pH 4.0处理青冈的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PSⅡ的潜在活性显著高于对照.青冈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大小顺序是pH 2.5>pH 5.6>pH 4.0,且pH 2.5与pH 4.0之间有显著差异.说明青冈幼苗的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在pH 2.5和pH 4.0的酸雨处理下有所增加,且在pH 2.5强度下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陆源碳经内陆水体生态系统输出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一环,其中溪流碳排放超过内陆水体平均碳排放,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碳收支.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了当前溪流二氧化碳分压(pCO2)、二氧化碳排放通量(FCO2)的动态变化特征,二者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且随溪流分级的增大而减小;梳理了影响溪流pCO...  相似文献   
13.
以皖南山区的河源溪流为研究区域, 根据2016年7月和11月两次的调查数据, 在区分土著物种和本地入侵物种的基础上, 初步比较研究了低水头坝的坝上蓄水区和冲刷区鱼类群落的季节动态及所受水坝大小和功能的影响。共采集鱼类24种, 隶属4目10科, 其中土著鱼类13种, 本地入侵鱼类11种。尽管坝下冲刷区的鱼类群落无显著季节变化, 但坝上蓄水区的鱼类群落季节动态显著, 其中11月的鱼类个体数显著高于7月。水坝大小对鱼类群落的影响相对较小, 仅冲刷区入侵鱼类群落结构随水坝大小显著变化; 水坝功能对鱼类群落的影响较大, 蓄水区土著鱼类群落及冲刷区入侵鱼类群落等都随水坝功能显著变化——同蓄水坝相比, 引渠坝的蓄水区中宽鳍鱲较少但中华花鳅和吻虾虎鱼较多, 且引渠坝的冲刷区中高体鳑鲏和泥鳅具有更高多度。研究表明, 在研究区域内, 低水头坝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视水坝蓄水功能而不同, 而水坝大小的相对重要性较低。研究也进一步证实, 因亲流性土著鱼类与广布性入侵鱼类对低水头坝干扰的响应不同, 在开展有关人类活动对溪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评价时, 有必要区分土著物种和入侵物种来进行, 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璐  杨海军  李昆  李玲  南晓飞  张振兴 《生态学报》2018,38(13):4834-4842
源头溪流是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区域,对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我国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薄弱,对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季节动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采用野外原位定量取样的方法,力图阐释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特征及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共计采集底栖动物90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纲9目38科。其中,水生昆虫85属,占绝对优势。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明显,底栖动物密度及多样性在夏、秋季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并在冬季达到最低值。(2)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占优势,其次为撕食者、捕食者和刮食者,滤食者相对丰度最低。不同功能摄食类群的季节动态不一致,但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整体表现为秋季最高。(3)水温、凋落叶分布和流速是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本研究可为长白山源头溪流后续相关研究及长白山松花江水系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群落时空格局研究是后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基于2012年山东省新薛河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就新薛河上游典型溪流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底栖动物108种,隶属10纲,74属;短脉纹石蛾(Cheumatopsyche sp.)、长钝直突摇蚊(Orthocaldius vaillanti)、拟长跗摇蚊属一种(Paratanytarsus sp.E)、Neozarelia sp.为研究区域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分别为25.1%、9.8%、9.0%、8.6%。各河段优势物种组成、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和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从群落层面验证了不同河段群落结构的差异;且发现,流量越小,群落分化越明显。通过指示物种和双向聚类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物种组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总之,不同生境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栖境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凋落物分解对于维持源头溪流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平衡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典型源头溪流金佛山溪流为代表,选取3种河岸带常见凋落叶为分解对象,设计3个单种和4个混合物种的凋落物组合,在原位放置3种孔径的分解袋(0.05mm、0.25mm和2mm),探讨混合凋落物的性状与底栖分解类群对叶片质量损失和混合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微生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相对贡献均大于50%,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进一步加速了凋落物的分解过程。(2)单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质量损失率为53.05%)>缺萼枫香(Liquidambar acalycina,30.00%)>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12.63%)。(3)混合凋落物中仅微生物参与的处理均表现为负的非加和效应,其中八角枫+缺萼枫香、八角枫+薄叶润楠、八角枫+缺萼枫香+薄叶润楠三个处理的效应显著;小型底栖动物加入后均表现为正的非加和效应,但不显著;在微生物、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共同作用下,缺萼枫香+薄叶润楠和八角枫+缺萼枫香+薄叶润楠的两个处理的正的非加和效应显著。亚热带源头溪流中凋落物分解功能与河岸植物和分解者类群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小鲵家族     
提到小鲵,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大鲵。大鲵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大鲵",是现存的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一般长约60-70厘米,体重5-6公斤,最大个体长达1.8米,重达30公斤。由于大鲵的叫声像婴儿的啼哭声,因此又名"娃娃鱼"。大鲵生活在水质清澈、低温和幽暗的溪流或溶洞中,  相似文献   
18.
在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帽儿山实验林场,对3种类型低级溪流中水生昆虫进行采集、鉴定,分析水生昆虫群落组成、季节优势集中性和取食功能群,并应用指示生物法、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群落相似性系数和BI指数对溪流水质进行生物评价。共采集到水生昆虫4907个,分别隶属于8目38科,其中,毛翅目、蜉蝣目、横翅目和双翅目为四大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占水生昆虫总数量的91.13%。原始林溪流中水生昆虫个体数量最多,占总数的58.98%,次生林溪流次之,农田溪流最少。次生林溪流水生昆虫物种多样性要高于原始林和农田溪流,且其各种取食功能群比例较均衡。齿角石蛾科、鳞石蛾科、新蜉科和黑横科昆虫可以作为溪流清洁水质的指示生物。水生昆虫季节优势集中性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结果之间具有相关性,即随溪流水质污染程度的加重,水生昆虫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少。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分析表明,原始林溪流和次生林溪流水质对水生昆虫的群落组成没有影响,农田溪流则产生中等影响。生物指数(BI)评价结果显示除了农田溪流10月的水质为轻污染外,其余时间3种溪流的水质都能达到清洁标准以上。  相似文献   
19.
森林源头溪流是联系水陆生境的重要纽带,其非木质残体(凋落叶和<1 cm的小枝)所储存的钙、镁等养分动态直接或间接调控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迁移等生态过程。本研究以福建三明闽江流域上游集水区森林一条典型源头溪流为对象,于2021年雨季(3—8月)监测了该溪流中非木质残体钙和镁储量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降雨季节该溪流单位面积非木质残体钙、镁总储量分别为178.1~890.5 mg·m-2、13.8~61.6 mg·m-2。雨季溪流单位面积的非木质残体钙、镁储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变化,整体上表现为降低趋势,在各河段整体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溪流源头的储量显著高于其他河段。非木质残体钙、镁储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溪流碱度、温度、溶解氧的增加而显著减少。河岸米槠林与针阔混交林等植被类型变化及有无支流汇入对非木质残体钙、镁储量没有显著影响。降雨季节森林源头溪流非木质残体的钙、镁总储量随时间推移整体上减少,主要受到降雨和溪流特征的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20.
马拉维Nyika高原三种溪流鱼类的生境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调查了生活在非洲马拉维北部Nyika高原三种溪流鱼类的栖息地.分3个时期选择3条河流的24个地点进行取样,每个样点长100 m左右;分急流和回水湾两种生境类型作为独立的栖息地单元取样,据此观察研究对象和物理环境间的关系;用喜好指数和逻辑回归分析每种鱼重要栖息地是否稳定.瞻星平鳍鲇(Amphilius uranoscopus)通常喜欢生活在水深小于50 cm、流速0.4-1 m/s的缓流河段,这里水色较深,河底多卵石.黄鱼(Labeobarbus johnstonii)常被发现在水深大于50 cm的河段,河水流速中等或较急.引入种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活动范围常局限在水温低于20℃的河段,这些河段水深中等,流速较快,沿河多植物.虹鳟栖息地与土著种相似,可能与同域分布的土著种,特别是与广泛分布的瞻星平鳍鲇存在生存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